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理论分析与科技进步对策
报告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到中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1]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项重要任务。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进步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决定力量 [2]。
一、农业发展方式的理论分析
(一)农业发展方式的概念
农业发展方式就是决定农业产出水平的各种生产要素的配置,及其实现农业发展的方式。各种生产要素的配置即组合方式,也可称投入结构,实际上是反映农业发展的动力结构问题。实现农业发展的方式,就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模式途径方向等。是靠增加劳动力、资本、土地等要素,还是靠科技进步,即提高要素生产率,来实现农业产出的增加,这就构成了两种不同的农业发展方式即类型。一般来说,根据二者的作用程度不同,则把农业发展分为以生产要素投入为主要推动力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和以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为主要推动力的集约型发展方式。农业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际上就是把农业发展主要由依靠生产要素的外延投入,转变到主要依靠提高要素生产率的内涵扩大再生产上来[3]。
所谓集约发展(内涵发展)就是提高要素的综合生产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质就是把较少的投入转变为较多的产出,即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总要素生产率(科技进步)在农业经济发展中所占份额的增大,实现以效率、效益提升为主拉动农业的发展。
(二)发展方式与经营方式
对发展方式与经营方式的概念要有明确的区分,这是研究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集约发展中集约即为内涵、效率之意;而集约经营中的集约即为强化集中之意。通过研究我们认识到,区别这两个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发展方式不能混同于经营方式,集约发展和集约经营不是一回事,二者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要实现集约发展需要集约经营以提高要素生产率,且有时必须通过集约经营来实现。粗放发展和粗放经营也不是一回事。粗放发展中的粗放即为外延发展,靠扩大规模,增加要素的投入来实现的发展;粗放经营意为广种薄收。
集约经营是在一定的土地面积上,集中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活动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经营方式。这个集约经营的概念看起来好像和粗放发展,即靠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来实现农业的发展是一回事,但二者的区分主要在于要素的配置方式和投入什么样的要素上。农业实现集约发展,并不排斥增加对农业的投入,通过集约经营的方式来实现农业的集约发展,关键是要通过技术集约,依靠科学技术来提高农业的总要素生产率,以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三)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内涵
现阶段,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有着深刻的内涵和宽泛的外延。其主要体现为:一是全面性。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不仅要重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增强和农产品供给水平的提高,还要关注农业生态休闲等多功能的发挥,产业化经营组织的培育,生产技术装备和生产资料的进步,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和全面发展等内容。二是协调性。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保持农业和工业合理的比例关系和有机的内在联系,特别要注重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彻底转移。三是持续性。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把经济、社会、技术同农业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促进资源、环境和现代生产要素优化配置。河南是资源瓶颈制约、生态环境脆弱的省份,因此,农业发展方式必须选择培育和保护资源、优化生态环境、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是在走“科技驱动、内生增长”发展道路的基础上,围绕三个安全(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农业科技、现代工业技术装备、现代科学管理方法、现代农民以及体现分工协作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大农业投入等,提高“三个效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六大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规模效益、结构效益、经营效益),最终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发展[4]。这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方式,其实质就是科学发展观在农业发展上的具体体现。
二、现阶段河南农业发展方式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一)现状
河南是农业大省、人口大省、粮食大省,是国家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和供应基地。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农业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所有变化和成绩,无不得益于科技进步。据专家测算,“七五”期间,河南省科技进步(要素生产率)在农业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份额为27%,“八五”为32%,“九五”为38%,“十五”为44%,“十一五”已达到48%。农业科技进步在农业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不断增强,农业发展方式正在由主要依靠生产要素投入的粗放型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的集约发展转变。目前,河南农业发展方式总体上还处于主要依靠生产要素投入并已接近临界点的粗放型的增长方式。
(二)成因分析
农业技术水平不高是河南省农业发展方式仍然比较粗放的关键所在。农业技术水平是指农业生产总体系统有目标的动态过程的效能,即有价值的产出与投入之比。以公式表示则为:A(t)=Q(t)/f[(K(t).L(t)]。式中:A(t)为系统t时的农业技术水平;Q(t)为所属系统t时的农业总产值;f[(K(t).L(t)]为系统t时农业中间消耗K和劳动力L的投入函数。经推导,计算公式为:A(t)=(Q/L)1-K/Q(K/Q)-K/Q(推导过程从略)。上式说明,技术水平是有2个显著的宏观变量决定的。一是系统平均劳动生产率;二是系统单位产值平均中间消耗。在劳动生产率一定的情况下,单位产值平均中间消耗越少,技术水平越高;在单位产值平均中间消耗一定的情况下,劳动生产率越高,其技术水平越高[5]。
计算结果表明,全省2010年农业技术水平为2.20,低于全国(2.44)0.24和邻省平均水平(2.69)0.49,与邻近7省相比,虽稍高于安徽、陕西、山西,但同河北、山东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特别与江苏、湖北相比差距更大。农业技术水平的差距,除单位产值中间消耗有一定影响外,主要在于农业劳动生产率不高所致。2010年,河南省农业劳动生产率为2.11万元/人,低于全国(2.48万元/人)的0.37万元/人,低于周边省平均数(2.94万元/人)的0.83万元/人,仅为江苏省(4.86万元/人)的43.42%。农业劳动生产较低导致农业技术水平不高主要是如下因素所为:
1.农业生产条件薄弱,抗御风险能力不强。目前全省农机作业领域还不够宽泛,花生、油菜以及根茎作物生产的机械化水平比较低,精粮播种、化肥深施、秸秆还田和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利用不够,部分地方农业生产还主要依靠畜力和手工劳动。全省旱涝保收田面积有5 073千公顷,占耕地面积的64%,还有36%的耕地是靠天收。每年自然灾害成灾面积达到4 502千公顷,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31.6%。农田水利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抗御风险的能力不强已成为河南省农业劳动生产率不高重要限制因素。
2.高效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农业结构层次低。2010年,河南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为2 885.67亿元,其中种植业1 857.38亿元,占农林副渔业增加值的64.36%;畜牧业增加值828.36亿元,占28.71%;林业渔业增加值为199.93亿元,占6.93%。全省农业仍旧是以种植结构为主的传统农业结构,农业结构层次较低。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农业产业链条短,农产品精深加工比重小,高科技、高附加值、高效益农业较少,导致农业技术水平不高。
3.资源环境约束,限制了现代农业发展。从农业资源看,一是资源总量少,全省平均人均耕地1.26亩,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0%,人均占有的水资源445立方米,仅相当于全国水平的1/5;二是资源环境质量差。因农业化肥和农药的常年过量施用和工业“三废”排放,耕地和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已经威胁到河南省农产品的安全生产,限制了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
4.农民知识化和农业科技化水平低,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动力不足。在河南农村劳动力中,具有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仍占21.46%,初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60.9%,高中及以上劳动力文化程度占17.64%,农业劳动者文化素质平均只有初中文化程度。大多数农业劳动力在接受文化教育后,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农业技能培训,并且随着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民向城镇和非农产业的转移,农业从业人员的实际科技文化素质更低。据调查,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文化素质大概只有小学毕业水平。这种文化程度的农业劳动者,对科学技术的认识能力有限,吸收和消化能力就更差,更谈不上创造性地运用各种科技成果。农民的知识化水平低限制了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快速、高效地应用,特别是要求规范化、标准化的技术难以推广应用,而这些技术正是优质高效农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在这样素质条件下,农民掌握的多是较为直观的易于模仿的技术,以致使全省农业科技整体上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农业技术结构中传统技术仍占据较大比例,高新技术比例较小,导致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动力不足。
5.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土地经营规模狭小。河南省是农业人口集中的区域,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大,向外转移的难度大。到2010年,全省农业从业人员占总从业人员的比例高达44.9%,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7.9%)7个百分点,比江苏省25%的水平高19.9个百分点。由于全省城镇化、工业化水平低,非农产业发展落后,单靠工业部门扩张和城镇的拓展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有限,因而,大量的农业劳动力滞留于农村,拥挤在有限的耕地上从事农业生产,使得劳均经营耕地规模过小,而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营由于过于零碎、分散,这种状况不仅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效益,也使农业劳动生力率十分低下[6]。
三、加速科技进步,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方向与对策
(一)现阶段河南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方向
1.农业生产条件向提高物质技术装备水平的方向发展。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抓好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强化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要素生产率)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形成稳定有保障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7]。
2.农业产业结构由传统单一型向提高结构层次的优化升级型转变。围绕“提升传统产业、壮大特色产业、培育新型产业”的思路,搞好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延长产业链条,实现农产品增值。为此要优化学科结构,调整科研方向。逐步加大农业高新技术的研发力度,促进提高农业结构层次和效益。统筹安排产前、产中、产后,特别是产后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使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技术及贮藏技术有一个大发展。引导产业链各环节均衡发展,达到“优化结构、提高层次、链接产业”的目的。
3.促进农产品供给由注重数量增长向结构优化和质量安全并重转变。加强生物育种技术、良种良法等大量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的集成转化与示范应用,促进农产品供给由数量增长向数量与质量、效益与生态并重转变,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同时,要坚持推进产品结构、品质结构调整,努力实现初级产品向终极产品转变,由低科技含量向高科技含量转变,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竞争能力[8]。
4.农业发展由依靠资源消耗向资源节约型、生态文明型转变。农业是高度依赖资源条件,直接影响自然环境的产业,农业资源利用方式对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缓解河南农业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生态环境,必须转变粗放的农业发展方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为此,农业科技研发要把支持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和资源产出率放在突出地位,促进农业发展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提高单位资源的产出能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突出研发节地、节水、节能和环保技术,减少面源污染,促进资源永续利用和农业永续发展。
5.经营方式由分散型、兼业型向专业化、规模化、组织化、标准化、集约化转变。在农业生产中,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的社会协作将会愈加广泛,从而使农业劳动者的生产活动,从单独孤立地进行转变为在社会联系中进行。这样,就会逐步改变家庭经营规模小,分散孤立,技术落后,经营粗放的状态。因而,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户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经营方式,切实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程度,以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9]。农业标准化是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证。因此,在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中,要积极发展标准化农业,严格按食品质量认证标准和生产加工技术规程进行标准化生产。集约经营是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重要区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必须转变农业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
(二)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对策
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体系建设。拓展农机机械作业领域,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推进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巩固小麦机械化成果;研发和推广玉米收获机械;加大水稻机械化推广力度,提高水稻机械插秧水平;推进花生、油菜机械化,抓好根茎作物收获机械化试验示范。力争在秋粮生产机械化方面取得突破[10]。以完善农田水利设施、提高耕地有效灌溉率为核心,以高效节水农业为重点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快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减少农业污染物排放,保障绿色生态安全。加强农田林网建设,全面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2.实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生产比较效益。实现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创新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原动力。总体要求就是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和结构层次[11]。一是实施农产品优势产业建设规划,优化农业生产布局。二是加快现代畜牧业的发展。加强规模化养殖场建设,建设全国优质安全畜产品养殖基地。三是加快特色农业的发展,推进蔬菜瓜果、花卉苗木等特色农业向主产区集中,形成规模优势和品牌优质。四是加快现代水产养殖业的发展,重点发展当地特色水产品的标准化养殖和水产育苗。五是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产品保鲜、储藏、冷链物流等服务业发展,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12]。
3.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体系建设。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形势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新要求,把科技创新目标从提高土地产出率为主导,转向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并重的方向,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创新体系。强化农业基础研究和科技储备,积极抢战农业科技竞争制高点,在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等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能,资源综合循环利用为重点,开发农业节约型、循环型、生态型技术。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要稳定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完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不断优化农技推广环境。尤其要调动各级推广机构的积极性,提升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要高度重视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对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科技文化素质,培养适应现代化要求的种养大户、农机大户、经纪人等农村生产经营性人才,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3],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智力支撑。
4.政策导向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效彻底转移、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经济学研究表明,农业发展受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制约。河南农业发展方式要想实现根本性转变,必须尽可能减少农民数量,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实现规模效益。规模是技术进步的载体,也是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前提条件,因此,应把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作为提高技术水平,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目前,由于保障机制跟不上和政策不到位,致使广大农村劳动力在城镇就业的同时,仍然不放弃现有的耕地,他们把拥有土地作为自己的基本生活保障,宁愿撂荒也不放弃。目前全省的城镇化主要是城镇在空间上的不断扩张,并没有真正给农民工创造多少转为市民的机会和条件。因此,要围绕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彻底有效转移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在子女上学、就业、社会保障等政策方面,使转移到城镇就业确有一技之长可以在城镇长期就业的农民工,完全享受城镇居民待遇,在城市安家定居,自愿交出在农村的土地,以促进农村非农就业和农地规模经营。
5.努力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于农业投入的有关规定,各级财政每年对农业投入的增长幅度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并且对农业的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要逐年提高。重点发挥政府投入的主导作用。政府应承担道路、通讯和大中型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对农用工业的投资和农机补贴,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河南日报,2012-11-18(1).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N].河南日报,2012-02-02(2).
[3] 刘燕妮,任保平,高鹏.中国农业发展方式的评价[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2,(3):100-107.
[4] 卫龙宝,施晟,等.区域分异视角下的中国农业现代化阶段界定的推进战略[J].农业技术经济,2012,(6):15.
[5] 蔡世忠,等.加速河南省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对策[J].华北农学报,1998,(3):71-74.
[6] 王雅鹏,吴娟,闫建伟.社会转型期中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思考[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3):261.
[7] 王敬华,钟春燕.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2):195-198.
[8] 韩长赋.毫不动摇地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J].求是,2010,(10):42-43.
[9] 吴向伟.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内涵与途径[J].经济纵横,2008,(2):23-25.
[10] 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N].河南日
报,2012-03-09(4).
[11] 罗敏.农业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和调控政策研究[J].农业经济,2012,(6):12.
[12]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N].河南日报,2011-10-09(1).
[13] 信乃诠.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持续增强农产品有效供给[J].农业科技管理,2012,(3):1-4.
[责任编辑 陈丹丹]
推荐访问: 河南 科技进步 农业发展 对策 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