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安徽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探析
摘要:近年来,安徽省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促进积极探索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融合、产业集聚型融合、农业产业链条拓展性融合、“农业+互联网”型融合、垂直一体化企业全产业链融合、农业新业态型融合、社会化服务型融合等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繁荣了农村经济,为农民增收致富增添了新动力。本文对安徽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现状、遇到的主要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了针对性建议,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径提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近年来,安徽省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积极探索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融合、产业集聚型融合、农业产业链条拓展性融合、“农业+互联网”型融合、垂直一体化企业全产业链融合、农业新业态型融合、社会化服务型融合等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繁荣了农村经济,为农民增收致富增添了新动力。
一、安徽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践
(一)重点培育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主体
培育市场化、多元化的农村一二三产業融合主体,是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安徽省把培育主体作为重要抓手,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促进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持续健康发展,为壮大农村产业融合主体的营造良好的环境。
一是大力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和精深加工产业化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健全农产品营销网络,加强供应链管理和产业链建设,建设现代物流体系。支持与科研院所、高校深度合作或自主设立研发机构开展农业研发,建立科技示范基地,转化科技成果,着力提升龙头企业科技水平。充分发挥产业化龙头企业管理、技术、资金和品牌优势,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大力培育生产、加工和销售服务等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2017年上半年,全省各类联合体数量达到1500多个,其中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化示范联合体235个。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累计达6619家,新增190家。
二是积极发展农林产品直供直销和加工流通农民合作社。推进农民合作社示范建设,组织农民合作社开展技能培训、技术指导、生产资料经营和采购、产品销售等一条龙服务。鼓励农民合作社创新试点,拓宽合作领域,促进农民合作社从产品合作、单一要素合作和生产终端合作,走向产业合作、全要素合作和全产业链合作,引导发展农民合作社联合社。支持农民合作社优先承担政府涉农项目,涉农项目资金直接投向农民合作社,所形成的资产转交合作社管护和持有。2017年上半年,全省登记注册农民合作社83534家,比2016年年底增长6429家。
三是积极发展种养结合的示范家庭林场和生态家庭农场,鼓励和吸引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个体工商户、返乡青年农民工、市场经纪人和具备条件的农户等兴办家庭农场。建立“青年农场主”孵化和培训基地,加强家庭农场农场主培训,提高农场主经营管理能力和知识技能水平,促使经营规模适度的农户发展成家庭农场。2017年上半年,全省已发展家庭农场66555家,比2016年年底增长12099家。
(二)创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方式
实施绿色增效示范工程,构建粮饲兼顾、稻鱼共生、农牧结合、循环发展的新型种养结构,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推动绿色农业发展。
一是引导发展苜蓿、青贮玉米等优质饲草料,加大粮改饲扶持力度,促进饲草料、经济作物、粮食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目前已在4个市、12个县区实施粮改饲项目,发展种植面积29万亩,收贮各类优质饲草料87万吨以上。推进农林复合经营,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和生猪、肉羊、肉牛和奶牛生产,实施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支持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升级改造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推广农企、农超等形式的产销对接,农产品生产、初加工、仓储物流、市场批发等建设,加快推进全产业链发展。
二是健全农业信息预警监测体系,采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来提高统计监测、预警分析、发布信息等精准度。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大数据工程建设和信息进村入户,鼓励对渔业生产、畜禽养殖、大田种植等进行物联网改造,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管理、经营和服务,实现现代农业“互联网+”相结合。2017年上半年,全省农业物联网建设应用经营主体591家,比2016年年底增加46家。
三是扶持发展一村一品、一乡(县)一业,推动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转型升级,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完善配套服务体系,形成农产品展销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集散中心,引导农村产业集聚发展。2017年上半年,全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达到289个。
四是加强统筹规划,推进农业与旅游、健康养老、文化、教育等产业深度融合,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鼓励发展智慧乡村游,合理开发农业文化遗产,建设一批具有民族特点、历史、地域、文化特色的乡村旅游示范村和旅游村镇,将养老元素融入休闲观光和农业生态等产业链条,推进农业产业与健康养老共同发展。2017年上半年,全省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达16072家,比2016年年底增长26%;实现综合营业收入343.8亿元,同比增长14.6%。
五是加强规划引导和市场开发,将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有机结合。出台差别化落户政策,支持和鼓励农村人口到城镇发展产业和落户安家,稳定吸纳农业转移人口。
(三)完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利益联结机制
一是在平等互利基础上,创新发展订单农业。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签订农产品购销规范合同,确定合理收购价格,形成购销关系持续稳定,建设稳定的原料生产基地。2017年上半年,全省已建立优质专用稻谷基地500万亩、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565万亩。
二是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形式,鼓励发展股份合作。引导农户自愿以林地、土地经营权等入股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形成以农户承包林地、土地经营权入股的利润分配机制,切实保障林地、土地经营权入股部分的收益。
三是鼓励各类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发展现代种养业。支持社会资本投资农业项目建设,各级政府扶持政策與各类社会资本投资的农业项目同等对待。
四是强化从事农村产业融合工商企业社会责任,支持和鼓励他们优先聘用土地流转出的农民,为其提供就业岗位、社会保障和技能培训,增加农民务工收入。
五是规范工商资本租赁农地行为,推广租金动态调整、实物计租货币结算等计价方式,确保农民获得稳定的租金收入。加强农业订单、土地流转等合同履约监督,健全风险防范机制,探索订单农业、土地流转等与农业担保、保险相结合,保护双方合法权益。
(四)建立完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服务体系
一是建设农村公共服务平台,采取政府奖励、资助、购买等形式,引导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科研机构等提供公共服务。搭建综合性信息化服务平台,提供农业物联网、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公共营销、价格信息等服务,实现农业公共信息资源跨行业、跨地区、跨部门共享、互通、互联。
二是推广产业链金融模式,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金融机构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创新农村金融服务,稳妥有序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和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积极发展农业厂房、林权、农业保单质押、生产订单和渔船抵押等业务。
三是加强对家庭农场和林场主、农民合作社骨干、专业大户科技培训,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各类科技人员到农村创业,完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涉农科技人才兼职和流动制度,扎实开展畜牧科技进万家、农技人员包村联户服务活动和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强化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人才和科技支撑。
四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农村土地整治,改造提升中低产田,实施安徽省高标准农田建设。2017年,全省发展稻渔综合种养面积90万亩,共安排76.1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
二、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产业布局有待优化,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有待完善
农村很多地方由于产业规划滞后或缺乏全局观,农产品加工企业、村民居住区、畜禽养殖区同时建设,相互限制和牵扯,各种产业集中混杂,导致村民安居、农村产业无法发展。大量的山场、耕地等农业土地、水面资源仍由农户分散经营,经营规模小,随意性大,资源利用率低,产业布局分散。农业产业结构仍以种植业为主,粮、棉、油等传统产业比重较高。部分大众农产品品种不对路、质量差、档次低,出现了销售不畅、大规模“卖难”。高效经济作物占整个种植业、多种经营占整个农业产值的比重远未达到主体的地位。养殖业受市场影响,生产规模小而不稳定,导致其饲养水平难以提高,管理方式难以改善,生产规模难以扩大,产品质量难以把控。农业龙头企业规模相对较小,技术装备水平落后,大宗农产品加工水平偏低,综合利用及精深加工不足。创新能力弱,农产品加工的资源性、一般性的传统产品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高附加值、高技术的产品少。
(二)农业生产资源环境制约大,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有待提高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以及经济发展,各项工程项目建设的需要,耕地逐年减少,中、低产田比重大,高产田比重小,耕地资源总体质量不高,人均耕地面积少,土地资源与人口的矛盾明显。农牧业生产以一家一户为主,土地细碎,生产主体总体较为分散。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田水利建设落后,控制性水利工程投入少,有的缺乏蓄水设备,有的没有排水设施,农业抗旱排涝能力差,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大幅下降,仍然没有改变靠天吃饭的状况。农业生态环境退化,水、土地等资源约束加剧,生态环境压力加大,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消费者信心和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农村产业之间互通互联性差,农牧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生产规模小,产业融合程度较低,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被人为地分割在不同的地域、领域,导致农业生产成本高、效益低。
(三)传统农业经营模式短期难以改变,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构建仍有障碍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在比较利益的驱动下, 大量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导致农业劳动力年老弱化、农业生产副业化和兼业化,甚至弃耕抛荒,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土地产出率难提高,妨碍提升农业竞争能力。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制,虽然赋予农民独立自主的生产经营权,但农民很难把握和适应市场能力,盲目生产,造成农产品价格波动很大,如一旦发现某农产品好销和价格高就一哄而上,结果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价格暴跌,造成大量财力、人力、物力浪费和损失惨重,弱化农户推进农业专业化和集约化的动力。在传统农业经营体系下,农户缺乏参与抵御风险、科技应用、市场拓展和深远的资源利用活动的动力和能力,难以提高抗风险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农业创新能力,农业规模化生产、社会化协作和专业化分工发展缓慢。
(四)农村土地规模流转难度大,制约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
大部分农村土地没有进行综合开发,地块分散狭小且不平整,路、水、电建设滞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较差,不适宜机械耕作和连片种植,无法实现旱涝保收,不利于经营主体流转土地。不少农民恋土观念强,宁可粗放经营,也不愿意转出土地经营权;对惠农政策的依赖,认为土地还存有增值预期,不惜撂荒弃耕,也不愿转出土地;还有不少农民担心转入方违约,外出务工失业后生活养老没有着落,导致农村土地流转难度加大,尤其是大规模成片流转难上加难。
三、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本质上是以农村为依托、农业为基础、农民就业增收为目标,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高度一体化融合的新型现代农业产业形态。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促进二三产业的技术、管理、人才、市场、资本等现代要素紧密地融入农业,提升资源利用及农业发展水平,改善农村人员结构和聚集农村人气,拓展农民就业增收空间,促进农村社会繁荣稳定。
(一)优化农村产业布局,构建产业融合的产业体系
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的支撑。要围绕本地区域优势,对现有资源进行深度挖掘,找准农村產业定位,拓宽发展空间,科学制定农村产业规划,从空间和时间上合理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区域、城乡间的协调发展。根据农产品加工能力和农业资源环境承载力,围绕果蔬、粮油、畜禽、水产品、林特产品、茶叶、中药材等传统优势产业和健康养生养老、休闲农业等新型产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和市场机制的作用,按照专业化生产的要求,形成区域化布局,推动农产品综合利用加工、初加工及精深加工和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协调发展。在优质粮油种植业、养殖业等产业规划中,要依托本地农业资源,考虑与周边区域相一致的产业,形成集中连片生产、规模发展。科学制定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规划,统筹布局研发、生产、加工、示范、服务、物流等多功能板块。要以规模化种养基地为基础,引进和依托城市龙头企业和民营企业,聚集现代生产要素,运用先进经营理念,建设“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产业园,发挥产业融合、核心辐射、技术集成、创业平台等功能作用。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产业融合的生产体系
要着力构建绿色生态产业融合生产体系,引导农业生产主体采用生态种养模式,推行生态耕作,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防止土壤污染和退化,形成“绿色、协调、循环”等生态绿色农业。如在蔬菜、粮食、茶叶、果树等作物上,采用灯光诱杀、蓝板诱杀、黄板、性诱剂诱杀、生物制剂利用、以虫治虫、防虫网避虫等绿色集成防控技术,最大限度控制使用农药量。加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增加耕地面积。坚持“统筹规划、系统治理、旱涝兼治”原则,以田间工程配套和排灌沟渠修复改造为主要内容,做到排水有出路、灌溉有保证。着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改造提升中低产田,提高耕地资源总体质量和高产田比重。加强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建立农产品生产从农田到餐桌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推进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有机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严格生产全过程管理,提高质量安全监管和标准化生产水平。加快农村生态保护和环境整治,推进农产品加工园区和重点项目建设,完善农村安全用水、电力、通信、道路等基础设施,为社会投资主体、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参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提供优良的外部生产环境。
(三)培育多元化产业融合主体,构建产业融合的经营体系
要在调动传统小农户积极性的基础上,引导务工经商返乡人员、新型职业农民、大中专毕业生开展乡村旅游、兴办家庭农场、领办农民合作社等经营活动,培育多元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社会化、经营集约化、组织化水平,构建农村产业融合的经营体系。
一是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培育更多的农村致富带头人、“田秀才”和优秀“土专家”。要加强培训力度,把他们培育成专业大户,引导他们兴办家庭农场,让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逐步取代传统小规模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农村经营体制,成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基础力量。支持和鼓励他们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延长自身产业链条,与市场的连接,发展初加工、地产地销等产业形态,促进产销对接、产业融合。
二是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合作组织的提升发展。要依托其组织优势,扩大产业规模,提高合作组织产业化经营能力、市场竞争力、抗风险和合作服务能力,实现合作组织自身主导的农村产业融合。进一步发挥合作组织作用,着力提高传统小规模经营的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农民谈判地位、降低交易费用,推进合作组织规范化建设,规范财务管理制度和运行管理制度,让农民分享增值获益。开展农民合作社等合作组织创新试点,实现合作社之间的合作,做大做强农民合作社等合作组织,在更大范围内促进各类现代生产要素得到高效、自由的配置,实现优势互补、信息互通。
三是围绕本地主导产业,重点培育一批产品附加值高、产业链条长、带动性强、品牌影响力大的特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农产品加工业技术改造和固定资产投资,打造优势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
四是鼓励和支持工商企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协会、家庭农场、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各类产业融合经营主体利益联结、要素联结、产业联结,培育产业融合经营联合体,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四)创新土地流转方式,有效解决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瓶颈制约
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核心是发挥农村各类产业融合经营主体适度规模经营引领作用,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方式,拓展农业经营空间,延长农业产业链,从而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财产性和生产经营性收入。
一是维护集体所有权,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赋予村级集体调配权,在不损害农民利益的前提下,通过互换等形式,集中连片流转,满足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主体适度经营规模需要。
二是稳定家庭承包权,落实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精神,加快农村土地确权颁证步伐,规避土地权属纠纷,让农村产业融合主体放心经营和农民放心流转土地。
三是放活经营权,鼓励和引导农民采取转包、转让、租赁、入股、互换等形式流转土地经营权,让土地向农村产业融合主体集中。
四是落实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精神,加快推进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颁证,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土地征收制度、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壮大集体经济,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可以通过流转等方式,取得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用于办公、农产品加工厂房、仓储物流等辅助设施建设。农村土地整治、闲置宅基地整理等新增的建设用地,应优先用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五)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一是立足实际,发展农牧结合、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的绿色循环农业,促进粮食、饲草料、经济作物种植结构协调发展。推进农林、农渔复合经营,发展渔业、林下经济、休闲采摘、精深加工,形成产加销全产业链融合。鼓励和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签订长期合同、参股经营、直接投资等方式,推广农产品加工专用优良技术和品种,发展专用原料生产,带动建设一批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原料生产基地。
二是根据本地农业生产实际,大力发展产地农产品初加工,重点加快蔬茶加工中心、粮食烘储加工中心、特色农产品储藏保鲜等农产品初加工各环节设施建设及优化配套,提升初加工全链条水平。培育主食加工产业集群,加快传统食品工业化和绿色节能干燥、高效分离、新型杀菌等关键技术集成应用与升级,着力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开发特殊人群及功能性膳食产品,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与旅游、健康、养老、养生等产业融合。鼓励各类企业建立秸秆、稻壳、畜禽水产品的骨血内脏等农副产品综合利用技术体系,实现农产品、农副产品全值高值利用,促进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与综合利用企业有机融合。
三是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发展创意农业、体验农业、观光农业等新业态,推进农业与健康养生、教育文化、休闲旅游等深度融合。
四是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广农社(区)、农超、农企等形式的产销对接,把鲜活农产品直销网点设立在城市社区或郊区,把营销服务网点延伸到农村社区。支持大型农产品流通、加工企业开展连锁服务、专项服务、个性化服务、托管服务等各类专业、多元化流通服务。
五是引导和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接区域性和全国性农业电子商务平台,推进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向农业生產、加工、经营、流通、服务等领域应用和渗透,促进互联网与农业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皖政办〔2016〕14号)
[2] 农业产业化五大工程提升农业附加值,安徽省农委网站:
http:///xxgk/detail.asp?id=11817
[3] 姜长云.关于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思考[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4(01.上):70—78
[4]黄秉信:粮食生产有望再获丰收 农业结构继续调整优化,国家统计局网站:
http:///tjsj/sjjd/201710/t20171021_1544710.html
[5] 2017年第二季度全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信息,安徽省农委网站:
http:///xxgk/detail.asp?id=11713
[6] 《农业部关于印发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年)》(农加发〔2016〕5号)
http:///govpublic/XZQYJ/201611/t20161117_5366803.htm
[7]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实施意见》,安徽省政府网站:
http://xxgk.ah.gov.cn/UserData/DocHtml/731/2017/3/13/240553065623.html
[8]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3号)
(作者单位:安徽宣城市宣州区铁路工作〔电力协调〕办公室)
责任编辑:欣文
推荐访问: 安徽省 探析 振兴 乡村 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