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达拉奉治疗56例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15例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6例,对照组59例;治疗组在治疗脑梗死的基础方案上加用依达拉奉注射剂30 mg,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7、14、21 d评估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ESS)和日常生活能力(ADL)。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达拉奉治疗第14天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至第21天时同样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1 d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优于治疗前(P<0.05)。ADL改善于治疗第14、21天均优于对照组(P<0.05)。依达拉奉治疗组3例出现皮疹,未停药自行缓解;3例出现皮下瘀点,停药后症状消失;1例出现肝功能损害,停药后自行恢复正常。无颅内出血和消化道出血。结论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显著,能改善神经功能缺损,且安全性高。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依达拉奉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病,有发病率高、并发症多、致残率高、病死率高等特点,研究认为与严重的动脉粥样硬化、血栓的扩展、侧支循环血管阻塞、血液流变学改变、血液的高凝状态及精神因素等有关,其中自由基损伤是导致脑水肿形成和细胞凋亡的主要原因[1]。依达拉奉是一种自由基清除剂,能清除脑缺血时神经细胞膜所产生的自由基,对神经细胞起到保护作用。笔者所在医院于2008年1月~2010年12月应用依达拉奉治疗56例急性脑梗死,取得较好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发病24 h以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15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确定诊断[2],并经头颅CT或MRI扫描确诊,且符合以下情况:(1)既往无颅脑外伤史及脑血管意外史或其他脑炎病史、颅内占位病史等;(2)排除脑出血;(3)除外TIA和脑栓塞;(4)排除有出血性疾病或出血倾向,包括消化道溃疡或血液系统疾病,存在感染性疾病患者;(5)排除严重心、肺、肝、肾衰竭情况;(6)欧洲脑卒中评分(ESS)总分<80分,格拉斯哥(Glasgow)昏迷评分法(GCS)>6分。将115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6例:男、女之比为1.07∶1(29/27),平均年龄(56.4±13.73)岁。脑梗死部位:基底节区梗死10例,分水岭梗死12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脑干、枕叶、丘脑多发梗死)11例,小脑梗死8例,颈内动脉起始部梗塞12例,其他3例。对照组59例:男、女之比为1.11∶1(31/28),平均年龄(58.5±14.92)岁。脑梗死部位:基底节区梗死9例,分水岭梗死16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脑干、枕叶、丘脑多发梗死)7例,小脑梗死11例,颈内动脉起始部梗塞14例,其他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脑影像学、治疗前病情程度、既往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病等)表现、并发症等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两组均常规吸氧、减轻脑水肿、控制血压及血糖、降血脂、保护肠胃、防治并发症、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合并感染者加用抗生素等对症治疗。此期间禁止使用溶栓、降纤及其他抗凝药物、白细胞粘附抑制剂、氧自由基清除剂及其他脑保护剂如维生素E、维生素C、胞二磷胆碱、吡拉西坦、七叶皂甙钠等。对照组:血塞通针0.4 g加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1次/d,连用21 d;阿司匹林片100 mg/d;低分子肝素钙5000 IU,腹壁皮下注射,1次/12 h,连用7 d。(2)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注射液30 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30 min内滴完,2次/d,连用21 d。两组患者均禁止使用溶栓、降纤及其他抗凝药物、氧自由基清除剂及其他脑保护剂。
1.3观察指标空腹采集两组患者的静脉血,所有实验室检查项目均严格按照仪器和试剂盒说明书操作的要求进行检测。(1)抽血检测血常规、空腹血糖、血脂、肝肾功能、凝血四项;(2)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采用欧洲卒中评分量表(european stroke scale, ES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采用Barthel指数量表(modified barther index,MBI)进行评分,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7、14、21 d 进行评分;(3)常规监测体温、血压、意识水平、肢体功能,随时记录不良反应;(4)常规行头颅CT检查、经颅多普勒及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实验室检查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1天各检测1次。
1.4疗效判断标准(1)基本治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级;(2)显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3)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病残程度4级;(4)无效:功能缺损评分增加在17%以内;(5)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以上或死亡[2]。基本治愈、显效、进步均评作有效,无变化或恶化作无效。
1.5统计学方法两组间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取α=0.05为检验水准。统计分析由SPSS 13.0软件完成。
2结果
2.1两组治疗效果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结果依达拉奉治疗第14天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至第21天时同样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1 d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优于治疗前(P<0.05)。
2.3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比较ADL改善于治疗第14、21天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4不良反应治疗组3例出现皮疹,未停药自行缓解;3例出现皮下瘀点,停药后症状消失;1例出现肝功能损害,停药后自行恢复正常。无颅内出血和消化道出血。两组间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急性脑梗死病灶中心坏死区由于局部血管闭塞后,严重的完全性缺血致脑细胞死亡,而缺血半暗带内仍有侧支循环存在[3]。研究已证实,脑缺血-再灌注所致的脑水肿及组织损伤与氧自由基的大量产生有密切关系。脑缺血缺氧后可通过花生四烯酸代谢、线粒体呼吸链损伤、白细胞呼吸爆发等途径产生自由基[4]。再灌流后氧供充分可引起瀑布式的自由基级联反应。自由基主要攻击脂质膜结构,导致脂质膜通透性增加,加重细胞毒性脑水肿;还可攻击血管内皮细胞膜[5]。
依达拉奉是新型抗氧化剂及自由基清除剂,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它可保护血脑屏障,减轻脑内花生四烯酸引起的脑水肿、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6];抑制迟发性神经元死亡;减少缺血半暗带的面积;防止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此外它不会影响凝血机制,不会增加出血的危险[7]。
本组资料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达拉奉治疗第14天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至第21天时同样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1 d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优于治疗前(P<0.05)。ADL改善于治疗第14、21 d均优于对照组(P<0.05)。依达拉奉治疗组3例出现皮疹,未停药自行缓解;3例出现皮下瘀点,停药后症状消失;1例出现肝功能损害,停药后自行恢复正常。无颅内出血和消化道出血。
综上所述,依达拉奉注射液在改善脑神经症状、功能障碍及日常生活障碍方面显示出较好的疗效,临床应用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Matsumoto N,Kimura K,Yokota C,et al.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 represents recurrent attack in acute small non lacunar stroke.J Neurol Sci,2009,217(2):151-155.
[2]中华神经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
[3]吴江.神经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58-162.
[4]谷彩萍.自由基清除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评价.中国实用医药,2009(10):48-49.
[5]狄晴,葛剑青,陈道文,等.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7,17(3):184-186.
[6]李菁,张锐,许晓辉,等.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160例.临床医学,2009,29(2):36-37.
[7]邵荣,周刚,刘定华.依达拉奉治疗大脑中动脉区大面积脑梗死的疗效观察.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7,24(5):614-615.
【收稿日期】2011-03-29
(本文编辑:郎威)
推荐访问: 临床 达拉 观察 治疗 脑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