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民办高等教育在城市化进程中的辐射功能

2022-05-01 17:00:03 | 浏览次数:

摘要:民办高等教育的区域化研究一直是民办教育研究的重点课题。首都北京作为全国高等教育资源中心,民办高等教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它在促进北京城市化进程中发挥着辐射功能,并与城市化形成一种互动关系。

关键词:民办高等教育 城市化 辐射功能

中图分类号:G40-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07)02-0069-06

一、城市化与民办高等教育的关系

城市化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从人口的量和质两方面来看,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变和人力资本提升的过程;从经济增长来看,城市化是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的产业优化和升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高等教育的扩展与城市化的进程呈现一种双向互动关系。高等教育的扩展将潜在地提高人口素质,并在一定程度上拉动经济增长,为城市化的可持续性提供智力支持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而城市化发展将加速产业结构升级和生产率的提高,为高等教育的扩展提供市场需求和发展基础。

北京作为首都,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这种特定功能,需要着力构建首都的城市化建设和提高高等教育水平。北京“十一五”规划把加快推进城市化、增加城市人口作为重点发展目标,正是由于城市化的推动,给民办高等教育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发展空间。民办高等教育的兴起加速了首都高等教育的普及,为北京城市化建设提供了大量高层次人才,促进了首都的城市化和首都城市现代化。

二、北京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现状

1.北京民办高等教育的规模  北京民办高等教育至今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程。截至2005年,全市民办高等教育机构60所,在校生数228899人,其中具有独立颁发学历文凭资格的普通高校10所,在校生51440人。

从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情况看,民办普通高校数量从2001年的3所增加到2005年的10所(包括本科学院1所,高职学院9所,另有不计校数的独立学院4所),其中,成立于1984年的北京城市学院是北京惟一一所民办本科院校,2005年有在校生20283人,教职工1209人,专任教师831人。而非学历的民办高校数量从2001年的85所减少到2005年的50所,表明民办高等学校的办学层次和水平不断提升,伴随市场竞争的加剧,北京市民办高等教育开始步入追求质量目标的结构调整期。

2.北京民办高校的分布特点

北京公办高校,大都分布在城区或城乡交界处,而北京市民办高校基本上都位于北京市郊县等较为偏远的地区。一是由于这类民办高校大都建立时间较晚,市区基本无土地划归办学用地,另一方面,这类学校是社会力量办学,经常面临经费短缺的困难,为了节约办学成本,一般选择地价较为便宜的郊区。学校远离市区,为学生创造了安静的学习环境,但也在短期内使周边地区迅速成长为一个以学校为中心的商业区,并逐步带动大学服务业、当地交通、房地产等产业发展;同时,民办高校的建设必将引起学校周边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逐渐形成一个以大学为纽带,辐射周边地区,集教育、产业和生活服务功能为一体的特定区域。这些都为当地农村人口增加了众多的就业机会,加速了乡村城市化进程。

3.北京民办高校的发展环境

(1)政策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民办教育发展的法律、制度与政策环境逐渐改善,政府对民办教育的支持与服务举措逐渐增多,管理也逐步规范。1985年,以《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地方要鼓励和指导国营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办学”为起点,北京民办高等教育在1985-1987之间形成了一个小高潮。1993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北京市政府据此重新修订了《社会力量管理办法》,社会力量办学条件大大提高,北京市的民办高等教育逐步走上了法制化道路。北京市教委于2002年发布了《北京市民办高等教育机构设置办法(试行)》,促进了首都民办高等教育逐步与首都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满足人民群众对不同规格高等教育的需求。

2006年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教育发展规划明确把“引导民办学校依法办学、规范办学”、不断提高民办教育管理水平和育人质量写入了章程。

可以预见,北京民办高等教育通过整合民办教育资源,通过政府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创造出有利于民办高等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健康环境,创办出适应经济发展水平的民办高等教育学校。

(2)经济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的经济高速增长,北京2004年的地区GDP为4283.31亿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37058元,城镇人口比重和第三产业经济比重分别已达79.5%和60%(见《2005年北京统计年鉴》),基本上进入了城市化高级阶段,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不相上下。城市化的发展直接促进了北京市经济结构的转变,第三产业日益成为北京市城市化的后续动力。从1978年到2004年,第三产业的比重由24%上升到60%。与此同时,北京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建设急需大量职业和技术教育人才,这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直接促进了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

我们再看一组数字,2004年北京市居民储蓄存款达6122.35亿元,在这些个人金融资产中,虽然大部分存款集中于少数先富起来的人手中,但对于大多数城市工薪阶层、私营业者和一部分农民仍有意向把一部分储蓄存款投资于子女教育。只要正确的政策引导,就有可能使其中一部分存款份额转变为教育投资,推动社会力量办学,从而扩大教育规模、提高教育质量,以教育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可以让青年更多地接受高层次的教育,不但可延缓就业压力,减少就业风险,而且可以提高他们创造就业岗位的能力。  (3)教育资源环境  北京具有极其丰富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著名高校云集。在国家重点建设的“211工程”高校中,北京有20所,约占全国的1/5。2005年全市有公办高等院校69所,是中国高校学生人数最密集的城市之一,包括国内一流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国内重点院校;各类科研机构926所,两院院士196人。高校教师资源极为丰富,公办高校离退休的专家教授逐年增多。北京是历史文化名城,首都的区位优势更增强了北京民办高校的吸引力。

但是,北京市高等教育资源在公办和民办学校之间分配严重不平衡,如下表所示:

民办高等院校虽然占据北京高校13%的学校数和近10%的在校生数,却只拥有6%的专任教师和其他教育设施。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民办高等教育的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国内有学者(鲍威,2005)在对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路径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与公办高等教育的比较,发现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公办高等教育资源之间存在密不可分

的相关性。因此,可以建设首都高等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促进公民办高校共同和谐发展。

三、北京民办高等教育在城市化进程中的辐射功能

北京城市化进程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而高等教育的发展在城市化过程中功不可没。近年来,民办高等教育也作为后起之秀,为首都的城市化提供了人力和科技保障,带动教育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1.本位功能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培养人,北京民办高校的本位功能表现在满足首都加快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民办高校的基本定位在培养高等职业技术人才,今后民办高校培养的人才可以补充北京承办奥运会和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人才缺口。据估计,2002年至2007年,北京市筹办奥运会将累计新增就业岗位约为194万个,平均每年新增就业岗位约为32万个左右。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增加如此多的就业岗位,将有大量的人员需要培训,是首都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的大好机会。

同时,北京正面临产业结构升级的挑战,产业结构将逐渐转向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将占国民生产总值较大比重。根据劳动社会保障部科研所的数据显示:到2010年第三产业人才缺口将达325万人。该产业将是扩大就业岗位最多的部门。其中电子商务、数字媒体、物流、精算和心理咨询等行业,人才需要量最大。

因此,民办高校可以利用校内师资和教育场所的共享优势,举办各种非学历教育,开设短期技能认证培训活动,加速首都继续教育、终身教育体系的形成和完善。

在2001年至2005年间,北京民办高校共向社会输送学历文凭和技术人才18万人。以1984年成立的北京城市学院(前身海淀走读大学)为例,它先后在学院路、海淀区永丰乡、大兴县西红门镇、海淀魏公村、东方大学城等地成立了五个校区;建校22年以来,共向社会培养3万余名大学毕业生和5万余名培训人员,俨然成为首都经济建设的生力军。

2.经济功能

(1)民间资本进入教育领域,缓解了教育财政压力。

据统计,北京地方普通高等院校2004年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为27399.35元;预算内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为18067.19元,其中生均预算内事业性经费为15809.95元,比2003年的15806.43元增加3.52元,增长0.02%。而民办高等教育机构2004年在校生221391人,按照上述指标,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共需教育经费投入60.66亿元,预算内事业性教育经费则共需35亿元。

而2004年北京地方高等学校教育经费总收入共计70.14亿元,预算内事业性经费拨款占41.2亿元。并且这些经费主要投向还是公办高校,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甚至民办普通高校很少得到国家财政的拨款。

北京民办高校与公立高校经费来源途径有着显著的不同。公办高校的经费来源主要包括:财政性教育经费(包括预算内教育经费、各级政府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企业对教育的投资、校办产业等社会服务教育经费、学杂费、捐集资助学和其他教育经费,其中财政性经费是其主要来源,一般占据70%左右。

民办高校的经费来源一般包括公民个人、企事业团体等举办者的出资,并依赖收取学杂费等维持学校的生存发展。

上表是北京城市学院近几年的经费来源构成情况,通过对比,发现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的经费来源有很大的区别。在北京民办高校中,北京城市学院是为数不多的能从政府获取经费拨款的民办高校,其他民办高校几乎从未得到财政拨款,完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因此,北京民办高等教育的兴起和发展,不仅为大批青少年提供了学习机会,而且为国家和地方政府节省了大量的办学成本和教育经费。

(2)教育投资促进经济增长。

国内学者崔玉平(2005)通过估算,在1990-2002年间,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为2.387%。而刘林(2006)计算1996-2003年间,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为3.350%。表明我国加大对教育,尤其是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是起作用的,而且随着投入的增大,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会越来越大。

表显示,至2004年北京民办高等教育无论在占地面积还是在固定资产总值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发展较好的民办高校在现有招生基础上仍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如北京吉利大学是由吉利集团投资8亿人民币兴建,目前仍在继续投入;北京城市学院的“十一五规划”计划投资12亿元到基建和科研上。这些无疑都直接刺激了经济的发展,其规模扩大通过乘数效应对经济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我们引用国家统计局1997年在125个部门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计算得出的高等教育部门产出乘数为2.26。即高等教育投入1亿元,国民经济规模将扩大2.26亿元。

民办高等教育与北京经济增长的量化关系,目前还没有办法测算,一是目前民办高等教育的投资数据难以获得,还有就是公办和民办高等教育还没有明确细分。但是通过教育启动消费的观点可以大致估算出民办高等教育对首都经济增长的贡献。教育消费包括学费、学生伙食费、交通费、学习用品费、住宿费等。

(3)教育消费对区域经济的辐射。

民办高等教育作为教育产业一部分,不是孤立发展的。现有的国民经济部门都不同程度地与教育产业有着联系和影响,根据国民经济各行业与教育活动的关联度,我们把相关的行业部门分为受教育行业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个层级。受教育产业直接影响的行业包括:餐饮业、交通业、建筑业、文化体育用品业等等;受教育产业间接影响的部门包括:房地产业、广播电视业、零售业等。

以下是作者按照统计知识,对北京民办高等教育在校生和与其相关产业的相关性检验。

①北京民办高等教育在校生对北京批发零售贸易业的相关系数:

最近,作者通过对北京城市学院四个校区和京师科技学院两所民办高校的250名大二和大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民办高校学生平均年消费额为8000元左右。按照这个标准,在京就读民办高校大学生一年可增加北京消费额约18.3亿元,其中餐饮业可增加6.9亿元。

3.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

教育专家将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50%视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北京1996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12%,此后以6%的速度增长,到2004年已经达到52%,基本进入大众化高级阶段并向高等教育普及化迈进。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前景,北京“十一五”时期教育发展规划中提出“高等教育健康协调发展,普及水平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0%左右”的目标。

但是,由于高等教育规模扩张、校舍扩建、教师扩编等原因,教育资源特别是教育经费将空前紧张。据北京1998~2008年高中教育分流情况预测

表明,由于受办学条件、师资数量和水平的限制,全市普通高中与公办高等教育比例,在短期内很难实现合理安排。而到2005年以后,随着初中毕业牛的减少,人民群众对接受高等教育需要的扩大,要不失时机地逐步扩大高等教育的招生比例,而这个任务则需要民办高校参与分担。

4.缓解就业压力

民办高等教育招生,一方面缓解了北京教育财政压力,另一方面也为大批青少年创造了学习机会。按照近三年的在校生规模直接延缓了高中毕业生的就业从2003-2006年至少有20万人没有立即进入劳动力市场。

除此之外,民办高等教育的招生还会直接或间接地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学生因接受高等教育带来的诸如伙食、交通、学习用品等额外支出,也可看作相应行业最终需求的增加。

民办高校为北京解决就业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考量:教师上岗和后勤人员就业。如果按照规定的生师比20:1,仅2005年北京民办高校就需要1.1万名高校教师。这里以北京城市学院为例,该校学生人数达2.8万人,而目前教师800余人,这就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了一定的就业渠道。目前具研究生学历和学位的人员大量选择在民办高校就业,也正是由于民办高校尚存在一定的就业空间。

同时,由于民办高校注重培养实用性人才,这也为非高教系统的行业内人才提供了机会。这几年,大量的行业内中高级人才转移到北京民办高校就是明显的例证。而同时由于学校后勤产业集团的发展,也需要大量中低层次的就业人员。一个学校的后勤产业集团对各类人员的需求也是十分可观的。还是以北京城市学院为例,目前有四个校区和4所研究机构,就解决了近500余人的就业。

四、鼓励发展民办高等教育,促进北京城市化进程

1.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民个人投资民办高等教育

从对北京民办高等教育面临的经济环境可以发现,社会力量办学的潜力很大。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民营经济迅速增长,投资主体日益多元化;另外2005年末北京人均GDP达到5457美元,同期北京市居民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已经居于全国首位。一项关于城乡居民教育现状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家庭子女教育的支出比重接近于家庭总收入的三分之一,在城镇和农村地区,高收入家庭较倾向选择民办学校。

从非财政性教育经费来源角度看,北京市教育投入增长潜力巨大,随着民间资本的不断雄厚、市场准人的放宽以及日益增长的教育消费支出倾向,民办教育发展有着强大的经济后盾。

2.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首先,政府要从政策上支持首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为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其次政府要在财政上对民办高等教育进行资助。或以直接经费支持,增加民办高等教育投入;或以金融、信贷、税收和土地等优惠政策等间接支持来发展民办高等教育。

3.民办高校要走与城市化相结合的道路

通过以上分析,北京民办高等教育与首都城市化进程表现为一种互动关系,因此北京民办高校必须走与区域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开展多样化和多层次的教育与培训一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职业教育或短期培训等,以满足社会各界的不同教育需要。

推荐访问: 城市化 高等教育 北京 辐射 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