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施新战略中学习借鉴“一五”时期大规模经济建设的成功经验

2022-05-01 19:00:03 | 浏览次数:

当前,哈尔滨市全市上下正在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十二届七、八、九、十次全会精神,按照“超越自我、再塑形象、奋起直追、努力晋位,把哈尔滨建设成为现代大都市”发展目标的总体要求,加快推进“北跃、南拓、中兴、强县”新战略的实施步伐,掀起了哈尔滨市经济和城市发展史上又一轮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高潮。“一五”时期,市委、市政府领导全市人民同样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城市建设和文化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借鉴,借以加快推进哈市新战略的实施步伐。

一、“一五”时期哈尔滨市大规模经济建设的辉煌成就

1953年,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哈尔滨作为重点建设城市之一,在限额以上的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中,在哈尔滨就安排了29项,其中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在哈尔滨就有10厂13项,居全国大城市的第一位。

为了完成国家计划所规定的光荣而又艰巨的建设任务,市委、市政府领导全市人民全力以赴投入到大规模经济建设中,确定了完成国家计划的基本任务和指标。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国家有关部委和前苏联以及兄弟省市的大力支援下,全市人民发挥了高度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提前胜利地完成了“一五”计划。1957年全市工业总产值为14.72亿元(不含县)比1952年增长了1.14倍,提前一年完成“一五"计划。共新建23个工厂、改建54个工厂、恢复2个工厂。国家批准的29项限额以上工业建设,已竣工投入生产的有22项,其中属于13项重点工程已竣工投入生产的有量具刃具、电刷、仪表、锅炉等7项。工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新增27个工业行业,新产品、新品种有2 538种,其中填补国家空白的新产品有30种。

经过“一五”时期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哈尔滨城市的性质、功能和城市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一个只能生产油、酒、米、面等消费资料的城市,迅速发展成为一个以机电工业为中心,技术设备比较先进,工业基础比较雄厚的新型工业城市。其标志是建立了三个基地和三个检测中心:以哈尔滨电机厂、哈尔滨锅炉厂、哈尔滨汽轮机厂(三大动力),哈尔滨工业大学动力机械系的电机制造、汽轮机制造、锅炉制造三个专业和哈尔滨大电机研究所五个单位形成的,实现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的制造电站成套设备的生产基地;以哈尔滨量具刃具厂,哈尔滨第一工具厂、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系机床工具专业、哈尔滨工具研究所(1963年迁成都)四个单位形成的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的多品种生产工具基地;以伟建机器厂、东安机械厂、东北轻合金加工厂、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航空工程系和第一航校五个单位形成的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的飞机制造基地。以哈尔滨焊接研究所、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系焊接专业和焊接研究室、哈尔滨市锅炉厂三个单位形成的哈尔滨焊接检测中心;以哈尔滨大电机研究所和哈尔滨电机厂两个单位形成的哈尔滨电机检测中心;以哈尔滨工具研究所、哈尔滨市量具刃具厂、哈尔滨市第一工具厂三个单位形成的哈尔滨工具检测中心。这些基地和中心的建成,标志着中国动力工业进入了新时期,结束了不能自行设计制造成套电站设备的落后历史。

“—五”期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文化、教育、科研、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也有了长足发展。五年内国家在文化教育事业中投资达10 626万元,新建、改建高等学校6所,科研机构2所,中专18所,中学15所,小学22所;新建儿童铁路2公里和大型工人文化宫1座。五年内,全市先后建立了53个科研院所,科技人员达到1万多人。全市各类医院及门诊部所,由1952年的136个发展到1957年的377个。在城市建设和公用事业上,新增自来水管线43.5公里,自来水普及率由1952年的30%,提高到64%;新建、改建道路75万平方米;新增排水管线25公里;绿化面积增加120万平方米;新增住宅面积212万平方米,相当于1952年原有面积的44%。1957年末,全市职工平均工资为754元,比1952年提高44.16%。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哈尔滨市的隶属关系也发生改变。1953年7月8日,政务院决定,哈尔滨市由省辖市改为中央直辖市,由东北行政委员会代管。1954年8月1日,根据中央人民政府《关于撤销大区一级行政机构和合并若干省、市建制的决定》,哈尔滨市改为省辖市,并入黑龙江省建制,为黑龙江省省会。这一时期,哈尔滨市还第一次荣获了全国卫生城市的光荣称号。

“一五”时期是哈尔滨经济和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期,同北京、上海等15个大城市相比,全市工农业总产值由1949年排名第11位,跃升至1957年排名第4位,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为哈尔滨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经济基础。

二、“一五”时期大规模经济建设的成功经验

“一五”时期,哈尔滨市在大规模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成功经验:

一是工作中心明确,建设重点突出。“一五”期间,为了切实把工作重点转到基本建设上来,1953年1月,市委明确提出:城市工作中心是工业,是生产;要“把基本建设放在首位”,其他工作也要抓好,都要为中心服好务。3月15日,市委召开全市党员干部会议,进一步提出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必须以重工业为中心,要确保国家安排的重工业和国防工业建设任务的按时完成。但同时绝不能忽视农业、轻工业、交通和商业。会议还明确提出:基本建设要全面贯彻“好、快、省、安全”的指导思想,进一步树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思想,加强技术管理,保证工程质量,尤其是确保国家重点工程质量。时任市委第一书记的李常青在大会上说“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是革命先辈梦寐以求的大业,是民族兴旺的所在。我们这一代人有幸亲身实践是难得的光荣”。全市人民积极响应市委的号召,围绕中心,突出重点,发奋图强,艰苦创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大规模经济建设中,从而确保了“一五”计划的顺利完成。

二是牢固树立全局观念,切实增强服务意识。“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把保证重点工程,为重点工程服务作为首要任务,对国家建在哈尔滨的重点工程项目实行“四优先”政策,即资金优先保证、施工优先安排、物资优先供应、人员优先配备。明确要求各有关单位和部门牢固树立基本建设第一,全国一盘棋的思想。提出“服务上门”的口号,组织各行各业积极支援基本建设,做到了要干部,给优秀干部;要工人,给熟练工人;要设备,给最好设备;要器材,给高质量器材。1953年5月,市委为了加强对基本建设集中统一领导,决定在市委工业部基本建设处的基础上成立以市委书记挂帅的市委基本建设部,在市政府财经委员会设立基本建设处,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组织大企业和地方工业之间协作、服务和支援。为适应大规模基本建设的需要,市政府相继组建建筑工程公司、建筑设计院、建筑器材公司,还新建加工门窗的建筑材料联合加工厂、小五金厂、水暖器材厂,扩大砖瓦的生产能力。据统计,“一五”计划期间,全市共生产红砖11.9亿块,锯材72.5万立方米,黏土瓦1 149万片。为重点工程抽调干部1 898人。为提高干部和工人的素质,全市共举办训练班242个,其中技职人员训练班45个,受训人员8 582名,占全市基本建设单位技职人员88.18%;举办工人训练班185个,参加学习的工人有2万余名,占固定工人总数的69.6%;举办扫盲训练班12个,参加学习的工人有439名,总计参加学习的人员达3.1万余人。为贯彻中共哈尔滨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为基本建设服务的方针,市商业部门多方组织货源,登门服务;文化艺术团体深入工地巡回慰问演出,并协助基层单位组建文化娱乐场所。截至1954年,在基层企业共组建起37个职工俱乐部、51个业余剧团、14个电影放映队、84个广播站、36个图书阅览室,丰富了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教育、卫生医疗等部门也都为重点工程的顺利建成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真正做到了上下拧成—股绳,力量投放在“首位”上。

三是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坚持党的领导是重点工程建设的可靠保证。各级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每名党员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各级党员干部以身作则,无私奉献,坚持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为广大职工群众作出了榜样。在大规模基本建设时期,市委要求主管一级领导,都要“靠前指挥”。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每年、每季或每月要有四分之一、三分之一的时间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认真调查研究。按照市委的要求,全市各级领导干部以扎实的作风,深入基层,与群众战斗在一起,与群众心连心,真正成了群众的主心骨,随时随地将党的方针、政策贯彻于工作实践之中。他们下工厂、工地调查研究或检查工作时,与职工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娱乐,同职工交朋友。市委第一书记李常青,第二书记任仲夷,副书记王鹤峰、林肖硖,市长吕其恩及各部部长和机关干部都定期定点参加劳动,拜工人为师,学习技术,研究问题,从中发现新经验、新发明、新创造,积极进行推广,遇到问题及时予以解决。当时上情下达、下情上达都十分通畅快当。市委常委会议和扩大会议经常在重点工程现场召开,实行现场办公,当场作出相应的决议和决定。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带动下,广大工人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激发和调动,确保了“一五”计划的顺利完成。

四是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充分调动工人阶级的积极性,尊重工人阶级的创造精神,保证工人阶级在经济建设中巨大作用的发挥。一切好的设计、计划、生产任务都要靠广大职工来完成,没有他们的生产工作积极性,是什么事情也办不成的。“一五”时期在哈尔滨重点工程建设工地从事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广大建设者来自于全国各地,他们战严寒,斗酷暑,不畏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的艰难,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高度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将自己的光和热奉献给重点工程建设。记得当时职工中流行一首歌谣:“一片荒草窝,人少兔子多;吃水摇辘轳,做饭砖支锅;刮风一身土,下雨泥成河;耗子编队走,乌鸦来唱歌。”在工程建设中,1954年和1955年,市委组织全市以全面提前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为目标,以大力开展合理化建议,大搞技术革新,学习与推广前苏联先进经验为主要内容,在全市职工中广泛开展增产节约劳动竞赛,掀起学技术、学先进、争先进的热潮,形成了你追我赶的大好局面。学习推广了车辆厂、大庆油田的管理方法,实行领导与群众相结合,政治与经济相结合,技术与生产相结合,开展“比、学、赶、帮”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保证了工程的质量和进度。通过竞赛,先进生产者队伍不断扩大。1956年全市先进生产者已达5.6万多人,比1954年增加24倍,其中后3年累计评选出市级劳动模范1 003人。这些劳动模范、先进生产者和老工人、技术工人在生产中起到了骨干和先锋作用,促进了全市提前和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

五是尊重知识,重视人才,注重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1956年3月和4月,在贯彻中央知识分子会议精神中,市委发展了340名高级知识分子入党,并大胆提拔使用。高级知识分子入党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知识分子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哈尔滨电机厂建厂初期的技术骨干力量主要是从上海、昆明、湘潭等地调来的一批曾在旧中国电工行业工作过的工程技术人员,其中近30名在美国西屋电气公司学习过。各工厂党委在工作中对他们充分信任,大胆使用,把有真才实学的技术干部安排到科技领导岗位,为他们创造必要的工作条件,努力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使这些科技人员为新中国的发电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在大规模经济建设中,由于市委十分重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在实践中创造出领导干部、工人群众和技术人员三结合的工作经验,从而确保了哈尔滨市重点工程项目的顺利建成。

六是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并不断地加以消化和创新。第一个五年计划我国工业基础薄弱,西方帝国主义又对我们实行封锁政策,我们只能向社会主义的前苏联学习,特别是科学技术方面。“一五”期间,哈尔滨得到了前苏联的大力帮助,无论在物资提供、资源勘探、厂址选择、技术设计、工程建设、设备安装还是开工运转、人员培训都给予具体指导和援助。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派出850多位专家到哈尔滨支援重点工程建设,他们从设计施工、安装试车到掌握新技术,传播社会主义现代企业的管理经营,都给予无私的帮助。1953年2月,市委发出全面学习苏联先进经验的号召,并把“有组织有计划地全面学习苏联,认真贯彻苏联专家建议”列入工作要点,组织强有力的干部组成工作组,先后总结了中长铁路、车辆厂、秋林公司、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经验,推动了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同时,哈尔滨也得到了上海、武汉、天津、沈阳、大连等许多城市在人力、技术、物资、管理经验方面的支援和帮助。全国支援电机厂、汽轮机厂、锅炉厂(“三大动力”厂)等7个工厂企业的各种机械设备达1万多台,仅东北轻合金加工厂(原新风加工厂)接受的各种设备就达6500台。在工程建设中,我们也坚持从哈尔滨的实际情况出发,坚持“自力更生为主,接受外援为辅”的重要原则,在吸收消化和借鉴前苏联技术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完善工程设计,13项工程在建设中我们都进行了变更和修改。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哈尔滨新一轮大规模经济建设的蓝图已绘就、号角已吹响、行动已展开,让我们认真学习借鉴“一五”时期大规模经济建设的成功经验,努力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智慧和前进的力量,“做主人、敢担当”,增强紧迫感,提高执行力,切实加快新战略推进步伐,为实现我市经济新的历史性跨越,为“一江居中,两岸繁荣”美好愿景的早日实现和现代大都市的早日建成而努力奋斗!

推荐访问: 经济建设 成功经验 借鉴 一五 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