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乡愁”营建初探

2022-05-04 08:50:02 | 浏览次数:

摘要:指出了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推动着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发展,一方面在改善乡村人居环境的同时,也出现了如乡村风貌过度城市化、单一化,缺失了乡村各自特色及其文化根基的现象。因此,营造乡村乡愁情感精神的需求甚为重要。以郑楼湾美丽乡村开发项目为例,从美丽乡村乡村风貌、建筑环境、乡村生活三方面,探讨了营建美丽乡村的乡愁的内容与对策。

关鍵词:美丽乡村;乡愁营建;乡村风貌;建筑环境;乡村生活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7-0047-03

1 引言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具体要求,如火如荼的美丽乡村建设让农村得到大力发展,不管从生态环境、村镇经济、人口就业,还是社会风貌、村民生活水平等方面都发生了极大变化。全国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所谓要记住的“乡愁”,一方面是要保护好家乡的历史文化、历史记忆和人文精神,另一方面是要保留好这些地方文化基因,传承乡土文明。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通过切实保护传统村镇文化遗产和风貌,保留文化基因、传承文化记忆、打造文化品牌与特色景观等方式,满足城镇化居民家乡情感、生活情感、历史情感、文化情感等精神需求。

2 美丽乡村乡愁解读

乡愁是什么?就是你离开了这个地方会想念这个地方。习主席用朴素而又通俗的语言对乡愁进行了精准的描述。乡愁是一种家乡味道、是一种故土情结、是一种精神依托。那小桥流水,那深巷老宅,那炊烟袅袅,那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会勾起我们万般情丝,让我们魂牵梦绕。在这个喧嚣的时代,人们对乡愁的渴望或追寻,超越了以往任何一个时期。

乡愁是需要载体的,这载体可以是一个纯真质朴的小村落,可以是一座繁忙热闹的小城镇。如今,美丽乡村建设在全国各地农村快速推进,村民们的住房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基础设施日渐完善、交通服务也更具人性化。但是我们也看到,在很多地方,绿色的原野正在逐渐消失、古朴的民风被钢筋水泥覆盖,农村的“城市化”之风盛行,导致乡村缺乏地域特色与个性。因此,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要注重乡土特色和地域农村特点,要以乡愁为魂,注入地域文化,精心规划布局、营建环境,长远谋划布局与发展。

3 郑楼村概况

郑楼村位于天津武清区东北角,而武清区是京、津两大直辖市的中心点,有“京津走廊”、“京津明珠”美誉,是京津冀三省市的交汇点,是国家“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的重要核心区和桥头堡。基地紧邻京沪高速、京津塘国道,优越的地理区位及交通条件决定了武清必然成为京津重要的旅游驿站而存在。郑楼村人口规模为562人,占地848亩;以种植业为主,辅以林果业和养殖业,未形成规模化、产业化,收入不稳定,另外一部分以“瓦片经济”为主。

郑楼村土地主要以耕地和居住用地为主,水域、林地等用地为辅。以回迁村为特质,民房以红墙红瓦为主,村内绿化基底差,局部有的高乔木,庭院、宅间基本没有绿化。北村内水系分布碎化,污染严重,水质差;而运河水清树绿,生态基底良好。村落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三无”村,无特色、无依托、无产业。

4 郑楼湾旅游开发思路

就郑楼“三无”村现状,如何打造美丽乡村、特色旅游村概念,就需摒弃传统资源型村落的改造思路,依托条件优势、场地资源,塑造特色主题,深入挖掘文化底蕴,植入特色产业和功能,逆转三无村的旅游吸引力。

依据天津传统村落以资源禀赋可分为山区型、运河型、平原型、滨海渔村型。京杭大运河武清段绕郑楼村而过,形成运河环抱的河、田、林、村格局,是运河型传统村落典型的空间模式,具备塑造运河型传统村落的基础条件。围绕村现有环境资源与底蕴,可概述为水绕林(田)环,文化村驿的塑造思路。

4.1 乡愁蓝图构建

依据京津冀旅游客体与乡村市场研究分析,武清乡村休闲旅游未来主要服务对象以50后到70后为主,以80后90后为辅;同时以家庭游为主体。50~70后主题为“乡愁怀旧”;80~90后以“生活品质”为主;家庭游则以乡野体验及亲子游为主。

结合村庄旧忆要素提炼及京津冀驿站文化的挖掘,给出慢村生活·都市慢村的规划理念,慢村是快节奏城市生活中的顿点。是一种放慢生活节奏的聚落形态,是一种更加宜居的村庄模式,它追求的是可持续发展,钟情的是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其核心是倡导纯粹的生活,保护当地特色,强调在悠闲的生活节奏中回归生活的本质与体会生命的意义。

4.2 乡愁发展定位

津门忆·乡愁湾是生态郑楼村打造4A级景区标准的乡村特色体验旅游名村的概念。营造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的乡愁场景,激发人们的故乡旧忆,通过对年代以及村庄生活方式特点的梳理,总结出了年代主题及年代要素,以此旅游品牌的打造,设计不同的旅游产品,形成视觉、听觉、触觉等不同行为感受。

4.3 乡愁构建模式

乡愁构建主要从四大方面给出乡村的发展模式。

(1)民俗文化创意发展模式。展现武清特色民俗文化,了解历史风土人情,满足游客寻找回忆的心理需求,感受民风民俗,打造创意文化聚落吸引城市居民前来观光和游览的旅游产品。

(2)休闲度假娱乐发展模式。打造京津冀休闲度假目的地,利用地区特色及区位优势,集观光采摘、体育健身、休闲度假于一体,游客在农区内不仅可以观光、采摘、享受乡土情趣,而且可以住宿、度假、娱乐、品尝无公害产品。

(3)乡村生活体验发展模式。在村中小住,体验农家乐,农田租赁,体验乡村生活与农事过程,从中获得知识,养身养性。

(4)田园体验科普发展模式。利用区位优势以及现状农田,开展农业体验、科普、摄影、婚庆、花卉种植等产业。

5 乡愁营建内容

乡愁营建,主要从乡村风貌、建筑环境、乡村生活三大方面进行打造,塑造原乡、村味、旧忆主题内容,营建乡愁情感的载体。

5.1 乡村风貌、乡愁印记

乡村肌理、乡村基底环境的格局梳理打造,强化运河型传统村落原乡特征,形成“一河、两带、两基底、三通廊”的总体格局,强化原乡村落的风貌。村落环境风貌包含村界面、林地、田园、水系格局的梳理。

宏观层面:梳理大格局,针对村落民房、防护林地、池塘农田、运河湿地的圈层空间,打造一幅河塘林田特色的运河型传统村落。结合村驿文化、营造水绕林田,文化村驿的特质村落。水——运河记录着武清故事、漕运生活,北运河穿城而过,武清往事尽数其中。北运河之于武清,是彰显文化特色和塑造景观风貌的不二之选。破碎化的池塘进行贯通连续化,并考虑与运河水一体化打造。林/田——展现运河景色、四季风光,林是展现运河村落与城市的重要区别之一,是塑造运河景观的重要载体。村——汇聚运河风情、文化精髓,郑楼依托大运河,具有打造运河型传统村落的独特地理区位和基础条件。驿——塑造武清窗口、城市形象,武清是京津发展轴的重要节点,造就了独特的驿站文化。郑楼处于京津公路和京津唐高速的交汇地,是塑造武清形象的重要窗口。

5.2 乡愁环境、建筑风貌

建筑风貌及场地环境的打造,可以强化乡村味道、乡村环境,结合现代人心里需求,重塑村房环境。包括民居、庭院、门户空间、院落围墙、街巷空间、公共空间、街边绿地等,结合北方乡村特质的场所、风土人情、生活场景,再现乡愁旧忆。

(1)乡愁环境。重新梳理村落公共空间,结合乡村传统公共活动与农耕活动等,局部扩大或重建,形成入口、公共活动、文化广场、街巷市井等标志性的公共空间,以满足传统型集会、庙会、戏院、农事与现代型文创客创、商业休闲、民俗文化、商务度假、乡村生活等各种活动需要。传统乡村印记结合现代休闲需求,满足乡愁追忆同时,满足现代乡村休闲旅游诉求。

(2)建筑风貌。建筑整治规划策略,①延续“现状建筑风貌”,确定建筑风格;②研究后色彩配比控制:红色系控制在65% 左右,灰白色系控制在10%,绿化覆盖控制在25%左右;③沿袭“天津地區20世纪60年代传统民居特征”,丰富建筑细节。建筑造型装饰:①造型浑厚庄重,建筑物线角平直,多在屋檐、门窗局部加以装饰;②色彩常以材料的原色为主,少加或不加装饰。院落功能:打造生活与生产双重功能。生活服务设施:住宅、厕所、仓库、柴堆等;生产服务设施:猪舍、禽舍、暖棚、菜园等。

(3)主题院落空间。①特色院落:生活情境化,针对不同年龄群游客对乡愁差异化,以80年代、60年代为背景,打造80年代与60年代北方特色院落,体现不同的乡愁记忆点与体验内容。②生产型院落:以生产要素为主,包括晒谷场、材火、稻草垛、独轮车、编竹框、玉米串、大蒜串、辣椒串、石磨、碾子、水缸、菜地、果蔬藤架等;并混合少量生活要素。③生活型院落:以生活要素为主,包括观赏花卉、露天电影、年代秀雕塑、28自行车、儿时游戏场景、大树、花藤、窗花、对联、篱笆、毛石凳等;并混合少量生产要素。

(4)巷道空间。①生活型街巷:以景观效果较好的乡土生活元素为主,如观赏野花、向日葵、油菜花、花藤、雕塑、游戏场地、大树、毛石凳、红色标语;并混合少量生产要素。作为形象性景观在主路和较宽阔的巷道设置。②生产型街巷:以生产要素为主,包括石磨坐凳、生产工具雕塑、碾子、水缸、菜地、玉米地、向日葵、果蔬藤架等;并混合少量生活要素。在氛围较安静,并符合20世纪六七十年代空间尺度的较窄街巷设置。

5.3 农事民俗、乡村生活

乡村文化、民俗风情、农事活动等结合空间情景化再现,营造富有乡土人情的村韵生活与节庆活动。

传统乡村文化生活较低调,农闲时节有小的说唱,喜庆之日或节日期间组织一些武术、花会表演。80年代后,增设文化设施及活动项目,如文化活动中心、电影院、广播站、电视、书画艺术、花会汇演、说唱戏曲、杂技体育等,大大丰富了乡村休闲活动、文化生活。结合整体规划,再现80年代后的乡村文化生活。

基于武清、天津的地域民俗文化,打造地方特色的节庆活动、民俗活动,策划戏曲节、音乐节、美食节、民间游艺竞技赛等传统乡村与现代旅游相结合的乡村休闲活动,体验津韵乡村生活。

利用基地村落农田环境,结合乡土观赏性农作物及花果林木,打造乡村田野体验项目、农耕农业项目。如:果林采摘、露营拓展、萌物乐园、儿童乐园、开心农场、可食花园等项目,提供乡愁游客们一个生态绿色农场,丰富农耕文化体验。

6 结语

归根结底,乡愁是一种情感,是一种需要载体的情感。这种载体可以是具象的景物,比如错落有致的民居、古朴典雅的街巷、清澈见底的溪流,甚至可以是故乡的缕缕炊烟、朵朵白云。这种载体也可以是淳朴的民风,比如邻里间亲如家人的相互关照、年节时的互致问候、散发乡土气息的民俗表演等。正是依托这些独具原生态风格的载体,乡愁愈发显得迷人并透出浓浓的文化味。所以说乡愁既是抽象的情感印记,也是实体的空间物质载体依存。本文以郑楼湾为例,对于乡愁的营建,主要从乡村肌理、风貌格局;地域特色、建筑风貌;民俗文化、乡村生活三大方面,塑造出以北方天津武清为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

参考文献:

[1]王丹玉,王 山,潘桂媚. 农村产业融合视域下美丽乡村建设困境分析[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2):152~160.

[2]刘彦随,周 扬. 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挑战与对策[J].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15,32(2):97~105.

[3]于法稳,李 萍. 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 江西社会科学,2014,34(9):222~227.

[4]许经勇,黄爱东. 寓生态文明建设于美丽乡村建设之中[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8):146~151.

[5]陈秋红,于法稳. 美丽乡村建设研究与实践进展综述[J]. 学习与实践,2014(6):107~116.

[6]王卫星. 美丽乡村建设:现状与对策[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53(1):1~6.

推荐访问: 营建 乡愁 初探 乡村 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