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青:璀璨人生,墨韵相伴
体会毛笔在纸面上游走的感觉。”说到这时,只见李少青把手悬于空中,抑扬转合地默写着什么。那一瞬间,仿佛他又回到了孩提时代。父与子的情感,内敛而又深厚,化于笔墨,只在这一撇一捺间流转。
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而在李少青看来,却应称其为“一日为父终身为师”。“父亲对于我来说,既是至亲之人,又是我的师傅。”
“想当年父亲行军打仗时,根本没有条件去临帖读帖。每到一处,各地的庙宇牌匾就是他学习的书帖。父亲那会儿总是随身带着大大小小的纸片,看到喜欢的字就临下来,以便日后品读。”李铎习字全靠自己观察,也正因于此,他要求李少青在研习过程中也必须凭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去感悟,体味、钻研。
虽然李铎在中国书法界大名鼎鼎,其书风早已独树一帜,但他却对李少青有言在先,“走自己的路,不要动辄就来问我。脑勤、笔勤才能更快地进步。不要学我,要多向传统问津,多向古人学习。要老老实实临帖,认认真真用功。”
也许是天资聪慧,也许是血脉相连,抑或是近水楼台的便捷条件使得李少青的书法越来越像其父的风格。古拙沉雄、苍劲挺拔、雍容大度、舒展流畅,这神乎其神的完美化境令很多观赏者难分彼此。有人曾戏称,李少青一定是掌握了李铎书法神一样的语言和谜一样的密码才能令其作品如此炉火纯青。
当记者向其询问这“密码”究竟为何时。他只回答了两个字“多看”。
以前家里没有大书桌供李铎写字,于是李少青时常就成了父亲的“书童”,站在桌子对面帮忙抻纸。“现在你让我站那儿写5个小时都不觉得累。但那会儿小,觉得这是个很枯燥的工作。而且往往一站就是2、3个小时,好几次都站着睡着了。”然而,父亲这样做却有他良苦用心。他告诫李少青,帮忙抻纸也是个很好的学习途径。要认真观摩书法的创作过程,结字运笔、悬腕提肘都是很有门道有讲究的。“当时我对书法还并没有产生特别浓厚的兴趣,但父亲既然这么说了,而且,反正这个时间也干不了别的, 那就索性认真看写字呗。父亲还常说既来之则安之, 处处留心皆学问嘛。”谁想,这一“看”就都印到了脑子里。如同摄像机一般,父亲写字的情景全部被记录在李少青的脑海中。随着对书法的日渐喜爱,每当落笔之时,那些深谙于胸的字体和书法创作影像似乎可以被自动检索一样,常常能够自然而然地浮现出来。李少青笑着对记者说:“何谓潜移默化,何谓耳濡目染,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笔随心运墨随笔行 行草魏隶通今博古
在父亲的教导下,李少青以唐楷入手,在“颜柳欧赵”中体验着比划的严谨和结字的肌理,又在汉隶的古拙中,习练优游与从容的创作心态。遍临百家,李少青最喜欢王铎的作品,而其父在笔势中恰也颇具王铎风范。
古有王铎,今有李铎。二者相得益彰,李少青受益匪浅。行走在古今两位大书法家中间,令其作品表现出了亦古亦今的创作风格。
钟鼎碑文、法帖残纸,只要是经典的,李少青都认真学习临摹。在行草书的研习阶段,他上溯东晋,直取“二王”行书手札;用功《书谱》,观其形变,察其神韵,得之法度;体悟“二铎”,提按顿挫,轻重结合,燥润相映,疾涩相间。在长期的临习以及对书法史的梳理过程中,他体悟出书法艺术的深刻内涵,也逐渐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书法语言——魏隶行书。
隶书遒劲,魏碑金石味儿重,李少青追随李铎的足迹,将魏碑与汉隶融入行书和草书,用笔滞涩,造字沉稳,使得书法在古拙质朴的同时,浑厚且遒劲,但因其个性及阅历,又不乏闲适与灵动。
纵观近年来李少青的作品不难发现,其谋篇布局杂糅了宋代苏黄米蔡的尚意书风,将文人士大夫所特有的气息神韵及深厚学养表露无遗。线质以力强气厚为内在支撑,点画的运动以疾与涩、驻与留的对应统一为基础。书法结字长短有致,疏密得当,大起大合,雄浑深厚。笔画之间注重粗细长短的对比,往往奇正相生,抑或险处逢生。方笔起笔露锋出笔,棱角尽显,峻严凌厉,威严风声,感受到一种凛然不可侵的豪迈气魄。逐渐锻造出意气沉雄、奔放洒脱的书法风格。
李少青认为,书法之美不仅在于笔法、结构和章法,更在于“秀骨”。因此,欣赏李少青的字,不仅要看他的结字美,更要看整幅作品所体现出的摄人心魄的“骨秀”之美。“出法帖而不与人同,合规矩而尽显情性。”一幅艺术作品从表现美进化为意境美,这是质的飞跃。李少青的书法作品在追求单字雄强的同时,也同样在追求整体的表现美。有了这种宽大的气魄和豪放的书风美,意境美自在其中,因而极具震撼力。
李少青始终以一种蓬勃的活力和饱满的气息,营造苍润、凝练、灵稳、淋漓、蕴积、深远的艺术面貌,给人一种新颖而鲜活的造化之美。他善于将书法艺术的具体技巧与自我表达的主观情感紧密而有机地糅合在一起,在尊崇李铎书法美学法则的同时,探索和强调自己书法作品的语言张力和情感表现力。“与字对话,让字说话”是李少青在书写过程中所推崇的一种艺术境界。
笔随心运,墨随笔行。近年来,李少青着迷于在走笔落墨中表达汉字的魅力,在挥挥洒洒的率意中抒发其内心的感悟,体现大气而直白、丰富而沉厚的节奏与韵律之美,以彰显笔道的生命力量,表现时代精神的异彩与荣光。
借古开今 入帖于传统出帖于时代
书法有书法的法,写字有写字的道,严格地说,任何一个想进入道行的人都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的品格或是条件,一是对于此道的天分,二是用在道上的精力。前者是慧心和悟性,后者是功夫与历练,两者缺一不可。对于李少青而言,确是二者兼备了。
“书法是认真临帖临出来的,不是信手胡乱写出来的。有人学了多年书法,很刻苦,天天写,但是提高并不很大。原因何在?要义就在于是否正确地临帖。”父亲的这句教诲让李少青始终牢记在心,他告诉记者:“古帖是书者最好的老师。学习阶段,只要写,就要临帖,否则还不如不写。遵从规范才能越练越好。如果自己胡乱发挥,那就会不断重复自己的错误,越错越远。”
在李少青看来,临帖是走上书法道路的最佳选择,对此他是有切身体会的。“读帖、临帖到了一定程度,你会觉得眼前的字帖仿佛能够与自己对话。原帖的作者好似站在你的面前,亲授每个字该如何起承转合。”李少青先以欧体入学,而后涉猎柳、颜、赵体,在四大楷书兼容并蓄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了畅神达意而形质切合的艺术风格。
李少青认为,书法的全部技术藴含在传世法帖中,从古至今的书法技术训练体系尚无法脱离经典碑帖独立存在。“父亲常对我说,要向古人学习,在古帖中找寻结字的脉络,从而将临摹巧妙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去,才是真正的书者。”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李少青找到了习帖的精髓所在。“从形似层面到神似层面,是一个升华的过程。神似源于形似,神似是对形似的提升,二者相辅相成。达不到形似,就无从谈到神似。形似是前提,神似是根本。悟者,觉也,明也。所谓悟帖,其实质体现在‘悟’字上,悟什么?简而言之,就是悟得法帖的风格特点和内在规律,努力将法帖中内质的东西转换成自己笔下活的灵魂。有道是‘能摹才能善书’、‘笔墨当随时代’,在继承的基础上才能进行与时俱进的创新,才能够逐步形成自己的风貌和风格。否则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从临摹到创作,是书法家成材的必由之路。”李少青强调指出,研习古帖,追本溯源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恪守传统。相反,对于创新的追求才是他的价值所在。“正如父亲所言,成功的书法家都要经过‘临、立、变、创’四个过程。书法学习中有入帖和出帖之说。入帖谓继承,出帖谓另寻出路,形成个人的独特风格。纵观书法上取得大成就者,无不是以个人风格独特而在书坛上占一席之地。继承传统的概念也并非是一个学书者对着一种古碑帖机械地临摹,而是在达到一定的功力后,用古人技法去书写能够表现自己特质的作品,做到‘师古不泥古’。治艺要纵向有深度,横向有广度,这样才能融会贯通。”
(作者为《中华英才》杂志社的记者,文章共分上中下三篇,本刊节选上篇以飨读者)
推荐访问: 璀璨 相伴 人生 李少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