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曲与现代影像技术的结合
摘 要: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把传统戏曲艺术用电影和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不仅可以弘扬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精髓,同时也是对中国原创动画发展的良好促进。研究戏曲与电影及动画的结合,需要对戏曲、电影及动画做简单的分析比较,借鉴三者相通之处,创作出不同剧种、不同风格的戏曲动画。
关键词:戏曲;戏曲电影;戏曲动画
中图分类号: J8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7-0265-01
世界上很多伟大的民族都有一种高雅精致的表演艺术,深刻的表现出本民族的精神与心声。古希腊人有悲剧,意大利人有歌剧,俄罗斯人有芭蕾,英国人有莎士比亚戏剧,这些雅乐往往是他们民族骄傲与自信的源泉,而拥有八百年历史的凝聚着中华文化美学思想的中国传统戏剧艺术——戏曲,是中华文化之集大成者,是中华文化的标志,是“国粹”,是让我们中国人为之自豪的。
然而,不能否认,随着全球经济飞速发展,世界各文化的碰撞与交流,艺术多元化的相互穿透纵横,同时中国戏曲观众在历史文化的断层,戏曲的拥戴者、观众的锐减以及年龄层的中断,割裂状态的下严重流失,导致现在的戏曲已经衰落。也就是说,社会快速进步而戏曲趋向于保守滞后,使她逐渐显露出内容陈旧和形式僵化的缺点。和我们称私有制社会为旧社会相似,人们也称古典戏曲为“老戏”了。可以说戏曲艺术这种古老的形式和缓慢的节奏已经很难适合当代人的审美情趣,戏曲进入了空前的萧条时期。所以说戏曲现状不容乐观,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中国戏曲是一门包含音乐、歌舞、美术、杂技、说唱、文学等诸多艺术种类的大一统“集成品”,其八百多年的发展史,既是对它所包含的各单一艺术门类的促进史,更是集百家之长、确立并不断张扬自身品格的升级换代史。事实上,戏曲自宋院本成形,至元杂剧就已成熟,虽然发展期并不长,但当时它已是诸多艺术元素融合、提炼、升华而成的一种新的艺术门类,并具有超越它所包含的任何一种艺术的丰富性和包容性品格。由于她同流行地区的文化生态、民情风俗相融合,因而又衍化出许多品种:既有知识分子钟爱的昆剧,又有可以贯通不同等级、穿越广阔地域的京剧,还有贴近民间、风土特色浓郁、具有顽强的草根力量的各种各样的地方戏曲和少数民族戏曲,她很像一个不断繁衍的大家族。古典戏曲在其发展中,曾有过以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为双峰的元杂剧岁月而红极一时。再后的明清传奇和民国前后的地方戏曲,也各领风骚、光彩照人。它们相辅相成,共同使戏曲艺术几乎成了全民性的娱乐对象。人们从对戏曲的欣赏中,既接受民族意识、道德观念、历史知识、生活智慧,又在它的熏陶下,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情趣。
放眼东方戏剧,我们中国的戏曲应该说是生命力最强的,比如,印度梵剧早已经消亡,日本的能乐和歌舞妓以及韩国唱剧都变成了博物馆艺术。但中国戏曲不但依旧活在舞台上,并且依然有300多个剧种演出。作为中国传统戏剧形态的戏曲,曾经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 里,可以说是普通中国人的“第一娱乐”。她不仅浓缩了无数中国人的悲欢离合,而且也寄予着千百年来我们这个民族的生存智慧、道德理想和价值准则。
然而,在当今众多的娱乐文化样式竞相争取审美大众的局面下,戏曲却已无可奈何地由往日的“皇后”沦为现实的"灰姑娘。作为一名动画专业的学生,对于戏曲艺术或许并没有绝对的发言权,但是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尽管各艺术门类的品种繁复、特点各异,其成长与进步却多少具有相似性,这种相似性正是取决于统一的艺术发展规律。去年我曾读过一本名为《中国戏曲电影史》的书,高小建在书中称,“"戏曲电影"发挥了两种作用,即戏曲舞台艺术的记录和把戏曲作为对象进行进一步的艺术创作。前者主要是表现为记录的功能,忠实地记录舞台表演的实际状况;后者则更强调两种艺术形式和各自表现手段的结合,在保持戏曲的艺术表现基础上融合电影表现技巧,进而达到美学上的交融,成为一种独特、独立的电影种类。"戏曲电影"这个概念主要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的。”然而,真实的情况是怎样?如果说电影对戏曲忠实记录的任务在戏曲电影目前的发展中已经基本完成,那么电影与戏曲在美学上交融形成独立艺术品格的任务却并没有真正完成。无论戏曲电影独立的艺术品格究竟是什么样子,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这种品格必要既能同时融合两种艺术的优长,又超越其中任何一种艺术。
相比戏曲电影,戏曲动画起步很晚。上世纪60年代出品的《大闹天宫》、《骄傲的将军》,因为在音乐、造型等方面巧妙融入了戏曲元素,丰富了视听感染力,成为至今仍为人称道的国产动画经典。近几十年,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艺术创作倾向于快餐消费和“拿来主义”,盲目的“哈日”、“哈韩”、“哈美”使中国动画的原创力一度跌破底盘。不过,2003年由中国戏曲学院学生参与制作的戏曲动画《空城计》、《霸王别姬》获得第二届中国视协动画短片学术奖,戏曲与动画碰撞出了小小火花。2007年4月,第三届中国国际动漫节"美猴奖"原创动漫大赛,戏曲动画作品《凤台关》(改编自晋剧)荣获学院组"最佳FLASH作品入围奖";同年7月30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指导,湖南京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九天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制作的"中国戏曲经典原创动画工程"在京启动,改编自湖南花鼓戏《补锅》的动画作品一亮相便收获一片赞誉……虽然在本就屡遭断裂的国产动画发展历程中,这些以戏曲为表现主体的动画作品只是零星散布、未成气候,严格说来,它们甚至无法像戏曲电影的发展一样链接为“史”,但作为戏曲动画的雏形之作,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动画与戏曲无论是从技术角度还是美学角度都具有直接进入深层融合阶段的天然亲近。
在浅层结合或者说技术结合层面上逼真不足的动画,其与戏曲的深层结合或者说艺术结合则明显比电影要自然和谐的多。因为动画"可以完全脱离特定的表演场景,摆脱时空的束缚,借助电脑的魔力,创造出崭新的声光音像效果,许多原来在舞台无法表现的情景画面,在动漫里都可以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而且戏曲艺术中服、化、道、表演各个方面的虚拟性特点不仅不会在动画创作中受到限制,相反动画还能够通过各种夸张、变形的技术技巧渲染、扩大戏曲程式性、歌舞性表演的艺术效果,增强意会感。比如在创作戏曲动画短片时同样也可以寻找主题不是表现现实生活的剧本,这样就可以很顺利的用超现实的场景去诠释,比如改编自戏曲的动画短片《李慧娘》,讲述的是李慧娘的鬼魂去阴曹地府伸冤,这出戏所讲的故事超越了人们现实生活,如何去演绎这样一个发生在非人类生活的环境,这就要借助超现实的美术设计。戏曲电影创作中所遇到的虚拟与写实冲突,在戏曲动画中其实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动画创作的空间感是多维立体的,我们不仅可以在前期工作时就把场景设计为表演需要的写意风格,甚至可以根据表演的程式动作特点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法增强这种写意性,通过比舞台布景丰富但比电影影像写意的画面,既丰富单一的舞台表现空间,又不限制虚拟的程式表演空间。比如笔者本科毕业创作的戏曲动画短片《萧何月下追韩信》中,萧何追逐韩信,在路上被一个壶盖绊倒,画面中萧何翻滚成一个球,这种处理既不违背戏曲表演的写意风格,又能够产生电影实景拍摄所不具有的喜剧效果,这样的镜头无论是在电影还是在戏曲舞台上都是无法实现的。
把中国最具有亲和力的传统戏曲艺术用经典原创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不仅可以弘扬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同时也是对中国原创动画发展的良好促进,而且,相信通过不断的磨砺与汲养,戏曲动画最终能够形成自己独具中国特色的艺术风格,代表中国动漫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高小建.中国戏曲电影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2]郑祖平,丁有泉.说说戏曲动漫[J].戏文,2005(05).
[3]李少白.电影独有片种的专门研究(序),中国戏曲电影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4]张筱梅.戏曲电影与戏曲发展[J].DVD电影评介,2007(07).
推荐访问: 戏曲 影像 传统 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