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世界诠释中国“预警机精神”
报告会”在这里隆重举行。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樊友山、北京大学校长王恩哥分别致辞。樊友山在致辞中说:“今天的报告会是青年学生向科研前辈学习的宝贵机会,预警机的成功研制体现了以王小谟院士为代表的军工科研人员对国家无限的忠诚与热爱,是预警机科研团队智慧与汗水的成果。‘预警机精神’是中国精神的真实写照,是推进国防军事电子事业不断前进、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法宝。”在热烈的掌声中,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小谟结合自己50余载的科研经历,诠释了“预警机精神”的时代内涵……
追逐“雷达梦”
1961年,从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无线电系毕业的王小谟被分配到国防部第十研究院工作。当时,院里的苏联专家刚刚撤走,留下了三坐标雷达的设计方案。面对室主任给他的一摞文稿,血气方刚的王小谟感到非常幸运——这是当时国内在该领域的几乎全部资料,而中国对三坐标雷达的研制是与世界先进国家同步进行的。三年后,王小谟与同事们在仔细研究了苏联专家的方案和广泛涉猎其他国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方案并被国家批准。这个方案被公认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他因此被提拔为副总设计师。
后来,王小谟到贵州参与创建了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38研究所(以下简称38所)。当时的生活条件极度困难,以致他出现过身体浮肿,但他顽强地坚持了下来,在那里与中国雷达界的精英们一起,成功研制出了我国第一部自动化三坐标雷达,并在国内首次采用计算机技术,雷达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了我国防空雷达从单一警戒功能向精确指挥引导功能的重大跃升。1985年,该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王小谟在获奖者中排名第一。
1986年,德国青年鲁斯特驾驶轻型飞机长驱直入,低空飞行数千公里,突破当时世界上强大的苏联地面雷达防空网而成功着陆红场,让世界为之震惊。王小谟紧密跟踪国际雷达技术发展趋势,以超常规的速度成功研制出了我国第一部中低空兼顾雷达。该雷达在与美、英、法、俄等国同类装备同台竞技中,综合性能排名第二,电子对抗性能排名第一,为国产雷达赢得了世界声誉。后来,他调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电子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同时担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以领军人的身份开始向国产预警机事业发起总攻。
咬定青山不放松
预警机是集情报探测、指挥控制、通信导航、电子对抗、信息传输于一体的大型综合电子信息装备,是国土防空中增强低空、超低空预警探测和空中指挥引导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的关键环节,是体现国家综合实力和科技水平的标志性装备。自诞生以来,它—直是各军事强国着力发展的重点。但因其技术高度密集,系统十分复杂,世界上只有美、俄、以色列等少数国家具备研制能力。
拥有预警机是中国几代人的期盼和梦想。早在20世纪70年代,我国就曾经启动预警机的研制工作,但终因当时国力有限和技术基础薄弱而未能继续。那时,王小谟就敏锐地意识到,要在信息化条件下捍卫国家主权,实现从国土防空型向攻防兼备型跃升,我国必须拥有预警机!
20世纪80年代,在雷达科研一线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的王小谟主动请缨,与十几位老专家联名上书,要求自主研制预警机,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我国的预警机研制事业中。他规划和实施了对于机载预警雷达的关键技术攻关,并逐步突破了机载雷达最为关键的技术难题。为了加快研制进程,我国开展了预警机对外合作。作为该项目的中方技术总负责人,王小谟坚决要求中方主导研制方案,并在国内同步研制,为自主研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创造性地首次提出采用大圆盘背负式三面有源相控阵新型预警机方案,把研制要求提到了一个新的制高点。
1990年海湾战争后,国家决定通过对外合作解决预警机装备急需。王小谟担任中方总设计师,主持系统总体设计,在世界匕首次提出基于二维有源相控阵体制的三面阵背负罩新型预警机工程方案。同时,他带领和组织国内研发团队同步开展研制工作,掌握预警机设计方法和主要关键技术,锻炼和培养技术队伍,为我国自行研制预警机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0年,美国迫使外单方面撕毁合同,企图扼杀中国的预警机事业。王小谟向上级建议“立足自主、研制国产预警机”,得到中央领导的大力支持。国产预警机由此正式立项,成为倾举国之力推进的重点工程。在这种形势下,王小谟主动推荐优秀年轻专家担任总设计师,并亲自担任总顾问,倾心指导年轻的总师们确定总体技术方案,开展技术攻关、系统集成和试验试飞方案等重大工程研制事项,为我国首型预警机的研制成功做出了重要贡献。
多年来,王小谟致力于谋划和推进我国预警机事业的发展。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他针对我国国情,率先提出开展轻型预警机的预先研究,主持制定了技术方案,为国家决策研制轻型预警机创造了条件。空警2000、空警200两型预警机立项后,王小谟又提出利用国产飞机实现预警机出口的设想,并担任原型机总设计师,主持完成原型样机设计与制造,推动实现我国预警机装备出口。作为课题负责人,他主持完成了数字阵列雷达预警机地面样机技术攻关,为研制新型预警机奠定了基础。他还提出预警机代际划分概念以及我国下一代预警机应具备的主要能力和技术特征,为我国预警机的长远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2009年10月1日,在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由王小谟主导研制的“中国预警机”作为领航机型,引领机群,分秒不差地飞过天安门广场。看台上的王小谟流下了激动的眼泪,这是预警机研制以来人们第一次看到他流泪。中国预警机的首次亮相,引来了全世界关注的目光。美国媒体曾发表评论:中国采用相共振雷达的预警机,比美国的E3C整整领先了一代。
王小漠常说,雷达不是一个人能干起来的,而是要靠一个团队去完成。从最早的雷达团队,到如今研制预警机的年轻队伍,王小谟历经了几代科研人的交替,从当初的逐梦青年变成现在运筹帷幄的华发老人,他求贤若渴、惜财如命的故事至今还在流传。
现已是38所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吴曼青还记得当年王小谟招聘他时的情景,那是在20世纪90年代,刚从国防大学硕士毕业的吴曼青背着小军用书包到38所求职,问王小谟要不要他。王小谟看了一眼这位显得愣头青似的青年,胸有成竹,回答很干脆:要!就这样,他们一老一少组合在了一起,在随后共同奋斗的日子里碰撞出了许多科技创新的火花。王小谟培养人才的方式就是给年轻人压重担。这说起来简单,可做起来不易。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吴曼青被安排参与当时最新技术的研制工作,才华横溢的他果然不孚众望,成就了一个全国第一。
1987年正是王小谟的科研团队三线的困难时期,缺资金、缺人才成了亟待解决的头等大事。王小谟花费很大力气,从中国科技大学要了7个学生回来。这7名学生当时就读的都是定向培养专业,为了要到这7名学生,王小谟硬是咬着牙在最缺钱的时候拿出了40万元。
对年轻人才信任并委以重任,这是他培养人才的绝招。中国电科集团电科院副院长陆军与中国电科集团电科院副主任曹晨,分别是王小谟的学生与同事,同时也是国产预警机团队的中坚力量。在他们眼中,是王小谟规划了中国预警机技术发展的道路,影响了人才队伍培养的方式,坚定了后来者对事业的不懈追求。
一切为了国家荣誉
2006年,在预警机工程最为关键的时刻,王小谟在做外场实验时遭遇车祸,腿骨严重骨折。就在大家忧心忡忡时,又一无情打击接踵而至,王小谟被诊断出患有淋巴癌!这一消息令每个人都焦虑万分。而王小谟为了挤出哪怕是一分一秒的时间,即使正躺在病床上输液,也要把设计师请来面对面探讨交流,大家看到的依然是他镇静平和的笑容,听到的依然是他对预警机事业的无尽牵挂。病情稍有好转,他就拖着虚弱的身体赶到热火朝天的试验现场……。正是由于王小谟和他的团队这种勇于奉献、顽强拼搏的精神,使得又一型国产预警机横空出世,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继美国、瑞典、以色列之后第四个能够出口预警机的国家。
继空警2000以后,轻型预警机空警200和出口型预警机也陆续问世,中国预警机体系逐渐形成。凭着对预警机事业的执著追求和不懈创新,王小谟和他的科研团队实现了我国预警机事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重大突破,王小谟成为“自力更生、创新图强、协同作战、顽强拼搏”的预警机精神的标志性人物,被誉为“中国预警机之父”。
2013年1月18日上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王小谟被授予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当他从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手中接过获奖证书时,精神矍铄的他顿时百感交集……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樊友山这样评价王小谟:最高科技奖的获得,不仅是对本人的肯定,更是对以王小谟为代表的预警机研制团队和军工电子人所做贡献的高度肯定。“王小谟有着老一代科学家特有的才华与气质,严谨,务实,对技术发展趋势有着异于常人的敏感和洞察力,更关键的是,他始终坚信‘中国人一定能行’,始终坚持‘中国人必须自己干’!正是这种精神,支撑着他和整个中国电科团队在国际严密封锁、国内基础有限的情况下,以一种超乎寻常的速度推进了中国雷达和预警机事业的发展。”
得知王院士获奖的消息后,王小谟的母校一一北京理工大学全体师生倍受鼓舞,信息与电子学院副院长薛正辉非常兴奋:“王小谟院士此次获奖,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颁布以来技术科学领域的第—人,体现出国家对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的高度认可,这让我们非常自豪,余有荣焉。他是真正的科学家,他的技术思维非常敏锐,是新点子、新思路、新见解的思想发源地。他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对培养科研后备力量具有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栽培、提携年轻人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是让人尊敬的长者。希望他保重身体,让学术生命长青,继续做好领头羊,带领大家取得更大的成绩。”
如今,年逾古稀的王小谟院士并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依旧伴着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在追求更高的目标。他说:“人有梦想,才会有创造,只要生命没有到达终点,便会有创造无数机会的可能”。2013年底,他在《光明日报》发表感言:“人是第一战斗力!我多次到美国出差,无论是旧金山、洛杉矶还是纽约、华盛顿,从事高科技工作的大多是中国人。中国人不笨啊!关键要有赶超国际先进技术的雄心壮志,并很好地组织起来,创造好一些的工作环境。”
他曾说:“我觉得,一个人的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更何况行行相通,在任何一行钻研下去都会有收获。比如我喜欢京剧,在大学的时候我还是京剧团团长。组织一台戏剧,跟我们搞一个工程是一样的。戏剧有乐队、有灯光、有导演、有演员,要把这些人都团结起来演好一台戏不容易。作为一个总设计师,你要把这个集体、这个几百人的班子往同一个目的去推进,还要让人家心甘情愿地按照你定的这个目标去做,这就是总设计师的责任,因此这都是相通的。”
为了实现让中国的预警机成为真正的国际领先的梦想,王小谟院士希望集中精力再奋斗几年。对于预警机的发展方向,王小谟院士在2013年9月国防科技大学的一次学术报告会上说:“网络化对未来的预警机尤为重要。从世界范围内看,预警机在硬件技术相对成熟之时,谁的软件技术领先,谁就能够掌握战场的主动权。软件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将会成为未来预警机的灵魂。”对于预警机未来的软件使用上,他更倾向于做成类似于苹果手机、安卓手机应用类似的开放平台。就在北大报告会上,他提出了预警机代际划分概念以及我国下一代预警机应具备的主要能力和技术特征,为我国预警机事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这些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的观点,充分彰显出一位科学大家的风范,—种运筹帷幄而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智慧和从容气度。
推荐访问: 预警机 中国 诠释 精神 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