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济生:“为民除痛乃神圣事业”
报告,对“针灸疗法具有化学物质基础”的理论进行了科学阐述。这次会议,在美国历史上第一次正式肯定了起源于中国的针刺疗法对某些疾病确实有效,而且副作用极小,可以应用。从此,美国的医疗保险公司开始为这种治疗方式担保。”韩济生如是说。这次会议所得出的结论,对于中国针刺疗法在全世界的推广应用起着划时代的作用。
“打破‘偏见’只是第一步,深入阐明‘针灸止痛’的作用才是关键。”1990年,根据针刺镇痛原理,韩济生发明了“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HANS),只要把邮票大小的电极贴在穴位表面的皮肤上进行刺激,就能进行数字化的电针治疗,或跨皮肤神经刺激治疗,取得了与针灸类似的效果。目前,HANS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戒毒、孤独症等领域,并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免除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利”
中国有句俗话“牙疼不是病,疼起来真要命”。
1979年,国际疼痛研究协会将“疼痛”定义为:“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感受,伴有实质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然而,疼痛究竟是一种症状,还是一种疾病呢?
“疼痛是人类最原始、最普遍存在的一种痛苦。急性疼痛是一种症状,起着警告作用;而慢性疼痛本身可以是一种疾病。在医院就诊病人中,2/3的病人都曾受过疼痛的困扰。”韩济生说。
疼痛,作为一种病症,已引起全世界的高度重视。
据韩济生介绍,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慢性疼痛是一类疾病”的观点。2002 年8月,在美国加州圣迭亚哥召开的第十届世界疼痛大会上,与会专家就疼痛达成了一个基本的共识:慢性疼痛是一种疾病,并将疼痛列为继“呼吸、脉搏、血压、体温”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
2003年,欧洲各国疼痛学会联盟率先行动了起来,首先发起了“欧洲镇痛周”活动,旨在提高人民对及时防治疼痛之必要性的科学意识。这一活动受到国际疼痛学会(IASP)的高度评价,决定在全球推广。
2004年10月11日是国际疼痛学会倡议的第一个“世界镇痛日”(Global day against pain),该会提出了“免除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利”的口号。时任IASP主席米歇尔·邦德写信给中国疼痛学会(CASP),建议根据各国情况,可以把10月中旬的一周定为“镇痛周”。
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积极响应这一倡议,经与IASP及其他各方联系,最后确定将2004年的10月11日~17日定为“中国镇痛周”,并于10月11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新闻发布会,截至2014年,“中国镇痛周”活动已走过了十个年头,每年各有不同主题,加强对各类疼痛性疾病的研究、宣传,得到了我国疼痛医学界的积极响应和卫生系统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免除疼痛是每位患者的基本权利,特别是当今医学已经提高到一个人文关怀的水平上,更需要加强对疼痛的关注。举办‘中国镇痛周’其实就是为了引起全社会对慢性疼痛患者的关注,提高疼痛患者的生活质量,推进疼痛医学的发展,力求消灭‘小痛科科看,大痛哪科都不管’、‘痛不欲生,求治无门’的现象,按照‘以人为本’的精神,为民除痛,多做工作。”韩济生说。
“面对疼痛,长期以来人们对疼痛的认识比较片面,认为疼痛只是疾病的症状,只要疾病治好,疼痛就会消失,大多数人总是抱着“忍忍就好了”的想法,并未意识到疼痛的真正危害性,还有人怕影响工作或者麻烦亲戚朋友,不愿意诊治。”韩济生表示,殊不知,“忍痛”往往会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
韩济生认为,“有了疼痛,千万别苦熬。顽固性慢性疼痛将导致机体各系统功能失调、免疫力低下并诱发各种并发症,从而严重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当疼痛使人丧失工作能力,进而使人格的独立性受到威胁时,病人就会感到生活失去乐趣和意义,产生抑郁症,导致家庭破裂、自杀甚至危及社会。”
韩济生建议,“有痛早治,不要刻意忍受,不要把忍受疼痛作为自己的一个强项。有痛如果不早治,很可能迁延变成慢性痛,治疗的难度必然会加大。”
推动中国疼痛医学的发展
“现代疼痛治疗起源于美国。1961年,由美国疼痛治疗的先驱者、著名麻醉科学教授Bonica于华盛顿大学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临床疼痛中心’;1962年,日本东京大学麻醉科山村秀夫教授,在东京大学创办了日本第一个疼痛诊所,由此拉开了现代疼痛治疗的序幕,1975年成立了国际疼痛学会(IASP)并发行了全球最具权威性的学术刊物《疼痛》(Pain)杂志。50多年来,疼痛治疗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重视与发展。”韩济生介绍。
对于韩济生本人来说,从1965年投身针灸镇痛原理的研究开始,到现在正好已有半个世纪的时间了。“半个世纪中,有几个重要的节点,永远不会忘记。”韩济生说。
上一世纪50年代末,中国就出现了针刺麻醉(针麻)新事物,吸引了不少研究者投身这一领域。1965年是卫生部领导下开展大规模针麻研究的起点。
1989 年9月,在韩济生倡导下,IASP 的分会暨中国疼痛学会(CASP)在北京正式成立,到会164人,成为奠基会员。当时,许多医院开始逐渐成立疼痛门诊或疼痛科,提高了疼痛诊疗技术。一些国外学习回来的医生,起了带头作用。尤其是不少麻醉科医师开始专门投身于疼痛诊疗事业,成为开创我国临床疼痛医学的先锋。
1992年,在CASP的基础上,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成立,韩济生担任主席,把推进疼痛的医疗、科研和人才培养作为学会的发展方向,由此开启了我国疼痛医学研究的新纪元。近20年来,在韩济生的带领下,CASP团结基础与临床人才,在规范诊疗技术、培养专门人才及引领学科健康发展方面,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随着国内外疼痛学术会议的召开及疼痛学专著、专业杂志的出版,我国的疼痛医学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进入21世纪以来,大量的国际先进疼痛介入治疗技术被引入中国,我国临床疼痛学科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韩济生长期从事的刺激镇痛原理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使得中国在世界疼痛医学领域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2007年7月16日,是我国疼痛医学发展史上值得纪念的一天。这一天,卫生部签发了关于《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中增加“疼痛科”诊疗项目的通知文件,确定在《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中增加一级诊疗科目“疼痛科”,代码“27”,规定其主要业务范围为:慢性疼痛的诊断治疗。根据这一文件,将在我国二级以上医院开展“疼痛科”诊疗科目诊疗服务。这一消息,让为之奋斗多年的韩济生和同行们兴奋不已。
“无论是在疼痛学科的建制上,还是在诊疗技术方面,我们已经处于世界一流水平。而且确定疼痛科为一级学科,并在全国推广建科,在全球都算是首开先河了。”韩济生兴奋地说。
“疼痛患者终于有了‘家’”,韩济生感慨道: “卫生部做出此决策,对我国广大慢性疼痛患者是一个极大的福音,体现了我国政府对慢性疼痛患者的高度人文关怀,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决定,具有深远的国际意义。”
2013年,全国有6家三甲医院的疼痛科被列为临床重点学科,在全国起到一个模范带头作用。这是中国疼痛医学发展的另一个里程碑。
“新的起点,新的任务。放眼中国疼痛医学的发展:任重道远;展望为民除痛的神圣事业:前途无量!我们的目标就是要把中国疼痛医学的特色和优势介绍和贡献给国际疼痛学界,使全球的疼痛病人能共享这些人类财富和资源,这既是中国疼痛医学界的责任,也是我们的自豪!”韩济生表示。
“为民除痛乃神圣事业!我要做的事情其实很简单,就是要实实在在地帮中国人‘除痛’。”韩济生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如今,已入耄耋之年的韩济生,丝毫没有松懈,不停地为“针灸原理”寻找着新的阵地。历经十几年的“戒毒战”后,2008年以来,他又找到了更多的灵感,开始向孤独症、抑郁症等精神疾病发起了挑战。
这就是韩济生,一个执着、自信、任劳任怨的老科学家,他一贯的坚持与执着也将延续一辈子…….
推荐访问: 为民 神圣 事业 韩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