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85例心源性猝死病例病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2022-04-28 18:20:02 | 浏览次数:

[摘要] 目的 探讨和分析心源性猝死的发病原因,以预防和减少心源性猝死发生。 方法 对于该院收治的85例心源性猝死患者的性别、年龄和猝死前主要疾病以及诱发因素和地点等各项内容进行回顾性的临床分析。 结果 心源性猝死的患者的年龄在50~60岁之间为高发年龄阶段;男性和女性之比为3.72∶1。其中有56.5%的属于冠心病疾病患者,有34.1%的患者存在情绪不稳,有71.8%的患者猝死在医院以外。结论 及早预防和长期对于冠心病多种危险发病因素实施干预,尽量避免各类诱发因素,能够减少患者心源性猝死疾病的发生。

[关键词] 心源性猝死;SCD;冠心病

[中图分类号] R5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6(c)-0045-02

心源性猝死(SCD)是指正常健康人群、病情已经稳定或者是处在恢复时期的心脏病患者,因为心脏的原因而导致突然快速和毫无预料的自然死亡[1]。目前,该病人数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属于严重威胁到患者健康的一类心血管疾病。该研究针对该院2008年12月—2012年11月收治的85例心源性猝死患者发病原因和诱发因素等开展临床分析研究,努力探寻最为有效的预防手段,从而实现减少心源性猝死患者的发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收集该院收治的心源性猝死患者共85例,女18例,男67例,年龄最小的为20岁,最大的为79岁,平均年龄为61.8岁,所有患者均符合心源性猝死的诊断标准。

1.2 方法

对于全部心源性猝死患者的性别、年龄和猝死前主要疾病以及诱发因素和地点等各项内容进行回顾性的临床分析,并提出对应的预防措施。

2 结果

该研究表明首次发病年龄在50~60岁之间,女性为18例,男性为67例,男性和女性之比为3.72∶1。猝死前的主要疾病中,心源性猝死患者患冠心病的有48例,占56.5%,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28例,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共2例,属于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共3例,属于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共14例。属于高血压心脏病患者共6例,属于扩张型心肌病5例,心肌炎2例,属于风湿性心脏病2例,甲亢性心脏病2例,健康人群8例,占9.4%。有诱发因素可以探寻患者共64例,其中,存在情绪不稳患者共29例,占到34.1%,过度劳累患者共6例,心理压力大患者3例,用力排便患者共2例,口服利尿药患者共5例,剧烈运动患者共4例,过量饮酒患者共2例,发热患者共3例,诱因不明患者共21例,患病的地点中,心源性猝死发生在院外的共61例,占到71.8%,发生在院内的共24例,占到28.2%。

3 讨论

3.1 患者年龄和性别分析

伴随着年龄的增加,心源性猝死的发病人数会出现明显的增多;其中50~60岁属于年龄高发阶段;但是在60岁以后,其增加幅度却比较以前会有较大下降。这种情况可能的原因是在60岁以前,伴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发生冠心病的发病人数幅度会很快增大,这就致使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出现增高,但是在60岁以后,虽然冠心病的发病人数仍然在增加,但是其增加的幅度却明显减少,这就致使SCD也比以前有较大下降[2]。该研究中男性与女性之比为3.72∶1,这说明心源性猝死存在着性别上的差异,而且男性比女性的猝死率要高得多。主要的原因可能是男性更容易出现冠心病症状,不过,女性在其他形式的心脏病却要比男性高出许多(如甲亢性心脏病和糖尿病心肌病等等)。

3.2 猝死前的主要疾病分析

研究表明,冠心病属于心源性猝死的主要病因之一,该研究组中占到比例为56.5%。由于急性心肌缺血所造成的心电不稳定的危险,要比心肌梗死危险更加严重。因为在急性心肌缺血的综合试验中,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一般会有两个高峰,第1个高峰一般发生在冠脉闭合以后的2~10 min,第二个高峰又发生在15~20 min,也即缺血的早期,会致使心脏发生快速室性心动过速或者是室颤,很快失去了排血的功能,结果造成心源性的猝死。一般情况下,高血压会造成左室的肥厚,这也是心源性猝死的最主要危险因素[4],在该研究组患者中,占到比例为7.14%,通常患者左室如果出现肥厚,那么室性早搏与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概率就会大大提高,加之患者长期使用利尿剂等各类降压药物,很容易造成机体电解质出现紊乱,最终引起心源性的猝死。本项研究中,健康人群共有8例,占到9.4%。因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潜伏期长达20~30年,期间都是比较静止,大粥样斑块损伤和破裂却比较常见,很多缺血性发作都是无痛与静息,由于患者缺少症状或者医生对于症状的表现缺乏认识,这些都很可能造成心肌梗死漏诊。

3.3 诱发因素分析

在临床的实践中,由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导致的狭窄,通常都被认为是心肌缺血和缺氧的主要原因,它们最容易被发现,但是异常的冠脉舒缩与微血管内皮各项功能障碍却常常被忽视[5]。心源性猝死大多数存在于没有被识别的或者是很明显的心脏结构异常,一旦碰到以上几类的诱发因素,其自主神经功能就会很快出现失衡,最终导致血管的舒缩功能产生严重的障碍,这又进一步地会加重患者心肌缺血和缺氧的程度,心电出现严重不稳,所产生J波综合又导致室颤和室速状态,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发生心源性猝死[6]。因为患者出现心脏结构异常时,大多数都没有被治愈或者使需要很长时间来针对危险因素实施干预,只有这样才能有所改善,所以应当密切观察和重视在近期内消除或者减少该类诱发因素。

3.4 预防

通过世界卫生健康组织调查报告证明,在心源性猝死患者的年发生率中,女性比例为0.6%,男性比例为1.9,。按照此比例,每年中国大约会有130万左右的患者会发生心源性猝死,这属于一个必须重视的问题。因为该病几乎没有继发性预防的任何机会,所以对于疾病原发性的预防就显得非常重要[7]。另一方面,因为冠心病属于心源性猝死的比较常见的疾病,对于其原发性的预防,又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院外预防,这更增加了预防的难度。在伴随有糖尿病症状的冠心病患者当中,女性死亡的相对危险往往会增加到3~7倍,而男性也会增加2~4倍。对于患者血栓的状态,由于在不稳定的斑块出现破裂以后,胶原很快暴露,那么血小板中的活性物质和纤维蛋白原就会出现快速升高,结果又促使了患者血栓的最终形成[8]。此外,进行有规律的中强度体育运动,能够减少心源性猝死的发生高氯,这是因为身体运动能够增加人体心肌的有氧需求,并提升心脏电的稳定程度,进而使得胰岛素的敏感性大大提高,从而有效降低了血小板的快速聚集。再就是定期的体检,定期检查血糖、血脂、高敏感C反应蛋白,凝血系列、心电图、颈动脉超声检查和活动踏车试验以及EBCT等等。有效避免各类诱发因素。对于冠心病患者,要开展危险分层,对于有高危因素的患者,要实施心脏选择性的β阻滞剂以及胺碘酮的预防,或者是ICD的植入。

综上所述,冠心病发病一般在人生的后半期,很大程度上属于获得性的疾病,积极实施心源性猝死多种危险因素的有效干预,该类疾病是可控可防。只要避免各类诱发因素,心源性猝死的发病状况一定能得到较大改善。

[参考文献]

[1] 廖福贵,徐赞新,樊济海,等.9例心源性猝死相关因素临床分析[J].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9(10):55.

[2] 王雷,郭亚东,陈晓刚,等.心源性猝死的病因、诱因及预防-附178例法医病理学解剖分析[J]. 华西医学,2007(4):102.

[3] 马继东,李惠,兰为群,等.老年心源性猝死74例临床分析[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16):79.

[4] 杨炳强.心源性猝死的临床常见原因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4):214.

[5] 陈建华.心脏性猝死相关危险因素临床分析[J].临床急诊杂志,2007(2):119.

[6] 都斌,王贝贝,陈亚琴,等.85例心源性猝死高危因素临床分析[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14):169.

[7] 李卫红.心源性猝死患者临床观察[J].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1(9):80-81.

[8] 陈元友,王清兵,陈结.心源性猝死61例病因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1(29):26.

(收稿日期:2013-02-02)

推荐访问: 预防措施 探析 猝死 病因 病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