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藏传佛教的因明与内明的关系问题
【摘 要】藏传因明主要是印度法称法师的《因明七论》-《释量论》再到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堪称八大注释家所注释而发展到今天,那么佛教在藏地的发展过程中藏族学者不断翻译印度佛学因明著作,经过千余年来传习研究,藏族学者先后写出了上千部因明论著,藏人伦理,贯以广大圆满为能,论事则向精细处求索,发扬队诤学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因明学。在这篇文章中所要探讨的是因明在藏地广泛发展 ,由于它是一直在寺院与佛学一起根植、发展、壮大,因此,长期以来因明与内明的关系问题成为大家所关注的一大难题,因明是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因明是学习内明的工具?因明是否内明的组成部分?通过因明和内明的各自特点为着手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藏传佛教因明;内明;关系
一、藏传佛教因明的发展和传播的角度分析两者关系问题
因明是藏族文化大五明之一,它是早在1200多年前随着佛教的传入藏地,最早可追溯到藏王墀松德赞(755——797年)请寂护到藏地弘法。寂炉与藏人法光先译出陈那的《因轮论》,之后,吉祥积译出了莲花戒的《正理滴论前品摄》。这一时期中藏族的“三大译师”(玛格硪罗追、俄·洛丹喜饶、萨班·贡噶坚赞)译出了许多陈那和法称的因明典籍。萨班·贡噶坚赞首次著作藏族人自己的因明《正理宝藏论》14世纪,藏地最有影响的佛教学者是布顿仁钦珠巴(1290—— 1364年),在因明学方面,他著有《量抉择论注释明显句义论》等。稍后,萨迦派后期学者仁达瓦童慧(1349— 1412年)亦有一部综述陈那因明的著作。仁达瓦曾为宗喀巴、贾曹杰、克珠杰之师,他的因明思想对格鲁派有一定的影响,宗喀巴《因明七论入门》中就曾提及:“系尊者仁达瓦之主张” 14、15世纪格鲁派始祖宗喀巴亦详细地研究了陈那、法称的因明,并提出了新的看法。宗喀巴发挥了法称后学教义派的思想,更注重于因明的知识论内容,并把因明与内明融为一体,故藏地亦把因明称之为量论。经过无数藏族学者的研习吸收、消化改造、提高发展,变成了藏学中一个闪光的组成部分。这些学者大量翻译因明融入藏族的本体文化中,从而有机地与藏族本体文化融入到了一起。这就说明因明随着佛学内明的传入而传入的,并非独立转播和研习,通常在藏地各寺院的佛学院里要学五部大论时候无一列外地把因明也是放在首要研习的地位,从而不难看出它与内明的关系不是单一的而是两者已经混在一块了,不能单一地讲因明同样也是不能单一地讲内明,开始学习因明时就已经讲到了内明的基础部分,因此,无论如何都是不能分开讲解的。为此萨迦班智达说:“不学若成遍知者,因果之理哪有谁?”又说:“如果不学能成遍知者,因果之说就成就了谎言。”弥勒菩萨在《庄严经论》中也说:“如果不精通五明,即便是大菩萨也成不了佛。”多识仁波齐说:“佛学是一门独立在高度发达思维科学基础上的,以精神的哲理为主要内容的高级人文科学,没有较高的语文、逻辑知识水平和良好的思辨能力,想了解其深理,只能被看做是一种好的愿望而实际上并无此可能。”这就足以说明学习佛理就要精通因明的思辨规律才能遍知内明。
二、逻辑学、内明、因明三种关系的角度来分析两者的关系问题
逻辑就是思维的规律,逻辑学就是关于思维规律的学说。内明是佛陀讲的理论,即五部大论。佛教在印度创有四个支派,经部、有部、唯识、中观派,他们都讲因明,没有哪个教派不将因明作为学习佛教的内明的基础。
有学者认为因明是佛家逻辑、佛教辩论,并没有把它看成佛学的内明组成的一部分,仅仅当做逻辑学,我们学习因明的不难看出因明既是逻辑学,又是内明的组成部分。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是在佛教发展到今天,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内明的学习方法和修行方法也随着地理环境、文化背景等因素也会本土化。因明的认识论部分和因理部分都在讲佛家最高思想缘起论,始终极力证实佛教的最高思想。再回过头来为什么说是它是逻辑学呢?在讲因明时候它是主要靠逻辑的推理和归纳来思维方法来学习内明。但并非是西方形式逻辑,它当中包含的精密的逻辑思维、系统的推理论辩形式,以及丰富的认识论,已经使得它有了一个自己的独立而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结构。多识教授说:“以揭示人类认识规律,锻炼提高思维能力为宗旨的因明学,早在一千二百多年前就与佛教一起传入了藏区,经过无数藏族学者的研习吸收、消化改造、提高发展,变成了藏学中一个闪光的组成部分。”因明是藏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内明也是藏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两者是各自独立存在的。另外,“因明的思辩方式不仅在学术领域被广泛应用,而且在藏民族的日常生活交流中也应用的相当普遍,实用性非常强,不仅被学经僧人在日常修行、读经、讲法是随时运用,而且学过因明的一般学者之间交流学术观点时也都离不开辩明是非的辩论形式。”可见,因明学的应用领域和范围是相当广泛的。三者之间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形式,但不能完全地说因明和内明无分别的可以等号的。多识教授在《爱心中爆发的智慧》一书中,总结和概括了佛学所具备的四个主要特征:知识性,理辩性,情感性,实践性。而因明学也同样具备知识性,理辩性,实践性等特征。首先,从理辩性特征看,作为逻辑推理的因明学,它自身所具备的理辩性特征是不容质疑的。“格鲁派各大寺院将《因明论》作为五部之首,大力学研弘扬,其目的就是保持发扬佛法的理性特点。”不仅如此,“藏传佛教中的每个命题笼统地是说不清楚的,必须从逻辑上讲通讲透,必须经过辩论。”佛教并非是盲目的迷信崇拜,而是以理性思辩为基础和框架建构起来的。其次,从知识性特征看,藏传因明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是应该称为“量学”的。这正是由于它本身所具备的知识性特征这一点上说的。因为藏传因明并非仅仅只是一个逻辑推理的学科,它当中的闪光点在于它还包括了认识论的部分。而在它的认识论部分当中,始终贯穿着内明(佛学)方面的知识。最后,从实践性特征看,“佛教重视理论知识,因为一个不懂佛法义理知识的人,不可能产生正信正见,一切真知正见都来自对佛法的学习,即闻思修。”“佛教起信的正道是闻思修。‘闻’是学习经典理论;‘思’是动脑筋,应用自己的智慧,进行分析、辨认;‘修’是根据认识的道理,经过反复实践,达到亲证亲验。”在闻思修的过程中,始终离不开逻辑、推理、思辩的因明学,通过因明的辩论,可以增强僧人对高深而玄妙的佛法义理的理解,从而破除邪见和种种偏执。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既掌握了辩论技巧,提高了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领悟了佛法。因而,从因明和内明所具备的知识性,理辩性,实践性等特征来看,因明和内明之间是可以找到契合点的,这种契合点使得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因明只看作是研习内明的工具。这种契合点使二者有种互相依赖而又互相补充、完善的意味。
三、因明讲述的具体内容来分析与内明有着怎样的关系
因明的主旨在求真。《因明正理门论》开宗即云“为欲简持能立能破义中真实,故造斯论”。形式逻辑只关心立破论式的规则通不通、合理不合理而已,它的论式与论旨是两回事,因此它不涉及论旨之真实。因明学是求证论旨真实为主旨的,至于论式之理则则是附带的。佛教认为名能诠义,佛法的真实之理是可以运用因明方法来显现。内明在于证真,因明在于论真,一知一行本应合一。总之克珠杰在《正理庄严破除心暗论》中说:“所谓内明”指的就是教导破除心中无明,开发无我智慧的知识理论。“因明”是以理辩明是非之意。量学因明以正理论证人无我、法无我教义而阐明慧学,若这还不算“内明”,什么可算“内明”呢?如果说因明的思辨性非内明的话,佛经中也有许多用因明推理思辨规则组成的说理之语,因此,佛经也无资格称作“内明”了。这还能说得通吗?
不管怎么說内明和因明在大五明中虽然学科分为另类,根据上述很清楚地看到两者不可能分开学习,分开研究。不管学习和研究哪一个都将两者精通才能有所成就,否则将本末倒置,寸步难行!
参考文献
[1] 因明鼻祖陈那法师著.集量论[M].德格出版社出版, 1983 第2版.
[2] 多识仁波齐著.爱心中爆发的智慧[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0年6月第一版.
[3] 多识仁波齐著.藏学研究甘露[M].甘肃民族出版社, 2003年9月.
[4] 克珠杰著.正理庄严破除心暗论[M].民族出版杜,1984年版.
[5] 多识仁波齐著.藏传佛教认识论[M].甘肃民族出版社, 2010年12月第1版.
作者简介:扎西罗布(1983- ),西藏林芝人,西藏林芝地区第一高中任教,现就读于西南民族大学藏学学院硕士研究生,逻辑学,研究方向:藏传因明。
推荐访问: 因明 藏传佛教 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