谈医学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回归
[摘要]文章对当前医学教育中人文教育缺失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阐明了人文教育在医学教育中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医学教育中人文教育回归的途径。
[关键词]医学教育 人文教育 回归
[作者简介]翟晓璞(1967- ),女,河南商丘人,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从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河南 商丘 476100)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30-0120-02
在医学科学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加强对医科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越来越被国内外医学教育界广泛重视,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成为医学教育发展的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在医学教育中加强人文教育已经成为医学教育模式改革的迫切要求。对医学生加强人文教育,应该从医学课程的改革入手,加大人文课程的比例,彻底改变过去单一的“专才”教育模式,培养学生既具有扎实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具有宽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成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一、医学教育中人文教育缺失的现状
在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医学教育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始终没有处理好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关系,重专业轻基础的思想表现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及学生学习态度等各个方面。近几年来,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已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调整,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从整体上看,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医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差,职业道德水平不高,专业面过窄,知识结构不合理,缺少创造性思维,综合素质不高等。这些都与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重专业教育、轻人文教育的问题有关。
1.课程结构的“扬专抑文”造成两种文化教育的厚此薄彼。学校为了培养专业技能人才,不断加强临床医学专业课的科目和学时,人文课程被一再压缩,两种教育的比重严重失调。学生专业技能“一枝独秀”,而思想素质、社会能力、文化底蕴严重缺乏。
2.教师观念的偏差加剧了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认识的“贵”“贱”之分。教师的观念对学生认识的影响很大,医学院校的教师潜意识存在“重专轻文”的思想,无意中使得学生也觉得“学好技术,走遍天下都不怕”,“学技术实惠,习文科无用”。
3.教育评价标准的单一粉饰人文教育的缺失。医学院校对学生的评价往往以是否拿到职业资格证书、是否获得技能竞赛奖为依据,社会对医学院校的评价也集中在送出去的学生能否很快进入岗位工作。学校人文教育缺失导致学生发展不全面的结果不能被揭示,片面的评价结果掩盖了不足。
4.医学大学生人文知识基础薄弱,而且不重视学习提高。我国的医学大学生在高中阶段就分在理科班主攻数理化,因此,他们忽视人文社会科学的学习,造成人文素质的“先天不足”。加上医科大学生专业课程繁重,对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学习的自觉性较差,造成人文社会科学知晓率低、人文素质缺乏。因此,加强医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显得尤为必要。
二、人文教育在医学教育中的必要性
1.医学科学的发展使人文精神的重塑成为必要。现代医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给人类带来许多社会问题。人们凭借医学技术造福于人类,使人类生活质量得到极大的改善。然而医学研究者掌握的不仅仅是修复和推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现代医学技术,同时也把可能使人类自身出现灭顶之灾的多种高新技术握在手中,这就使医学技术行为失范以及被滥用成为可能。因此重塑医学人文精神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基础性工作。
2.医学研究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人文素质教育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我们知道,人不只是自然的人,还是社会的人。因此,把人和人群的卫生保健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的医学早已不是无情感、无精神的纯自然科学,而是一门以有生命、有心理、有情感的人为对象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交汇渗透的综合科学。医学需与人文社会科学携起手来,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探索和解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共同问题以及医学自身发展的问题。这就对医学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专业技术要求和人文素质要求。作为一个合格的医生,必须具备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和良好的服务艺术。要善于从生物、心理、社会等方面综合观察分析病人、疾病和健康人群,在做好生理、医疗、技术服务的同时,做好心理、预防工作和社会服务。所有这些要求都需要通过医学院校的在校教学加以培养,打好基础。
3.医学职业的崇高性呼唤人文主义和人道主义。以救死扶伤为使命的医学,应该是一门最富人文关怀和人性温暖的科学,然而现代医学丢失的却恰恰正是这种至为宝贵的人性温暖。职业的崇高性决定了从医者自身必然是一个人性丰满的、大写的人,否则,尊重人、理解人、抚慰人、关爱人就会因素质缺乏而化为空谈。这种大写意义上的人单靠学习病理、解剖、生化等专业知识是站不起来的,他必须同时从人文科学那里汲取营养,在文化乳汁的哺育下才能茁壮成长。所以,重振人文精神,重视未来医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成为医学教育改革的重点。
4.21世纪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加强人文教育。21世纪是以创造为特征的时代,不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将更为深刻与广泛。时代需要那些具有创造力的超越型的人才。新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医学院校所培养的医学人才必须具有宽广的知识视野、灵活的创造思维、深厚的文化底蕴、高尚的人格情操,并能应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方法来解决医学问题和健康服务问题。因此,人文教育对医学教育来说绝不是可有可无的,而应占有重要的地位。
三、医学教育中人文教育回归的方法和途径
1.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拓宽人文教育的途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主渠道。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和行为选择能力。同时加强医科大学生特殊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教育,如“人道主义”“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等教育,使他们以科学人道的态度对待自然、社会和人的生命,为履行职业使命打下思想品德基础。
2.进一步改革医学教育课程结构,适当增加人文科学课程的比例。(1)增加人文课程的比例。有关研究表明,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学时大约占总学时的8%左右,而国外医学院校医学课程基本上是由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科学、医学三大类组成,其中人文医学类课程占总学时的比例,美国、德国为20%~25%,英国、日本为10%~15%。对比来看,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比例偏低。随着医学教育改革的深入,我国各医学院校均通过各种渠道来不断丰富人文课程的教学内容,以解决医学院校单科办学带来的不足。如为弥补我校人文教育资源的不足,我们与商丘师范学院、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教学协作组,组员单位的学生可以在这些院校跨校选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跨校选修课的开设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加了各院校间的相互了解、往来,而且还较好地解决了各院校选修课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2)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我们应大力倡导对医学院校人文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使医学院校的人文课程体现出医学专业的特点,符合医学人才成长的规律性。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紧密结合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学科间的相互联系,将人文知识整合、渗透到医疗实践中。不管是理论讲授还是专题讨论,均贯穿“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既要系统讲解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知识,也要结合医学专业的特点,以健康、保健、医疗改革为平台,把临床及卫生改革中的热点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将现实问题贯穿到教学内容中进行分析、讨论、讲解,使学生能够较深入地理解和掌握人文社科知识,以培养对人、社会、自然和自身具有正确态度的医学人才。在讲授的过程中,教学内容不以章节的形式出现,而是以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讲授或讨论的题目为主线,如医患关系、安乐死、克隆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疗卫生资源分配等,这些题目的汇集就构成了人文课程讲授的框架,使人文课程教学与医学实践一体化,避免了人文课程的讲授与医学实践相脱节,提高了人文教育的效果,使学生学会从医学、道德、社会等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通过“以问题为基础”“情境教学”等方式进行授课,教师在这里主要起导学者的作用,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度,创造机会让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使各种思想、观念、感悟在交流中碰撞、汇合,进而上升到一定的高度,达到人文教育“移情作用”的目的。
3.进一步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现在,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人文社科课程的教学基本是由“两课”教师担任的,临床教学的教师很少参与其中。“两课”教师一般缺乏医文渗透的知识结构,这就使得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或忽略医学科学素质教育的内涵,或不重视人文素质教育,或出现理论讲授与医疗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是否具备素质优良的人文社科学科的教师,是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能否成功的关键。因此,配备各方面的师资力量,拓展任课教师的视野,加强他们的综合素质培养,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学校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引进和挖掘校内外人文素质教育人才,合理组建人文社科学科的教师队伍。实际上,有些医学人文课程的教学工作也可以由有临床医学专业背景的教师担任。当然,他们必须经过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学习,系统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并且要有某一方面的深度研究。至于“两课”教师,则可以通过定期深入医院体验生活、与医务人员和患者座谈、到农村和社区搞调查研究、参加相关的医学课程培训等方式,来了解临床一线的实际状况、医务人员面临的现实问题、基层民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等,通过感性认识、医学人文体验来掌握一些临床医学知识,建立医文相融的知识结构,并结合基层民众面临的实际困难与医疗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以及政府应如何制定符合社会现实的医疗改革政策等焦点问题,确定研究与讲授的主题,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授课的针对性与实效性,达到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
4.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浓厚的人文教育氛围。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拓展大学生人文知识,开阔其视野。
5.进一步倡导社会实践,将人文素质培养融于各种活动中。人文素质培养不能只注重课堂教学,还要强调实践。通过实践,使学生领会人文精神的具体内涵,了解更多的社会现象,在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中,提高文化底蕴和审美情趣,发展综合素质。
6.在教育评价上转变片面的评价标准。医学教育在注重技能评价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全面状况,特别是学生内在素质的发展状况,要从多方面、多角度来评价学生。
7.在教育目标上转变唯社会功能的观念。医学教育必须回归到“以人为本”上来,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把人的和谐发展放在首位。
医学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如何,不仅关系着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水平,而且还能折射出我们整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唯有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才能使他们在医疗实践中关注人的生存质量、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关心人的生存环境,自觉地尊重患者的人格和自尊,才能发自内心地关心和爱护病人。
[参考文献]
[1]邢志民,马桂霞.对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理解与思考[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2]王春惠.找回失落的价值——谈现代教育的新观念[J].教学与管理,2003(3).
[3]郭永松,吕世亭.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课程的改革研究报告[J].医学与哲学,2000(5).
[4]马存根.试论医学人文素质的养成及其辐射功能[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2(6).
[5]汪一江.医学院校人文教育的思考[J].医学教育,2004(2).
推荐访问: 人文 回归 医学教育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