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健康的概论》说课设计
【摘要】《环境与健康的概论》是《预防医学》课程第一章的内容,本章内容对于学生树立大卫生观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从课程介绍、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等几个方面,以《预防医学》中的《环境与健康的概论》为例进行说课设计,完善教学设计,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说课;预防医学;环境污染
【中图分类号】R12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714(2019)08-0286-01
说课是一名教师必备的素质之一。说课是教师在备课基础上,和同行以及教研人员对自己的教学设计展示和陈述,其后由听者对其设计特点进行评说,从而达到彼此间的互通交流,共同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学活动。说课能帮助教师提高备课质量,提升教学速率。本文笔者从课程介绍、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等几个方面,以《预防医学》中的《环境与健康的概论》为例进行说课设计,完善教学设计,提升教学质量。
1课程介绍
《预防医学》课程是一门跨学科,综合性和社会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培养与现代医学模式相适应的21世纪新型医务工作者的重点课程,已被教育部确定为医学院校15门主干课程之一。《预防医学》课程实际上是一组公共卫生课程的整合,是一门在“预防为主”的思想指导下,研究环境因素(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心理因素等)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及其规律,提出改善不良的环境因素的卫生要求和保健措施,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延长寿命和提高生活质量的一门学科。它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及其他学科有着广泛的交叉和联系。
在预防为主的大医学环境下,医学发展的趋势之一,是从个体医学发展到群体医学,今天许多医学问题的真正彻底解决,不可能离开群体和群体医学方法,《预防医学》课程的开展是十分必要也是十分重要的。本课程教学目标是依靠多种教学手段保障教学各环节质量,使学生掌握预防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逐步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和“群体观点、大卫生观点、概率论观点和多病因观点”,认真落实疾病三级预防的原则,特别强调在不同医学环境下都要重视实施第一级和第二级预防的结合。该课程由于内容的广泛性和技术的通用性特点决定了它也是一门素质教育课程,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生适应岗位的基本职业能力。
2教材分析
教材的选用与更新是科技发展和时代奋进的要求,是培养高素质预防医学人才的基础。本门课程在教材选用坚持与社会发展和专科层次卫生人才培养需求相适应的原则,力求使学生学有所用。本门课程选用的是全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卫生部规划教材,袁聚祥主编、于君美、张苏亚副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本教材具有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新形势下的鲜明特色,其最大特点就是以新的健康和影响人群健康的危险因素为主线,全书分三个部分,分析了影响人群健康的危险因素,介绍了寻找人群健康危险因素的研究方法,提出了控制影响人群健康危险因素的策略与措施。《环境与健康的概论》位于教材第一章,学生在进行本章内容的学习时,将会学习到与自身密切相关的环境,现在由于人的社会活动造成了哪些污染问题?环境污染会给人群带来哪些健康问题?对健康的损害会受到哪些因素影响等内容。是学生首次接触群体观和大卫生观,对于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本章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环境污染、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及其影响因素。
能力目标:能够制定防治环境的策略。
情感目标:通过本次课的学习,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2教学的重点、难点
遵循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实用为主,够用为度”原则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取舍,在紧密联系基层岗位设置需求和助理执业医师考試大纲的基础上,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为环境污染及其对健康的影响。教学难点为环境污染对健康损害的影响因素。
2.3参考教材
本门课程使用的参考教材主要是:李立明主编的《流行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罗家洪、郑秀花主编的《医学统计学》(科学出版社,北京);杨克敌主编的《环境卫生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
3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本门课程的授课对象是我院医学技术系口腔医学专业大学二年级学生,男女比例适中,年龄范围在18-20岁,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但理解能力不强,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4教法学法
4.1教法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能力(包括专业技能、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及社会基本适应能力等综合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培养的是能够适应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所培养的人才要有较强的现场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选择适合本课程性质和特点的教学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门课程的教学方法采用以案例教学法为中心,综合问答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和现场教学法的多元化结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教学方法:①多媒体教学。采用文字、图片和视频相结合的形式,生动展示本次课的知识内容。由于采用多媒体技术,改革了过去以黑板和投影片为主要手段的教学形式,节省大量板书的时间,并因为图文并茂,进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②互联网自学:常见环境污染。③案例启示教学。环境污染图文案例,促进学生的对知识的掌握。④交叉渗透教学。通过多种形式小组讨论,使学生掌握环境污染对健康损害的印象因素。
4.2学法分析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学生在新课之前认真预习,不懂的地方作出标记。课堂上认真听讲,通过教材介绍,借助教师讲解内容信息和对内容的分析,理解重、难点内容,认真思考,积极参与案例讨论,可随时进行师生、生生的交流互动。课下及时复习巩固,认真总结,综合各节内容画出知识框架,把纷繁复杂的内容浓缩为一个知识体系,便于复习和记忆。
5教学过程
5.1教学准备
教师需要充分备课,设计贴合本次课程的案例和互联网教学内容,按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分组。学生需要预习新课,标注出不理解的问题。
5.2导入新课
视频播放电影《后天》片断,展示温室效应对气候环境带来的各种灾难,激发学生兴趣。图片展示其他类型的环境污染,提出问题,这些环境污染状况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对人类健康造成什么样的危害?引发学生探究心理,导入新课教学。
5.3讲授新知
导人新课后,组织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课堂小组讨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答案。教师采用多媒体与传统板书教学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学生与之对照,纠正错误方向,更加有助于深刻地理解和牢固地掌握教学知识点,突破教学重点。互联网视频展示不同类型环境污染问题,出示案例,提出案例分析问题,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并回答环境污染对健康损害的影响因素。此种教学方法能避免课堂教学枯燥无味,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带着问题听学,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措施,再与实际情况相对照,让学生从认知到知识过渡到应用知识。
5.4课堂小结
新课讲授结束,采用知识框架的形式进行小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便于学生掌握。采用随堂检测,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更好的理解重、难点,加强学生记忆。布置下次预习作业和本次复习章节测试题作业,便于学生课下练习巩固。
5.5板书设计
板书分为主板书和副板书,主板书书写知识框架,副板书书写个别知识点的详细解释部分。
6教学反思
本次课主要通过讨论和对比学习法,同时还结合了互联网教学,充分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引导,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的促进了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不足之处:个别学生不能充分参与课堂,需要特殊关注,加大引导力度。
推荐访问: 概论 说课 环境 健康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