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名相刘墉的书法艺术特色

2022-05-04 12:45:02 | 浏览次数:

评价较高,赞刘墉的书法看似平淡无奇却貌丰骨劲、炉火纯青。刘墉晚期的行书作品《书杜甫诗卷》以颜体为主,十分正气,毫无媚态,体现了他为官为人正直清廉的一面。从字体的线条来看,粗细相互交杂,巧拙相生,十分精妙。很多人认为刘墉的书法肉多而骨少,显得太肥。也有人认为这正是刘墉书法别具匠心不同与常人且超过别人之处。刘墉运用浓墨来表现的行书随心所欲,自由控制,不讲究粗细线条的对称。此外他的小楷用笔折峰取姿,不但有王羲之、颜真卿和苏轼的风格,还深得魏晋小楷的风姿。

三、书法风格

在小楷方面刘墉的代表作有《大学》和《小楷册》,其中《小楷册》共6本,24行,共计360字,此楷书很好地反映了刘墉的书法功底,讲究用笔折转,味厚神藏,有庙堂之韵;看似平淡但却内藏风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书体呈现风雪傲骨的气势,看似平庸,实则“绵里藏针”,功力内聚,刚劲十足。整体洁净,结合紧密,用笔规矩活泼,不难看出和王羲之、颜真卿以及苏轼等大家的书法风格是一脉相承的。

刘墉的行书风格常常表现为大小、繁简、左右、急缓、刚柔、舒阻、轻重、粗细、按提等相互交织。刘墉喜欢用狼毫,用墨特点为浓黑,常常有个字甚至如一个黑团,历史上常因了解不够而产生“墨猪”之诮的误解,但是实际上这正是刘墉运笔走字不同于常人之处。刘墉的行草作品《李白苏轼诗卷》,用墨虽然浓厚,但是绝不会粘滞,展现狼亳笔道强劲的同时,又不失天真清新之风,粗与细的交合,笔到意到,常常会制造出一个奇妙的意境。刘墉的《行书送蔡明远叙》轴,是其五十七岁的作品,此作品部分临于颜真卿的《与蔡明远帖》,此轴用笔刚劲,但初看圆润若棉花,细审则内方外圆,刚柔兼备,整体线条流畅,飘逸潇洒,是刘墉书法成熟辉煌时期的典型代表作。

刘墉的很多书法作品没有特定的定位,不但没有矛盾,反而让人感到更加耐人寻味。刘墉的书法作品传世的较多,比较著名的有《苏轼秋阳赋》《行书立轴》《桑林伐鼓酒如川诗轴》等。这些作品的书法特点为笔锋举重若轻,引而不发,老练深沉。沙孟海认为刘墉的大字主要学习的是颜真卿,颜真卿的字体端庄雄伟,但在刘墉的手里却突然变了一种风格,实在令人惊叹!

除此之外,刘墉的奉敕作品也十分有特点,作品《书弘历平定台湾告成文庙碑》册,此作品虽然是沿用馆阁体的标准,但是保留了丰润刚劲、笔法稳健的特点,字体大小一致,用墨比例恰到好处。在当时馆阁体盛行的时代,这种书法创新十分罕见。刘墉的书法吸收了多方面的资源,其中包括北朝碑版、苏轼书法、钟繇书法等。通过“杂融”和“革命”改造了自己学过的前人书法,以帖学起家,被公认为一代书家之冠。清人张维屏于《松轩随笔》称:“刘文清书,初从赵松雪入,中年后乃自成一家,貌丰骨劲,味厚深藏,不受古人宠拢,超然独出。”

四、结语

刘墉在清代一直享有清代书家极少享有的盛誉。刘墉书法由于受到传统儒家“中庸”思想的影响,艺术表现形式是以“和”为主,表现为清新俊雅及貌丰骨劲的艺术特点。他能由远及近,上承宋代书法大家苏轼、米芾,唐朝时期的颜真卿,三国时期的钟繇,其书法笔力内藏,通过研习融合,吸各家所长,又加以创新发展,超然独出形成了自己的书法风格。刘墉的书法作品个性化很强,执笔有独到的地方,擅长于点睛法,用狼毫来追求羊毫的效果,使作品呈现独创性。清代帖学大兴的时代,出现了很多书法名家,而刘墉只是其中的一个亮点,他在书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曾国藩、张謇、冯君木、谭延闾、乔大壮等近代诸家均受刘墉书法风格的影响。其对于书法艺术的继承和发扬给予了很多启示,便足以奠定他在书法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

推荐访问: 刘墉 清代 书法艺术 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