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思英美文学教学现状与目标

2022-05-02 18:15:01 | 浏览次数:

摘 要:基于国内外学者对于英美文学课教学的相关研究,结合国内当前英美文学教学的现状和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本文认为只有明确新形式下英美文学教学的目标内涵,并将之切实落实到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方法、考核办法等英美文学教学的各个实践环节,才能真正实现《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提出的外语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英美文学教学 课程设置 教材建设 教学方法 考核办法

一、课程概述

英美文学课程一直是我国高校外语院系英语语言文学专业高年级的一门传统的英语专业知识主干课程,在实现《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规定的“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的总体目标中一直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1]

2000年颁发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后简称新《大纲》),提出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除了强调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准确性外,还要培养他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以适应日益广泛的国际交流的需要;对英语专业生的技能课程“英语阅读”明确提出了阅读材料方面的具体要求(阅读参考书,英国文学49本和美国文学阅读),以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对英语专业生每学期应该达到的英语水平提出了级别要求,第八期(即毕业时)须达到的要求是“能读懂一般英美报刊杂志上的社论和书评、英语国家出版的有一定难度的历史传记和文学作品;能分析上述题材文章的思想观点、语篇结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能在5分钟内速读1,600词左右的文章,掌握文章的主旨和大意,理解事实和细节。”对文学课程的要求是“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这些明确的规定为文学教学实践提供了基本的目标框架。根据国内英美文学教学的研究成果、目前现状和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本文认为必须把英美文学教学的总体目标落实到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四个环节上才能最终实现新《大纲》制定的外语人才培养目标。

《英美文学》课程作为英语专业三、四年级的必修课程,是英语专业生的人文素质课,是课程体系中建构学生英语文学理解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创作能力的重要部分,是课程体系中帮助学生扩大视野,加强人文素质和增强跨文化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符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要。[2]

二、课程设置

英语本科专业学制为4年。前两年为基础夯实阶段,扎实掌握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译(口、笔译)的基本技能,后两年继续巩固语言基本功底,学习英语专业知识、拓宽学习英语专业知识面,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增强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21世纪是一个国际化的知识经济时代,急功近利、竞相攀比的习气亦波及清正治学的校园,不少师生也生存而加入追求快速获益快速成功的大流。就英美文学教学而言,不少院校删减英美文学课程或课时迎合社会人才市场重文凭轻实力的社会风气,以开设“时髦”类、“证书”类课程;一些院校强调培养复合型人才,也以删减英美文学课时来增加其他相关专业知识课程;还有一些院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已把英美文學课清出主干课、必修课的行列,列为选修课;原来两个学年的课程缩减到一个学年、甚至半个学期一周一次。一些英语专业的学生在校四年间竟然没有通读完一本英美文学原著;一些专业研究生学原著吃速食、走捷径--看电影录像了解剧情,然后从网上搜集的相关论文拼凑完成老师布置的原著阅读、学期论文和毕业论文任务,没有自己的思想观点,写出来的东西语法错误、晦涩难懂的句子随处可见。

针对英美文学教学课程设置上的不足,依据新《大纲》要求,笔者感悟到英美文学教学须谨从以下几个“建议”:建议从自己的生源情况和教学条件的实际出发进行课程设置,而不能根据院系的爱好或当时的市场需求形势随意开设或删减课程;各教学阶段(如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应有衔接性、层级性、系统性,以遵循英美文学教学规律。建议二年级的英语专业生了解英美文学史的发展概貌和脉络以及各文学现象、流派、作家、作品等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关系,可开设英国文学史(通史)、美国文学史(通史)、英美文学概论、文学导论等“史”类课程;三、四年级学生必须阅读规定数量的英美文学原著以感悟道地的英语语感,打下扎实的语言功底,丰富有限的人生经历,提高解读他人和自身人生的能力,可先后开设、英美散文、英美诗歌、英美戏剧、英美小说课程,辅以英语文体要素、中英文体对比研究等必修课程;硕士研究生阶段必须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分析方法以提高其理论修养、思辨能力和审美情趣,课程重点可以放在文学批评方法、文学理论和专题研究上,如:英国或美国美文学批评史、文艺批评研究、西方文论、比较文学、跨文化交际、经典作家作品研究、国别文学或族别文学研究、文学流派或类型研究等等。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教化的过程,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必须保证英美文学课程的比重。[3]

三、教材建设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种新版的英美文学史、文学导论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而真正兼具全面性、系统性、简洁性、可读性的英美文学史教材则是非常难求。有些文学史教材较全面、系统,却冗长、难懂,有的分时段或分流派概述却互不相干;目前各院校使用的英美文学作品类教材在编撰水平上较以前大有突破,编书模式呈现“英美文学史”与“文学作品选读”(不分文体)合二为一,有的按文体编辑作品选读,还有的是按单个国家、时期、流派、作者编辑的系列同文体作品,等等,但当代作家作品难得一见,英美文学教学界急切盼望文学教材在编写思想、体系、内容或观点上有较大的突破。“二合一”的教材用于教学也许能展现作家的人生经历和作者作品之间的某种内在联系,但影响了英美文学史教学的连贯性和系统性,也不利于学生对“史”的内在联系的全面系统了解;单纯的“选读”又成了脱离历史根基的独立篇章,其文学价值和学习意义也因此受损。[4]

本文认为,英美文学史教材应用晓畅生动的语言系统地阐述各个历史阶段、各历史阶段中的文学现象和流派、各流派中的代表人物、各代表人物的问世作品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作用影响和承继关系,不因少知而一笔带过,也不因无知而避重就轻;编写的教材应能帮助学生从宏观上理清英美文学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从微观上了解文学史上各个流派作家代表作(以小说为例)的背景、视角、情节、人物、主题和写作风格等主要文学要素,以避免“英美文学作品选读”教材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或“英美文学史”教材中“只见森林,不见树木”的片面、断层现象,基本实现课程设置的完整性与个体性的统一、教学内容的全局性与个体性的统一。[5]

“英美文学史”应先于“英美文学作品”课开设,在二年级就开始系统讲授。“英美文学作品”应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传记等各类文学题材作品,并兼顾入选作品创作的时代个性、流派思想的代表特性、作品语言的独特风格、作品内涵的深刻时代意义,等等,在讲授个作家、作品应首先简单回顾一下作家的生活时代、所属流派、作品的写作背景等。[6]

总之,编写的英美文学教材既要符合新《大纲》要求和我国英语专业学生的教学实际,还须与世界英语文学教材接轨,使学生接触相当世界一流水平的文学教材。[7]

四、教学方法

英美文学的教学方法、教学经验和见解可谓是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经调查研究发现,有些院校的英美文学课堂教学陷入两个怪圈:一是把“英美文学史”课讲成了编年史和作家生平录;二是把“英美文学作品”课讲成了精读课或泛读课。[8]

跳出怪圈必须回归文学课的特性和特色:其一,文学教学始终是一个人人必须课前提前主动阅读、思想情感投入,课堂积极分析、共同探讨,课后深入研究的师生双边活动,它不是一个老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作品意义的挖掘和实现的过程,也是新意义的创造过程。”课上任何一方任何时段(课前、课间、课后)的被动都会影响课程的进程、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由此表明,英美文学的课堂教学为英美文学作品的再创造开辟了又一片天地。其二,必须尊重文学是情感交流的升华产物,它的接受,即移情的实现,需要切实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变“教师满堂灌”为“教师与学生间的双双互动”、变“填鸭”为“讨论会”、“表白会”,讨论的益处就是讨论愈多作品的文学价值愈高、意义越深远。在英美文学的课堂上,讨论可以使人机敏、思路清晰、观点公正、大脑充实、灵感顿生;故事在讨论中展开、人物在讨论中再现、主题思想在讨论中延伸、语言风格在讨论中凸显。其三,文学课堂必须适当辅以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如计算机软件或课件、录像机、投影仪、光盘等,组织学生观看一些由名家名作改编的电影、录像,或播放英美国家的概况等背景知识等,激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使文学课堂充满艺术的魅力;其四,文学课教师须具备较深厚的人文素质和文学功底、营造轻松的交谈氛围、坦率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情感,使文学课充分展现其开放性、包容性、艺术性和创造性。

本文建议本课程采用读(散文、诗歌、小说和戏剧)、写(文献综述、读后感、学期论文)、议(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英语专业学生高年级阶段增加语言使用机会,扩展语言应用能力。

五、考核办法

“文学本身的目的是激起读者情感上的回应。”“达到感情的共鸣是阅读文学作品的主要目的。”因此,英美文学课的考核是检查学生移情于文学作品的宽度和深度。目前传统式的英美文学闭卷考试(客观题和主观题各占50%或30%、70%)仍在半数以上的院系重复进行,此方法虽然对学生掌握英美文学基本基础知识有效,但无法有效测评学生对文学作品解读的深浅。为了使英美文学课的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方法与考核办法能在通向同一目标的轨道上运行,为了能较公正地体现学生的文学修养,本文暂设英美文学课程的考核项目,并附方法如下:

“平时读书报告(按新《大纲》规定阅读文本数量)”、“课程期末考试(半开半闭、指定考室、三小时:前一小时闭卷,考查学生英美文学基本知识积累的多少,不允许使用电子词典和书籍;后两小时开卷,考查学生评析作品的能力)” 以及“学期论文(指定题目的英语作文,本科生3000字以上、研究生5000字以上)”按20%、30%、50%的比率合三为一,作为该门课学生的综合考评成绩、较全面地评价学生在该学科的学习状况,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英文语言功底和人文素养的外语人才。[9]

总之,英美文学的教学与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密不可分。如何将英美文学教学的各个环节均以素质教育为目的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程,有待英美文学的教师、本学科的研究工作者,打破思维惯性、积极创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资源,以期实现新《大纲》既定的培养目标,为社会造就更多的高素质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Biddy Martin. Teaching Literature, Changing Cultures [J]. PMLA, 1997, (112)

[2] Gisela Emst-Slavit. Changing Lives: Teaching English and Literature to ESL Students[J]. Journal of Adolescent and & Adult Literacy, 2002, 46(3).

[3] 程爱民,徐劲等.关于我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J].外语研究,2002,(1).

[4] 董俊峰. 英美文学教育与大学生素质拓展[J].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5,(P149)

[5] 杜瑞清. 英美文学与英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1).

[6] 郭英剑.从文学理论的缺席谈起——文学教学的目的是什么[DB/OL.]. , 2016-09-15.

[7] 范谊,芮渝萍. 英美文学教学的目标内涵与层次定位[J].外国文学研究,2005,(3).

[8] 王守仁.网络环境下的英国文学教学[J].国外外语教学,2003,(1).

[9]英語专业指导委员会编.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1-2).

作者简介

赵菁,国防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美国战争文学。

推荐访问: 寻思 英美 现状 目标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