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农副产品的进出口贸易对比分析

2022-05-01 14:40:03 | 浏览次数:

【摘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资源丰富.加入WTO以后,农产品市场开放到更高的发展水平,出口贸易规模在不断扩大,特别是在近几年呈现利好的趋势。但是在与欧洲的农副产品进出口贸易中,我国农副产品进出口贸易占比远小于欧洲,此外近些年欧洲东扩和贸易壁垒对中国出口的限制和影响,中欧的农副产品贸易发展比较缓慢。本文论述了中国与欧盟国家农副产品的贸易特点和贸易种类以及欧盟国家对中国农副产品进口的高标准准入的影响因素,分析了中欧间农副产品贸易的差异和共同点,有利于我国借鉴欧盟国家农副产品的发展方式和模式来提高农副产品的质量,加强双方合作及交流,从而提高其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农副产品 中欧进出口贸易 贸易对比 国际竞争力

1 引言

入世以来,中欧抓住契机迅速发展农副产品贸易,然而贸易额占双方贸易总额的比重并不理想,还处于缓慢发展的阶段,欧盟国家对中国实行非关税壁垒如绿色贸易壁垒限制中国农副产品的进口,这些苛刻条件使得中国农副产品的进出口得不到充分发挥其优势,也给我国农副产品进出口贸易带来巨大挑战。我国农副产品的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但生产技术尚比不上欧盟国家,初级加工产品在质量上易遭受欧盟国家的高标准准入制度的限制。

2 中欧农副产品进出口贸易对比分析

2.1中欧农副产品进出口贸易特点分析

中国的土地资源在总量上比起欧盟国家要多得多,加上中国几千年的种植文明使得农产品和农副产品在中国人饮食的结构中占据着不可动摇的地位,在产量上具有优势,而欧盟国家国土面积较小,经济却相对发达,在生产农副产品的技术质量上又远超过我国的生产技术。中欧农副产品的出口贸易有以下特点:

(1)双方农副產品贸易在世界市场上呈互补状态。在2013年以后双方农产品对世界出口结构相似程度仍然呈现下降趋势,双方的进出口贸易互补性会更强,促使中欧农副产品进出口贸易来往更频繁。欧盟与中国农副产品贸易往来之间的互补还体现在谷物制品、油制品、水产品加工以及生鮮加工产品上:中国主要对外进口的奶制品和油料是欧洲联盟国家重点出口产品,而欧盟主要进口的生鲜产品和水产品加工产品又是中国出口最多的。

(2)中欧在一些农副产品的出口中是相关联的。中国对日、美、韩、欧盟等出口农产品数额较大;欧盟农产品重点出口到美、俄、中、日、瑞士,由此可见中欧农产品出口具有一定联系,但不能说双方在出口结构上就相近形成竞争对手,相反,中欧在出口中形成竞争的产品更少,只有部分农副产品能形成对比。

2.2中欧主要的农副产品进出口种类对比分析

(1)我国农副产品进出口贸易种类

2015年1-12月,我国的农产品及副产品进出口额达到1875.6亿美元,较2013年增加8.7亿美元。我国近三年油料物产品的进口额居高,食用油籽在2014年进口额达到最高445亿美元,食用油略有下降,最高为2013年进口额89.4亿美元。总体来说,几种主要进口的农副产品均有所下滑,生鲜果蔬产品进口额较为平均。

(2)欧盟国家农副产品进出口贸易种类

皮革、婴儿食品、奶粉和乳清是欧盟对外出口的重点产品;主要进口农产品及副产品有热带生鲜果蔬和调味料等产品。欧盟国家每年大量引进的产品很大一部分为季节性产品,由此可知,中欧农副产品贸易种类集中于使用油类、水果类和婴儿食品,中国进口率降低,而出口增加,而欧盟则对中国的进口逐步增加。

3 欧盟国家对中国农副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

3.1欧盟国家绿色贸易壁垒对中国农副产品出口的影响

绿色壁垒又被称为环境壁垒,是非关税壁垒措施的一种体现,欧盟国家为实现自身的贸易利益而指定一系列措施保护内部贸易,阻碍他国向本国出口产品削减本国自身的利益,是不正当的绿色壁垒。正因为我国农副产品价格相对更低使得欧盟国家对我国农副产品出口一直存在质疑,近年来对我国大量农产品出口的危机意识日趋提高,对环境保护问题也呈现出日益重视的趋势,使得欧盟成员国纷纷打着环境保护、生态健康的旗号对我国的农副产品进口严格检查,但我国不具备更为先进的设备来进行检验,还无法达到欧盟国家的准入标准,这就导致我国的农副产品市场被排挤,出口达不到预期。

3.2 欧盟技术贸易壁垒对我国农副产品出口的影响

欧盟在发展时技术设备设施和技术标准均已经有了很成熟的一系列体系,法规健全、标准统一。其通常会采用比国际通用还高的水准来限制进口达到贸易保护,一些标准明显带有歧视性,甚至有专门针对我国农副产品出口的。农副产品进入欧盟的过程中,一般都会经历繁冗的技术标准和极为精细的检验检疫标准检验。进入的产品必须符合欧盟内部设置的标准才可以欧盟市场在市场上流通,有些产品即使能够进入市场也不一定能够在市场上放心销售。

同时,技术贸易壁垒的实施会增加我国农副产品生产加工的成本,为成功进入欧盟市场,不得不提高技术设施设备的运用,增强农副产品检验检疫技术,在生产、加工、储藏等各环节都需要投入大量人力无力进去,有时候往往投入了大量成本依然无法达到其进口要求,导致成本增加,创汇减少。

3.3 欧盟的CAP对中欧农副产品贸易的影响

所谓的欧盟CAP即是欧洲共同农业政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共体为实现农业复苏、维护成员国的利益而制定的提高农民生产积极的计划。欧盟CAP政策三项基本原则实质上是以欧洲联盟为贸易中心,旨在内部开放贸易、保障出口而限制他国的进口、排外色彩的政策,通常对外建立联盟统一的对外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我国向欧盟出口农副产品遭受严格的质量把关和价格战,致使我国出口困难加大,加上我国出口政策优惠并不如欧盟国家那么成熟,欧盟国家出口有相应的健全完善的出口补贴政策,这对我国农副产品出口贸易来说是不占优势的。

4 我国对发展中欧农副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对策和建议

4.1借鉴欧盟国家的质量监管机制,建立健全我国安全质量监管体系

农业部在农副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标准建设方面共发布了294项无公害食品行业标准,但现阶段我国农副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的建设还需要更加完善。为提高农副产品的出口份额,政府可以帮扶企业实现标准化生产,安排专业人员到发达国家学习以借鉴发达国家完善的质量安全标准;充分利用媒体等宣传手段加大对农副产品质量安全的宣传工作,提高有关部门参与质量安全的积极性;在注重标准数量时也狠抓质量,制定更全面的质量标准体系,提升农副产品的技术标准水平以及质量标准。

4.2 加大对农副产品生产和贸易的资金投入力度

欧盟国家对我国的农副产品安全质量一直存在质疑,加上我国农副产品价格普遍偏高,对欧的进出口贸易虽有所增加但是增长速度较缓慢,出口补贴不高。在欧盟国家实行的共同农业政策补贴农副产品出口力度相当大,相当于财政支出的四分之一,鼓励农副产品出口,实行健全的制度进口农副产品保证农副产品的质量。我国可以加大对农副产品生产和贸易的资金投入,生产高质量、高品质的农副产品。

4.3 加强农副产品信息数据库建设

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快速发展,信息数据库建设更新速度随之加快,可以建立专门的用于农副产品贸易的数据库,统计分析中欧农副产品进出口贸易,加快农副产品贸易的互补性,分析欧盟农副产品进出口贸易的优势和劣势,帮助我国制定合理有效的對欧贸易政策。

通过对数据库的分析还可以了解我国农副产品进出口贸易的短板,对欧盟农副产品进出口贸易的研究有利于我国研究欧盟农副产品贸易的走向,降低我国向欧盟出口农副产品被扣留或欧盟停止进口的风险,一定程度上可以对中欧贸易的摩擦起到缓冲作用。

4.4 培育大型农副产品进出口贸易中心

在政府加大对农副产品生产和销售的大力投入外,企业也从自身的利益角度考虑如何加大中国农副产品的出口创汇。为了增大农副产品的对外出口,企业在政府的帮助下可以培养大型农副产品进出口贸易集散中心,搞活农副产品贸易市场,合作农副产品供销商,建立起一支底子较硬的进出口贸易团队,各大经销商可以在互相学习、竞争中提高农副产品出口的质量。

5 结论

通过分析中欧双方农副产品的进出口贸易,中欧农副产品贸易程度正在不断加深,持续合作的趋势加强,但是中国农副产品在生产和加工上缺乏核心技术,很容易遭到欧盟国家的非关税壁垒影响,不利于我国农副产品出口。我国农副产品的进出口贸易应该形成“政府扶持,公司与农业专业合作社一体”的生产销售品牌化和高质量化。中国是农业大国,我国农副产品在质量上和加工技术上都没有竞争力,这使得我国的对外出口不占优势。通过对比分析我国农副产品贸易的劣势和短板,制定相应措施,增加我國农副产品进出口的贸易份额。

参考文献:

[1]孙致陆, 李先德. 《中国与欧盟农产品贸易的比较优势和增长前景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5,34;521-527.

[2]程国强. 《中国农业对外开放:影响、启示与战略选择》[J];中国农村经济, 2012,3;4-13(43).

[3]韩涌.《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蔬菜出口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国际商贸,2014.11; 125-127.

[4]褚洪德. 《欧盟农产品贸易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影响及对策研究》[J]; 经济特区,2015,6; 84-86.

[5]牟岚. 《欧盟贸易政策的发展趋势及对中欧经贸关系的影响》[J];经济特区, 2014,1; 84-86.

[6]褚洪德. 《欧盟农产品贸易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影响及对策研究》[J]; 经济特区, 2015, 6; 84-86.

[7]张秀玲.《中国农产品农药残留成因与影响研究》[J];2013.

[8]王绪龙,纪茂利等. 《农副产品出口加工企业困境成因及解困对策建议--以辽宁省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2013, 29(29), 82-88.

[9]孙宏艳.《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的原因与对策分析》[J];理论导刊, 2014,11, 80-84.

推荐访问: 中欧 农副产品 进出口贸易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