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撸猫 右手写作

2022-05-06 08:45:02 | 浏览次数:

王诺诺,青年科幻作家,互联网公司产品经理,剑桥大学环境经济硕士,第二十九届中国科幻银河奖最佳新人奖,第一届“冷湖奖”一等奖得主。王诺诺的首部短篇小说集《地球无应答》,从基因、数据、时空等多个角度,置身未来反思现实,思考我们与自己、科技、宇宙的关系,表达对隐私、社会关系、星际移民的独特观念。中国科幻文学的兴起和“走出去”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本刊记者采访了“90后”科幻新星王诺诺。

《新阅读》:您作品中涉及很多前卫的科技名词,请您谈一谈对您写作帮助较大的阅读素材、书名或者书单?

王诺诺:我从小对科普书籍很感兴趣。比如还不怎么识字时就喜欢看科普漫画,初高中时会订阅《科幻世界》与《科学世界》。由于互联网的普及,长大后可以接触到更多与科普相关的信息,平时会关注“果壳”“科学松鼠会”等。还包括观看纪录片,记忆较深刻的有法国导演雅克·贝汉的《天·地·人三部曲》,我的小说中也引用了《天·地·人三部曲》中《迁徙的鸟》主题曲的歌词。在图书方面,前一段时间看的《中国丝绸通史》,与我的下一本科幻小说有关。

小时候喜欢看科幻世界,后来在漫长的留学过程中用写东西来跟自己做游戏,再到后来工作之后,接触的行业处于科技与未来的交汇行业,也看到了许多技术逐渐影响人与人之间交互的例子,也给我的故事增加了灵感。

《新阅读》:《地球无应答》中提到电子书与纸质书的比较,您认为纸质书是能更好地保护人类的产物,请您谈谈电子书的数字阅读与纸质书阅读的感受,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王诺诺:小说中是夸张的,但是我的灵感来源是生活中有被算法或者科技“推”着往前走的情况。比如,我们用电子阅读器看一本书时滑动页面的速度,都会被分析出喜好。因此在小说中将这种情况演绎到极致。针对现实阶段的比较,我是电子书与纸质书两者皆用。电子书更方便、快捷、环保地覆盖了信息摄取的需求。读书不仅仅是满足吸取知识的需求,从我们的祖先流传下来的纸质书,更多地满足需要去翻阅的仪式感。我在英国读书时,地铁中对纸质书的阅读尤为明显,无论小孩还是老人,都会阅读纸质书。

《新阅读》:科幻文学创作在国内强势IP很少。您投身这个创作领域,有什么个人的思考吗?

王诺诺:这是我个人的兴趣。第一次参加的作家签售会,是我外公带我参加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图书签售会。在成长过程中,外公给我买了很多科普、科幻书籍,比如订阅《科幻世界》,所以这是我从小的兴趣爱好。而且我对悬疑、推理等复杂的故事情节极感兴趣,因此我将科学与推理两方面结合,进行写作,这是令人愉悦的,兴趣使然。

国内科幻小说在刘慈欣的《三体》横空出世之前,可以算是亚文化,评不上主流文学奖,也不是被广泛地讨论,甚至很难成为影视改编的标的,只是初高中学生藏在抽屉里看一看的图书。这与我国之前科普、科技渗透不足有关,大家更注重现实生活过的如何。刘慈欣的《三体》将这个领域带火,有更多年轻、有才华的作家进入这个领域,我们互相交流开笔会,发现有一些想法会与老一辈科幻作家不一样。

《新阅读》:李淼老师在《〈三体〉中的物理学》中描述我国在应用物理、应用化学领域是比较好的,而理论物理、理论化学则与世界顶尖水平有一定差距。李淼老师认为,科普不是一项服务,而是一项专业,甚至可以作为一个大学的学科来对待,您是如何看待的?

王诺诺:我之前看到一个比喻,物理前沿仿佛在一个山的山顶,科普就像缆车,有的人喜欢全副武装,努力训练去爬山,但也应该修一条缆车道,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去看山上的风景。可能有一部分人下山后覺得“太好了,我也要爬山”,这就是一部分转化。对更多人来说,能到山顶上看风景就足够了,而不是只有登山队的人才能看到全部风景。

《新阅读》:从事科普写作的感受,有时才思泉涌,那会有“下笔难”的时候吗?如果有,是怎么克服的?

王诺诺:有的,因为我不是全职写作,有在互联网公司上班,因此都是晚上码字。在这个过程中,有时候比较顺,一晚上能写出一篇文章,有时候会卡壳,会三四个月都写不出来。

写作是自虐却欢乐的过程。科幻作家通常是孤独的,因为他构想的世界是不存在于真实世界中的,是独立的。如何将构想的世界介绍给大众,让大众进入到你的世界,是个从孤独到被接受的过程,这个过程很奇妙。因此在搭建这个世界时,即使痛苦、纠结、孤独,也是很愉快的。

看看一个加班狗是如何用科幻写作和996对抗的?其实每个人在日常生活里都有自己的幻想,但它们可能被烦琐的学习工作日程冲淡,但如果留心把他们攒下来,甚至写成一本书,那它就可能是这本书里的样子。

《新阅读》:书中提到很多的现实问题,比如基因改良、隐私泄露、平行时空等,作为“90后”,你觉得生活中最大的困扰是什么?或者说,你最关心的现实问题是什么?

王诺诺:全数据时代里,我讲了一个故事——当数据一直被大企业或者机构所集中调用,那个时候到底是人定义数据还是数据定义人?这将变得很模糊。书里面有一句话:“一个人之所以能够称为人,一切奥秘就是那些不为人知的隐私。”而隐私在今天的范畴,远远超过了你的想象,不仅仅是你的电话号码通讯地址,而是你每天开的网页每天刷的视频你每天走的公里数你的定位,这些东西如果被复刻了,那有没有可能造出一个完全一模一样的你呢?如果可以,那么你的本体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呢?相比于机器人征服人类这种对未来的预测,我更担忧未来某一天人因为技术和信息,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新阅读》:您能否评价一下您的作品《地球无应答》?

王诺诺:这是我从读书期间开始写的,写了三年,正好是第一部是最先写的,最后一部是最近交稿的。这个过程中,从稚嫩、单一的故事线,到后来赋予了故事不同叙事视角,我认为叙述方式和写作技巧是有进步的。更重要的是在这期间我完成了学生到走入社会的转变,因此对人与事物的描写更加贴近现实了。

《地球无应答》这本小说是我的个人的一个尝试,相对于其他成熟作家的科幻小说来说,肯定是比较稚嫩的。但每个人的行业和成长背景都是不一样的,我的故事里也会有一些我自己的烙印。比如说,我喜欢描写比较圆润的故事,我小时候喜欢悬疑推理小说,所以自己的故事里面所有的线索,在最后都能有一个交织。给读者带来那种剥丝抽茧的体验,我觉得是特别棒的。

《新阅读》:之后的创作规划、写作方法的主攻在哪方面?

王诺诺:首先,我的修辞方面、文笔方面是有进步空间,对于作家来说,将文字写得更优美是基本要求。其次,期望用科技贴合人们生活的话题,把现在能看到的生活中的细节,演绎到未来科技发展中,让更多读者为未来感兴趣,让读者对即将发生在其身上的事情产生思考。最后,科幻故事要讲三个要素。第一要素:科技审美。审美是一个复杂的事情,我无法定义怎样怎样的作品就不够“科”了,哪些哪些作品的科学成分是够的了,但又不够严谨。但我相信,隐隐的一定有一条准则,准则之上,是对科技的敬意,是对科学的敬畏,读者能够感受到的其中的独特美感的。第二要素:世界观自洽。可以出现不同于本时代的技术/设定,但是需要前后自洽,为故事本身的叙事美感服务。第三要素:好的人物、情感线条。我感觉目前自己在这第三条上做得还不够好。

推荐访问: 左手 右手 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