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下初中化学的学习
【摘要】在全国上下掀起实施新课标的活动中,自己作为一位普通的中学化学教师,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投身到这项伟大的课改实践活动中去,以顺应时代的潮流。以下是本人通过对新课程的学习及与自己的教学活动中的一些体会和思考:实施的新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观念;激发学生兴趣,培养探究精神;德育教育仍然要贯穿教学之始终;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化学教学 新课程标准 培养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086-01
长期以来,化学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所关注的是如何向高级学校输送人才,而忽视了另一个培养目标——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劳动者。未来社会,国家的发展取决于全体国民的整体素质,尤其是科学素质。提高全体国民的科学素质已成为世界各国的重要战略,化学教育应该担负起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责任和义务。对此我谈几点看法:
一、实施新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观念
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过程,教学活动演变成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写,学生抄的单边活动,学生的学习完全是一种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不到很好满足,学习的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发展。而新课标是一种着眼于发展、着力于基础的、并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教育,其根本出发点是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因此,新课标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化学是中学教学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是每个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科学素质之一。这就要求我们决不能把化学教学搞成仅为少数学生的升学服务,而大搞“题海战术”,走“应试教育”的老路,使学生负担过重,妨碍学生全面发展。然而,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也并不是“齐步走”、“一刀切”的等同目标要求。一要保障优秀学生的正常发展,不能使他们处于“待哺”状态,要尽可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愿望,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开发;二要提高中等学生的现有水平,让他们“吃好”,鼓励他们赶超优等生;三要加大转变后进生的力度。首先,对后进生不能歧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由于受非智力因素的影响,造成学习成绩上的暂时落后。
作为化学教师应利用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环境以及化学趣味实验等有利条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产生迎头赶上的学习动力,使其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二、激发学生兴趣,培养探究精神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学习有了兴趣,学生就有了积极性,课堂也因此有了活力,教学效果就会有很大的提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学生的特点和内容的编排,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老师的主导作用,使用演示实验、学生自主探究实验、猜迷、讲故事、设置悬念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在实验课上应尽可能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完成,动脑去思考自己做得到的实验现象,最后得出结论,哪怕是有偏差的结论。当然学生如果做实验确实有困难,教师应及时给予一定程度的恰当的指导。
而在新课程理念下探究式学习方式是一种学习科学的极其有效的方法。在探究的进程中,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搜集分析信息,表达和交流等过程,主动去发现化学知识和规律。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三、德育教育仍然要贯穿教学之始终
实施新课标下的素质教育,思想道德素质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是衡量素质教育能否得到强化的重要标志。德育工作并不仅只是校长、班主任和政治课教师的事,而应渗透到各个学科中去。“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的责任,化学课也不例外。
1、在化学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化学发展史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教学时,应确定好知识传授与德育的最佳结合点,潜移默化地自然渗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如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国家,古代的四大发明,化学方面就占了二项;爱国科学家侯德榜创造的“侯氏制碱法”填补了我国“纯碱”工业的空白。这样,寓德育于化学教学之中,点燃学生的爱国之火,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坚定他们为祖国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学习的信心。
2、在化学教学中,要加强化学与社会、化学与人的关系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化学与现代社会的关系和影响。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适时穿插和渗透一些现代社会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如淡水资源的危机、主要能源(煤和石油)的危机、环境污染(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酸雨等)。例如1952年12月发生在英国的震惊世界的“伦敦烟雾”事件就属此例。如由CO2等引起的“温室效应”,使全球气温变暖;氟利昂引起的臭氧层破坏,塑料形成的“白色污染”等等。以此培养学生形成三个观念:爱护淡水资源节约用水的观念;防止污染,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观念;节约能源,合理利用现有能源的观念。
四、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知识的积累,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重在应用。学生的化学素质不仅在于其掌握化学知识的多少,也不仅仅在于其能解多少化学难题,更重要的是看他能否运用化学知识去理解、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去学习新知识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应紧密联系生活、生产、科技等方面的知识,训练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化学的知识来源于日常生活、生产、实践、自然界和化学实验等,并通过应用服务于社会。学生生活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教育不能远离学生的生活,学校不能成为隔离学生与现实世界的屏障。化学课程与生活结合、有利于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探究和认识化学,激发学生探究和学习的兴趣。同时,通过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可以让学生了解化学知识的社会价值,培养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文献:
[1]陈丽东;对化学探究性教学的探讨[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2]张君;浅议新课程标准下如何进行化学教学[J];中学课程资源;2008年07期
[3]张正昱;杨维松;新课程标准下初中化学教学策略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08年36期
[4]朱成贵;化学教学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科学大众;2008年12期
推荐访问: 浅谈 新课程 初中化学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