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学视角下的科学松鼠会
摘 要:协同学是一门有序的自组织的科学,其对于解决科学传播也是有启发的,本文将以协同学的视角来阐述科学传播中一个较为成功的民间科普组织科学松鼠会,期望以此为科学传播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协同学;科学传播;科学松鼠会
“协同学”是由哈肯提出的一种协同合作的科学,协同学要求系统满足应满足以下的条件,即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非平衡条件下的开放系统;客体行为相互作用结合在一起的自生成;是有序性、自组织、系统进化的结果。[1]而科学松鼠会正是一个开放系统中各要素协同合作自生成的民间科普组织,所以本文将用协同学来解读科学松鼠会。
科学松鼠会的成功从协同学的视角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科学松鼠会是开放的非线性系统,与媒体人、公众、政府、科学家系统联系紧密。二是科学松鼠会自身系统内部各成员专业素养过硬、互相促进。三是有着推动自身组织发展的序参数,中心领袖人物和科学传播信念,这些都使得科学松鼠会产生有序的结构和反应;推动了科学松鼠会走向成功。
1 科学松鼠会:开放的非线性系统
开放系统是指与外界环境发生能量与物质交换的系统,该系统的熵在系统与外界发生反应时减少。[2]从科学松鼠会发展至今可以看出科学松鼠会是一个有序的开放系统,尤其与媒体、公众以及社会大系统之间有着密切的信息交换。
2008年汶川大地震,科学松鼠会及时回应了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有关动物预报地震的谣言,开始就树立自己的正面积极的形象,获得了政府方面的支持。在媒体方面,成员以集体专栏的方式为《南方都市报》《南都周刊》《读者》等媒体供稿,并以个人名义几十家一线媒体写作,[3]为媒体系统提供科学知识,同时从媒体中反馈自己需求的信息。
科学松鼠除了重视与媒体政府这些其他传播主体系统的交流之外,更重视与公众系统之间的交流。科学松鼠会充分意识到当今大科学时代中科学传播的重要性,同时也意识到科学传播的转型,科学传播已经不是单纯地把知识输送给公众,而是与公众之间的非线性互动,线性关系是互不相干的独立贡献,而非线性则是相互作用,而正是这种相互作用体现在当代科学传播中传播者(科学松鼠会)和传播受众(公众)之间同时都是信息的发出者与接受者。科学松鼠会给公众传达最新的科学资讯,而同时也从公众那里接收如地方性文化等知识补充自身。另外,从公众处反馈的信息能让科学松鼠会了解了解受众的需求,在传播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借助于新媒体与受众互动,为受众创造平等的交流环境,在我国这种以自上而下单向灌输为主流的科技传播中无疑更受欢迎。[4]
最后,科学松鼠会除了注重与同级系统之间的信息互换,也不忘从社会大系统中吸收能量。科学松鼠会开放性体现在他随时注重与社会时代紧密相连,传播媒介主要使用的是新媒体,能更快速、全面、及时地传达科学知识;传播内容也是及时反馈了社会上公众亟须了解的科学知识,贴近日常生活,关注热点事件。
2 要素及其协同合作
开放的非线性系统是科学松鼠会成功的一个必要条件,但要成为今天大众所认可的民间科普组织,科学松鼠会还要是一个系统内各要素有序相互作用结合协作,自生成的自组织系统。自组织指在开放条件下由系统内部自身组织,并通过各种形式的信息反馈来控制和强化。[5]自组织理论是协同学的核心理论,子系统的竞争与协同正是推动系统自组织的根本动力。
科学松鼠会的传播主体都是一群学科知识扎实的知识分子,入会需要经过严格的考核,如安婆婆是美国麻省总医院博士后,姬十三是复旦大学的神经生物学博士。各人之间有专业分工,撰写自己擅长科目的科普知识,每一篇以科学松鼠会名义发表的文章都会经过专业和文字审核,经过编辑初审、“同行评议”,流程堪比专业期刊发表,并且随时接受读者的挑错,及时修改自己的文章。其次,科学松鼠会有精神领袖姬十三,科学松鼠会的创始人,他“像一群科学松鼠打开科学坚硬的外壳”给了有着共同价值理念的科学人方向,姬十三就像协同学的序参数,在科学松鼠会处于无序远离平衡态的时候,吸引志同道合的青年知识分子、其他子系统,协同运作发展科学松鼠会。
科学松鼠会的传播内容围绕当下、紧靠日常、贴近公众,主要分为译文和原创两块,译文是科学松鼠会成员从《New Scientist》《nature》等国际杂志选择翻译发布的最新的文献资料。原创文章涉及各个领域,食品、医疗、物理、航天等等,态度中立,以客观幽默的方式传达给公众科学知识。传播方式主要是网媒为主、纸媒为辅。传播受众主要是希望理解科学的青年群体、知识分子。传播效果较为显著,虽然受众依旧比较单一,但是其在多次大型事件中发挥了传播事实的作用,已经被其他传播系统广泛认可,成为民间科普的代表组织。
科学松鼠会系统内部的各要素互相作用,如传播主体科学松鼠会成员通过在各种杂志上撰写文章拓宽传播的渠道,传播受众和传播主体相互影响相互传播科学知识,其他要素共同作用于传播效果这个要素,而该要素又反作用于其他三个要素。相互作用的各要素协同合作推动了科学松鼠会的发展。
3 科学传播的思考
科学松鼠会的成功同样适用于它的大系统科学传播,只是此时的系统内部子系统换成了科学传播下的各个要素,如科学家、媒体、公众等。因此,科学传播可借鉴于科学松鼠会的经验,即与同级系统以及更大的社会系统之间形成开放的能量信息交换。同时注重于自身系统内部各要素的协同合作,注重系统中序参数的作用,以序参数推动各要素发展。从而促进本系统的自组织,从无序走向有序。
现阶段,科学传播中的序参数是媒体要素,从媒体入手可以解决科学传播目前的一些困境。媒体一方面是传播主体,给公众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另一方面它也是一种传播渠道,连接着传播主体与受众,通过大众传媒媒介引导受众理解科学。在科学传播中,媒体的作用不言而喻。可以这么说,流行的舆论起着序参数的作用,它决定着系统的自组织,支配着个人的意见,强制形成一种大体上一致的舆论,借此维持自身的存在。[5]尤其在新媒体时代,互联网传播范围广、速度快、影响面大,使得媒体直接影响着科学传播的结果。
从媒体入手,首先要从媒体系统内部改进,媒体人要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养,与其他科学团体增进沟通。二要培养自己的职业责任意识,在我国媒体经常成为某些利益团体的喉舌,传播未经过确认或者说是伪科学知识迷惑公众,阻碍科学真相的传播。其次,如政府这样的职能监督系统可以指定一些规则规范媒体行为,但是需要注意系统内部的自组织才是系统发展的原因,外力只能引导系统,所以媒体系统也要保证自身的独立性自由。
参考文献:
[1] 孙玲.协同学的理论方法及应用[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
[2] 王炜,严火其.从耗散结构理论看中西医结合教学的走向[J].时珍国医国,2005.
[3] 吴娟.科学传播的新探索科学松鼠会[J].新闻传播,2010(4).
[4] 范雪妮.科学松鼠会网站科技传播研究[J].科技传播,2014.
[5] 赫尔曼.哈肯协同学大自然的奥秘[M].上海世纪出版社,2006.
推荐访问: 松鼠 协同 视角 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