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河北省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研究
[摘要]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文章立足于河北省目前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职业院校的培养层次、专业布局、数量及招生规模等宏观层面,以及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实训基地建设一体化、师资提升、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改革、专业与课程设置的变革、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等微观层面,提出了河北省现代职业教育应对新需求和新挑战的策略。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 区域经济 现代职业教育
[作者简介]魏巍(1981- ),女,河南南阳人,石家庄经济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高教管理;曾义(1977- ),男,四川成都人,石家庄经济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刘炜(1977- ),男,河北沧州人,石家庄经济学院,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教学。(河北 石家庄 05003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5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重大课题成果和2014年度河北省社科基金年度项目“区域经济视角下河北省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对策研究”(项目编号:HB14JY02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9-0028-03
2014年2月26日举行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要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来。”京津冀协同发展首次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京津冀三地将调整产业布局,形成新的联系紧密的产业链。河北省作为京津冀一体化“主战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速把职业教育发展推上了新高度,职业教育面临着发展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一、河北省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河北省职业教育已经形成初、中、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相互沟通,公办、民办并举,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结合的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并且在利用校企合作引领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和课程设置、校企实验实训、双师型队伍建设、企业员工及农村劳动力培训的改革中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探索。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我们发现从服务区域经济之需的视角,河北省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在以下几方面还存在问题:
首先,河北省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途径和层次不够完善,致使技能型人才在总量和结构上不能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第一,当前河北省职业教育的生源主要还是通过中、高考选拔以及社会分散培训招生,且中考招生数量减少,对于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并未提供必要的职业预备教育,缺失了培养其进一步提升的职业教育意识和方向,而恰恰这个群体是直接进入社会参加劳动的技能运用者,在较长时间从事无技能或初级技能的劳动,是职业教育对象的一个缺口。第二,虽然企业和学校已有合作,但合作停留在弥补用工不足和学生就业的层面上较多,没有深入职业教学研究,没有形成校企共同研究专业设置、专业培养方案、实训教学环节、师资及设备资源等的局面;对企业员工通过学校再培训提高理论和技能水平,使在校生在各学习阶段也形成初、中、高级技能人才队伍进入企业实践、形成一部分生产力,还需要进一步设计和尝试,这也是有效提高职业教育层次的途径。第三,高技能人才队伍不足是河北省技能人才的结构缺陷,主要是由于河北省职业教育的继续教育体系尚不完善。高级技能型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目前培养途径单一,多是在实践中自发性总结或师徒制的口口相传,缺乏各行业职业继续教育的专业培训机构和途径。
其次,在河北省城镇化率较低的状况下,河北省针对农村实用人才和引导技能人才转移的职业教育建设不足。河北是一个农业大省,城市化率为45.5%,较全国平均水平低。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河北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推进新农村建设,势在必行。而目前我省农村劳动力整体文化水平较低,缺乏职业技能,当前技能普及仅限于农业知识普及,缺少针对地方特色产业、优势农产品、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等相关的专业技能培训。
最后,河北省职业教育实训资源的整合利用存在客观限制因素。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性决定了实训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河北省实训资源的整合在同一地区、同一专业类别、企业和院校之间都存在较大的减少重复建设、增加共享利用的空间。目前,河北省职业教育实训资源的利用还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尚未建设公共的实训资源信息共享平台,平台和协作的缺位造成实训资源利用率降低,重复建设、管理机制不顺依然存在;二是实训资源的对外开放受到地理位置、专业、耗材经费补偿等客观因素的限制;三是实训师资的实操水平有待提升,“双师型”教师比例需要提高,来自专业的教师和只负责设备管理的教师缺乏学习交流。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对策
为积极应对京津冀协同发展下河北省现代职业教育的挑战与要求,应从加强政策引导和合作管理等宏观层面,到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实训基地建设一体化、师资提升、专业课程设置变革、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等微观层面,展开切实有效的工作,从而满足当前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河北省现代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强烈要求。
(一)宏观层面:河北省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原则和思路
1.对职业教育进行多方位资源整合,加强三个层次的政策引导和合作管理。(1)优化政府对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的管理。以政府为主导,梳理职业预备教育、职业教育和职业继续教育的教育对象、承担机构、各阶段教育目标、专业类别、教学内容等,构建河北省职业教育的发展框架、规划和方案,确立相应的保障机制,形成各层次职业院校教育相互衔接、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相互补充的局面;以政府为主导,搭建职业教育资源交流平台,对各院校有特色、成熟的职教专业进行宣传、推广,促进各院校和培训机构之间业务、师资、设备的交流和学习。(2)加强政府对行业、企业的政策引导。首先,制定专门的法规,使校企合作有法可依;由教育部和发改委等政府部门主导,制定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规划,各行业制订员工技能培训量化指标、校企合作方案等;以政府为主导,在搭建的职业教育资源交流平台上,建设行业、企业人才投资板块、员工培训需求发布板块、科研需求发布板块、企业用工和人才招聘信息板块等,使需求与供给信息交流顺畅;建立专门的机构,指导行业、企业参与和推广校企合作。(3)加大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间的合作。结合专业和行业特点,对校企合作在办学模式上做更多的尝试和突破,现代师徒制、学工交替制、M+N校企分段培养等办学模式,都是结合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也是企业人力投资的重要渠道;企业积极参与学校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确定、课程设置等一系列教学管理,并为学生提供在企业实习实践的机会;企业派职工到院校去学习,不断提高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学校与企业签订供需契约,保障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和企业的技能型人才用工需求。
2.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特点,优化河北省职业教育发展。(1)从职业教育全民覆盖的角度,寻找和弥补职教对象缺口。在社区、技校等建立基础的职业预备教育站,对学历教育分流人员(如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和未进入教育序列人员(如农民工、退役军人等)提供必需的职业预备教育,并开展一对一的职业规划指导和为其下一步接受职业教育提供途径。(2)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优化区域专业布局。在目前职业教育院校区域布局已基本完成的情况下,应从河北省特色突出的区域产业发展需要出发,提前3~5年预测并布局区域职业教育的学科类别、专业结构,满足区域不同产业对劳动类型、层次、结构的不同要求,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院校和企业双重教育资源,为企业输送急需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和管理人才,以应对科技的产业化、市场化需求。(3)预测并制定不同职业教育层次的招生规划。虽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层次不断提高,但由于农村劳动力技能素质的提高对职业教育有较大依赖,这将使未来河北省初等职业教育学校数及在校生规模维持在这几年的平均水平;河北省中等职业学校近些年经历了由增加到减少的过程,2012年减少到663所,在职业教育学校总数中,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数量不会有大幅度变化,但从招生规模上应略有扩大;随着科技进步,今后对高等职业技能人才将会有较大的需求量,高职院校、行业继续教育机构在数量和招生规模上都应有较大上升。(4)鼓励多元经济主体参与举办职业教育,扫除社会力量向职业教育汇集过程中存在的体制障碍。2014年2月26日,在国务院召开的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提出了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五大任务,其中提到采取混合所有制方式举办职业教育。河北省应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历史机遇,积极引进京津冀三地除优势资金外,包括先进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作为分配依据的社会力量,快速发展河北省职业教育,使河北省职业教育在所有者、管理者成分多元化的同时,能够扩大优质职教资源、培育特色职教资源、改善问题职教资源。
(二)微观层面:河北省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路径和方法
1.在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一体化建设。首先,由政府部门牵头建立京津冀职业教育资源协调机构,指导京津冀地区职业教育资源合作共建,建设职业院校和相关企业的师资、实训资源调用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企业和院校在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中的资源充分调用。打破地区、部门、行业和所有制界限,制定京津冀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一体化建设规划和实施步骤,包括加快国家和省重点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院校、技工学校实训基地建设,整合利用若干装备水平较高、资源共享的,具有教育、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等多种功能的专业实训基地;依托职业院校和企业,围绕我省的主导产业和在协同发展中承接的转移产业,在现代农业、现代物流、医药化工等专业领域建设若干装备水平较高、资源共享的区域性综合实训基地。
2.充分利用京津地区的高校师资和企业研发优势,着力加快河北省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建立起河北省师资对外交流、学习、合作的方案和制度,一方面,鼓励教师走进知名院校进修,加强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参与京津高校的应用型科学研究工作;另一方面,组织教师走进三地企业,加强实践操作能力训练,参与企业的生产、管理、研发和科技转化,将生动的实践教学内容和研发课题带回课堂,扎实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同时,引进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技能高级人才做兼职教师,使其走进院校或带领教师到生产一线,通过开展专题讨论、一线专业技能辅导等形式,使院校职业教育师资与现代生产管理快速接轨,以更有效地把握各个专业在现代生产中的发展、应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3.转变教育观念,利用企业资源,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围绕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应充分利用京津冀区域优秀企业在设备、技术、理念上的优势,签订人才培养和就业合作协议,院校与企业共同研究、编制符合人才培养目标、适应现代生产经营管理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利用院校和企业双方的教育资源,根据专业特点,合理运用先进的模块式技能培养、岗位群能力培养、产学结合分段式培养、现代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模式,切实培养出一批经济社会发展所急需的技术、管理、服务型人才。
4.调研行业发展需求,改革专业课程内容,建立适合经济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结合行业发展对人才知识结构、技能的要求,改革传统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突破以学科为体系的教学模式,建立起以职业岗位需求(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为体系的教学模式,以及相应的公共基础知识、职业基础知识、职业技能知识、技能实训实践、职业素养训练等专业课程体系,使职业教育更贴近生产、贴近实际,缩短教育与就业的距离;教材是按企业生产的实际,通过对工作、任务和技能进行科学分析而开发出来的教学内容;实训手册是用来指导学生解决企业生产中各环节、步骤设置的障碍或存在的问题;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5.加大企业职工职业技能教育和再就业培训。 即多途径将职业继续教育做出成效。一是由政府和行业牵头,依托各层次的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以项目形式,对企业职工的专业技能教育、培训和对下岗职工进行再就业技能培训进行系统的设计、论证、实施、总结反馈,以项目结题形式对培训职工进行技能鉴定,并在行业内着力推广优秀的技能教育培训项目;二是在目前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导向的职业技能培训中,改革、优化职业技能鉴定的实操性、生产实用性、技能层次提升性,使培训鉴定真正达到引导职业技能提升的目的;三是积极建设社区职业技能培训站,针对社区人群特点,定期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巡讲。
6.扩大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新农村建设服务。充分发挥农村各类职业学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以及各种农业技术推广培训机构的作用,把农业技术推广、科技开发、扶贫开发和教育培训紧密结合起来,大力普及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和实用专业技能,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加强开展针对地方特色产业、优势农产品、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等相关专业的技能培训,为支持京津的“大农村”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发展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1]楼世洲.职业教育与工业化——近代工业化进程中江浙沪职业教育考察[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
[2]陈煜淇.区域经济视角下衡阳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对策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3.
[3]于维洋,邓泽民,李洪娟.河北省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研究[J].教学研究,2006(1).
推荐访问: 发展 河北省 职业教育 协同 京津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