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有效衔接的价值论研究
计划、计算和权衡上[2],更多地经由“理性”的思考,从多种备选方案中进行选择,有意识地选择、调整和控制自己的行动。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有效衔接,需要对与行动相关的因素进行考量、权衡,基于现有的理论和认识,面向未来,通过合理的逻辑推导,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有效衔接的行为和活动建立在理性基础上,尽快分析出多种可行性方案,并从多种可行方案中选取最佳方案进行操作和处理,达到最佳效果。
(三)价值理性
价值理性是支配人类活动的深层理念,是人类思想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人类理性认知对价值以及价值追求的一种自觉理解和把握。价值理性是对第一阶段意识成果(本质理性)和第二阶段意识成果(工具理性)的扬弃,标志着人类理性进入到一个更加成熟的阶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有效衔接的价值理性体现了职业教育行为过程和活动全程对价值和价值追求的理性自觉和理性把握,表现为价值主体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行为取向,这种取向和理性贯穿于职业教育活动的全过程,深入有意义的生活世界的方方面面,确保在改造世界的同时充分关怀人性和人类命运。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有效衔接的价值理性决定了职业教育活动的目的是创造价值、实现价值、进行价值效用评价和作出价值判断,因此其方法、途径、措施等必须服务于目的,改善人的生存条件和环境,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和谐、充分发展。
(四)工具理性
工具理性就是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确认工具和手段的有用性,以便追求最大功效来实现功利,是一种通过精确计算功利的方法最有效达至目的的理性。工具理性的核心是对效率的追求,着重考虑的是手段对达成特定目的的能力或可能性,强调严格的操作上的精确性和可计算性。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有效衔接的最终实现必须以工具理性为前提,通过相应的工具理性选择最为有效的手段或工具达成目的,没有工具理性,价值理性的实现就是水中捞月,当然工具理性又是为价值理性服务的,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割裂。
二、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有效衔接的价值理性
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有效衔接的价值理性关注和强调的是衔接的目的、价值和价值追求的合理性,这种合理性的不断追问必然导致价值观念的改造和价值行为的重构,从而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有效衔接活动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力量。
(一)人的发展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描绘了人的发展的理想蓝图。理想的人应该是全面发展的人。人的全面发展指的是人的劳动能力、社会关系、人的需要和自由个性等各方面本质和特性的全面发展。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是人全面发展的根本条件。劳动使人类区别于动物,形成独立的本质和存在,创造了人本身。因此,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是人全面发展的前提和本质。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有效衔接的实践活动凝聚着高度的人文关怀,研究和实现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有效衔接正是为了有效实现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提升和发展,拓展人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打破原来职业教育“断头路”,打开一线劳动者终身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的通道,构建中高职技术技能培养体系,进而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UNESCO所强调的:作为生产者,有能力控制物质环境,有能力保存和开发地球上的自然资源,以提升生活标准;作为公民,能在家庭、团体、部落、国家和整个世界中和谐相处;作为个人,能实现个人的潜能,做到身体健康,并通过精神、道德和心理的发展,发展自尊,形成并充实高贵的愿望[3]。
(二)社会需求
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有效衔接和协调发展,必须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适应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在全球化、智能化、信息化时代,社会需求正在发生急剧而微妙的变化。以工业发展为例,工业1.0时期,主要是机械化生产,引入水力和蒸汽机实现工厂机械化,满足了用工业、机械制造代替农业、手工业,用机械替代部分手工劳动的社会需求;工业2.0时期,主要是规模化生产,进入电气化与自动化时代,劳动分工方面实现了零部件生产与产品装配的成功分离,满足了高效的产品批量生产的社会需求;工业3.0时期,主要是智能化生产,进入电子信息化时代,生产效率、良品率、分工合作、机械设备寿命、电子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等前所未有地提高,满足了机器逐步替代人类作业(包括替代人类“体力劳动”和部分“脑力劳动”)的社会需求;工业4.0时期,主要是定制化生产,进入基于信息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CPS)智能化、实体物理世界与虚拟网络世界融合的智能制造时代(如手机是实体,但APP是虚体),其核心要义是制造业基于数据分析的转型,将形成产品全生命周期、全制造流程数字化以及基于信息通信技术的模块集成,满足了高度灵活、个性化、数字化产品与服务新生产模式的社会需求。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新形势下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需要在深度和广度上有质的提升和飞跃,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有效衔接为这种提升和飞跃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三)职业能力
“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有效衔接”牵涉到中职和高职教育系统方方面面的衔接,其中,最为关键和核心的衔接点、落脚点以及衔接的重点难点就是“中高等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衔接”。能力是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直接影响人从事活动的效率。职业能力是卓有成效地顺利完成某种职业活动必须具备的多种能力叠加复合形成的个性心理特征。职业能力具体表现为将所学知识、技能和态度在特定职业活动中进行类化迁移、整合和完成职业任务的能力。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将职业能力由窄到宽分为: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职业特定能力对应于职业工作岗位,行业通用能力对应于社会各大类行业,职业核心能力对应所有行业所有职业的普适性。也可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等层面解读职业能力。专业能力是劳动者的生存能力,包括基本知识、基本实际操作能力、对新技术的接受理解能力、职业适应能力、质量意识、经济观念等。方法能力是劳动者的发展能力,核心是“学会学习”,如收集信息、独立学习、解决问题、制定计划、决策、质量控制、管理等能力。社会能力是了解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社会行为能力,包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工作中的人际交往、劳动组织能力、群体意识、社会责任心等,社会能力的核心是“学会共同生活”。例如,德国领先世界职教,除专业能力外还强调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两项关键能力”的培养;英国构建了完善的核心能力培训认证体系,政府重视,成果显著;美国政府重视基本素质和能力培养,测评认证体系完善,推进有力;澳大利亚政府制订方案,大规模推行“关键能力本位教育”(Key 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社会效果明显;新加坡政府启动就业技能资格系统,开发人力资源,提高竞争力;香港特别行政区借鉴英、澳经验,推出资历架构,制定课程结构,强调职业核心能力,引导培训。从职业能力的角度分析,中职与高职有效衔接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职业能力培养的连续性,是职业岗位技能的有效衔接。这种体现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有机结合的职业能力和职业岗位技能主要通过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计划等来实现。
(四)中高职衔接的有效性
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的有效性指的是能否实现中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衔接,其既包括衔接的效果也包括衔接的效率,既强调效率又强调有效。效果或有效,是指完成中高职能力培养有效衔接所需要的活动或过程后所得到的中高职衔接结果和效果达到衔接方案和衔接目标的程度。效率是指正确做事情的程度,同样的事情可能有多种做法可以选择,有的只需投入较少的人、财、物资源就能达到很好的预期效果,有的则相反,投入和产出比例越高,效率就越高。如果中高职能力培养有效衔接的过程得到充分展开、职业能力分层界定培养或接口规定具体明确、资源配置合理充足、编制的文件能够确保中高职能力培养有效衔接过程的有效策划运行和控制所需等,就会实现中高职能力培养有效衔接的整体业绩、效果和效率的改进,从而确保中高职能力培养有效衔接和协调发展。
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有效衔接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之融合
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是人类理性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整合于合目的、合规律的社会实践活动,“还原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在教育活动中的一体性”[4]是人类理性、职业教育体系与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内在需要。在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有效衔接和协调发展的实践活动中,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相互依存,有机统一和融合,提供着“职业教育-社会-自然”生态圈协调发展的动力,促进着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更高层次上的有效衔接,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需要以及学生和家长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
(一)发展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有效衔接的工具理性
工具理性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工具理性的发展为价值理性的弘扬提供现实基础。工具理性始终为人类价值的完善进行物质准备,为价值理性提供现实支撑。因此,有必要以工具理性为前提,运用和发展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有效衔接的工具理性,让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相互衔接在遵循客观发展规律的过程中有序地向前发展。
从工具理性的具体层面来说,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需要强化政府主导、行业参与、院校办学的中高职一体化办学体制;理顺中高职有效衔接的管理体制,消除多头管理现象,归口教育部门统一管理,建立中高职衔接联席会议制度;通过政府统筹和院校实践,形成结构合理贯通融合的院校布局,完善财政分担民资参与的投入格局,建立政府政策倾斜和重视社会评价的激励机制;明确各层次职业教育的定位与培养目标,完善衔接通道,满足学生升学需求;招生上实行对口单招、单独招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将应届和往届中等学校毕业生纳入招生对象范围;提升职业教育各层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关联度,紧密结合经济社会需要和企业需求职业面向,以专业为主线、专业围着产业转,以课程为核心、制定中高职一体化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衔接标准,以学分银行为载体、构建衔接沟通的平台,通过“分段培养”模式、“六年一贯制”制度、“专转本”制度、学分互认学制融合制度和培养过程校企行业深度融合,实现培养目标的衔接、课程体系的衔接、教学实践的衔接、教学管理的衔接;健全各层次职业教育衔接的支撑保障体系,提供社会氛围、法律、经费以及必要的质量保障体系来支撑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有效衔接与协调发展。
(二)夯实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有效衔接的价值理性
价值理性的唯一取向是人,体现的是人对于价值问题的理性思考,是工具理性的精神动力。价值理性,一方面来源于客观性的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有效衔接和协调发展的社会实践,一方面又是指导、制约和规范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有效衔接和协调发展的社会实践的主体性法则。价值理性在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有效衔接和协调发展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关怀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为人的全面、自由、和谐、充分发展开拓出无限广阔的空间。因此,有必要夯实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有效衔接和协调发展的价值理性。
(三)以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有效衔接的价值理性引领工具理性
工具理性毕竟不是万能的,其始终是处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有效衔接和协调发展的有限工具。工具理性追求真,价值理性追求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融合所追求的是遵循人的逻辑和物的逻辑的完美有机统一。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有效衔接和协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经过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相互作用、相互融合后的主体自觉自为的选择。价值理性对于工具理性具有主导作用,只有在价值理性的伦理规范和价值导向功能引领下,合理运用工具理性,才能正确处理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学校与企业、中职与高职、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职业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等的关系[5],确保职业教育与自然的和谐,确保职业教育与人的精神生活世界的完整与和谐,从而实现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有效衔接和协调发展。
参 考 文 献
[1]梁云.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同一和分离[D].上海:复旦大学,2008:6.
[2]叶赋桂.现代化:合理化和本土化[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14-19.
[3]UNESCO. Fundamental Education: Definition and Programme[M]. Paris: The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1948:2-4,3.
[4]滕珺.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抉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政策的话语演变[J].教育研究,2011(5):92-101.
[5]曹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内涵及需处理好的重要关系[J].职业技术教育,2014(11):5-9.
Research on the Axiology of Effective Connection of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Yang Yunxin, Liao Yi, Luo Pinpin
Abstract Effective connection between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a key program for constructing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The value rationality for effective connection between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from the axiological perspective includes human development, social development, occupation ability and connection validity. These value rationalities can help to avoid chasing value blindly and irrationally, further intermingle value rationality and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promote effective connection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us it is beneficial to construct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effective connection; axiology; value rationality;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Author Yang Yunxin, professor of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of Guangzhou University(Guangzhou 510405);Liao Yi, professor of Guang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Business; Luo Pinpin, Guang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Business
推荐访问: 价值论 衔接 高等职业教育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