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点半问题”的分析研究与对策建议
摘 要:文章通过对中国处在特定经济发展时期产生的困扰许多家庭的“三点半问题”的研究,提出和构建由“家长—学生—志愿者”组成的长久互动联系机制,本着“公益为先、教育为本”的原则,全心全意挖掘和培养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发扬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精神,解决“三点半问题”,为学生及家长增添便利,促进文明和谐社会的建设。
关键词:三点半问题;公益兴趣课堂;志愿服务
“减负”政策本意在减轻小学生学业负担,增加小学生课下自由支配时间,以培养自己的兴许爱好,然而出现了家长下班和学生放学时间不统一的现象,这段“真空时间”给小学生们带来许多安全隐患,因此进行广泛和深入的调查研究显得十分迫切且尤为重要。通过调研发现,高校志愿者可以借助创新实践的公益课堂,帮助小学生们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此举既能推进小学生的素质教育进程,同时也能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实干精神。
一、“三点半现象”的现实难题
“三点半问题”是随着中国“减负”政策的实施而产生的,但是政策实施后,小学生放学时间普遍早于家长下班时间,许多家长选择让孩子进入课后补习班和各种辅导机构,这样一来,小学生们的实际负担大大加重,背离了政策的初心。
(一)“真空时间”监管不当产生教育负效果
孩子下午三点半左右下课,父母下午五六点才下班,两难问题由此产生:如果按时接孩子,家长只能请假早退或者辞职照看孩子,这势必对家长的工作和生活造成混乱;许多没法按时接送孩子的家长,一是选择让家中老人接送,再者将孩子送去托管机构,然而社会上的托管机构鱼龙混杂,其质量参差不齐,其中的隐患不言而喻。支出大量的教育经费支出,加重普通家庭的经济负担。由于存在老人和小学生们隔代亲的普遍现象,所以他们往往会溺爱孩子们,上网、玩游戏、看手机成了现代小学生们课后主要的娱乐方式。加之大部分祖父母文化水平有限,无法准确指导小学生按时认真完成作业,小学生们的作业质量也令人堪忧。
(二)家长和老师负担加重
一方面,由于家长下班时间与小学生放学时间不统一,本该专心于工作的家长们担忧孩子们放学后的去向和安全问题,导致家长工作效率降低。另一方面,部分学校出现了学生“弹性离校”现象,如果由学校提供课后服务,必将加重老师的负担。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会逐渐减弱,职业倦怠现象将愈发严重。针对“三点半”漏洞,学屋式托管班趁虚而入,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相关部门难以管束,这明显不符合国家减轻孩子课业压力的决策。特别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托管班,为了使利益最大化,各类问题也逐渐显示出来:教学资源不足、师资水平参差不齐、招收学生过多、上课纪律差、课程设置不合理等,违背了家长把孩子送到托管班的初心,给家长带来诸多烦恼.
(三)社会托管班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首先,大多数托管机构由私人住宅楼或办公楼改建而成,基本上未经消防审批,均未有相关质量安全的鉴定材料。其次,托管机构大多布局不合理,活动空间狭小,寝室内床铺密集,内务凌乱;重点活动场所没有消毒记录,也未配备有消毒药;大多饮用水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再次,食堂环境卫生差,食品操作区域无“三防”设施或门窗未保持关闭,未达到防鼠、防虫、防蝇、防尘要求。最后,大多数托幼机构未主动申请办理《餐饮许可证》,未取得《工商营业执照》,没有合法主体资格,办不了《食品经营许可证》,均无消防安全合格证。从业人员未办理有健康证,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没有经过任何培训和健康检查,也没有专职或兼职的卫生保健人员。更重要的是,若因托管机构的不当管教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伤害,更是与托管初心相悖,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六点公益兴趣课堂”现实意义
“六点公益兴趣课堂”是以在校大学生为主体,作为一项志愿服务活动,志愿者们帮助家长照看并辅导三点半左右放学的小学生们。公益课堂可以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走向社会的能力,同时有力地填补小学生放学和家长下班这段“真空时间”的空白,为中国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寓教于乐培养小学生兴趣
“三点半问题”是社会层面的难题。各高校大学生可以参与其中,以聊城大学志愿者对接聊大附属小学为例,聊大志愿者成立公益兴趣课堂,本着“公益为先、教育为本”的原则,在其附属小学的家长和小学生自愿的基础上,对小学生进行分类为他们免费开展课后兴趣班,学习中聊大志愿者与孩子们亲切互动,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挖掘和培养小学生的兴趣。聊大志愿者涉及各个专业,有能力对小学生进行兴趣拓展:首先,聊大附小依附于聊城大学,地理位置方便,生源充足;其次,社会上各种辅导班鱼龙混杂,很难满足小学生课余时间充实而又有兴趣地度过;最后,聊大六点公益兴趣课堂志愿者在学校老师的指导鼓励下,本着“公益为先、教育为本”的原则,自愿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挖掘培养小学生的兴趣,陪小学生度过有趣而有意义的课余时光。
(二)志愿服务解决家长难题
深圳市对下午小学生放学后的两个小时的“真空时间”里,进行探索实践,寻求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2007年,罗湖区率先在社区开设了“学生作业室”,为孩子们免费提供安全健康的学习场所,解决了家长们的后顾之忧。此举深受小学生及家长的欢迎。采用征募形式,依据自愿、就近、便利原则,按照功能需求组建一支稳定的、专兼职结合的管理和教师队伍,教学目的和形式将有别于学校的正常课程教育和社会培训班,重在普及知识,激发兴趣,陶冶性情。此外,各大社区进行“四点半学校”试点,遵循自愿原则接纳本社区中小学生,所有教学和服务均无偿提供。广泛推行“四点半学校”,一方面是为小学低年级学生提供課外写作业或阅读的安全场所,另一方面是为促进中、小学生课外文艺鉴赏和公共安全、文明礼仪知识教育。通过试点,总结出社区“四点半学校”的运作管理模式,探索建立社区教育与学校、家庭教育衔接互动的长效机制,为下一步在全市推广积累经验。
合肥市望湖街道沁心湖社区则采用了不同的解决方法:将“四点半课堂”搬进了校园。他们与望湖小学合作,设置专门教室作为“四点半课堂”,让小学生们不出校门就可获得安全庇护。与此同时,社区组织社工、志愿者每天到学校看护孩子,辅导作业、玩游戏、做手工,此举充分解决了家长担忧“行路难”的问题,收到了很好的成效。
(三)政府购买保障未来发展
高校的志愿者涉及各个专业,可以为小学生进行作业辅导,也可以教授小学生感兴趣的科目,如书法、绘画、唱歌、体育项目、体育游戏等等,同时,适当开展个性化培养和教育,丰富小学生的课后学习生活,促使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弥补国家课程中综合性、实践性的不足,充分挖掘小学生兴趣,真正减轻他们的课业负担。
六点公益兴趣课堂不仅为家长和小学生提供免费服务,使其更具竞争力,同时也可以丰富大学生的校园生活,提高大学生的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亲和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学校认可大学生志愿服务,这可以是社会实践活动的证明。如果发展运行较好,得到社会各方的认可,也可以存在“政府购买服务”、“财政补贴”等获得资金来源,为大学生发工资。
三、“六点公益兴趣课堂”创新点
课外培训机构和各种托管往往喊着“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促进学生特长发展”的口号,向家长们收取高额费用,但实际上对小学生的培训效果并不理想。辅导机构质量良莠不齐,辅导老师更是不能做到尽心尽力。与此相反,“六点公益兴趣课堂”守着公益为本的初心,由大学生担任志愿老师,不仅能够保证师资队伍水平,而且能够使小学生们的课外活动变得丰富多彩。
(一)公益课堂深得家长信赖
以聊城大学志愿者对接聊大附小为例,六点公益兴趣课堂的老师由聊城大学学生志愿者担任,聊城大学志愿者来自不同专业,有能力对不同学生进行分门别类合理教导,同时志愿者规模庞大质量高,有充足师资资源引导教育小学生,保证小学生在六点公益兴趣课堂的安全。其创新性在于不以盈利为目的,时刻本着“公益为本,教育为先”的原则,通过志愿者与小学生的亲切互动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不仅丰富小学生的课余生活,在学习课外知识和培养兴趣的同时放松自己,更向小学生的家长交一份安全的满意答卷。目前在大学内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公益兴趣课堂规模较小,但是就目前社会上兴趣型辅导愈受欢迎的趋势来看,公益兴趣课堂辅导深得广大家长需要和接受。
(二)需求较高促进市场发展
陶鑫曾就大学生公益志愿活动做过调查研究,旨在增强大学生的社会服务技能,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现代大学生由于缺乏相关志愿活动培训,参与公益性活动志愿积极性不高,而且大学生能够接触到的志愿活动渠道较少,社会上存在较多虚假欺骗活动蒙蔽了大学生的双眼。再者,大学生们所参加的活动往往千篇一律,与专业性并不匹配,导致了人才资源的浪费。这些问题可以通过社会和学校的有效措施得到合理解决。高校可以构建校园公益圈,通过对大学生的专门培训,形成系统管理的体制机制,实现大学生专业对口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张欣阳在《大众文艺》中做过社区公共服务与大学生公益课堂的调查与思考,调查数据显示现存的社区内大学生公益课堂活动缺乏与社区管理各环节的沟通与协调,服务对象、服务项目比较单一,服务效果不十分明显,社会效益较低,大学生缺乏专业训练及处理复杂场面的能力。综上研究可得,目前公益兴趣课堂规模尚小,具有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就当今来看,公益兴趣课堂在社区有较强烈的需求,但是设立在大学里面的公益兴趣课堂屈指可数,可以针对这一现象,在社区、小学校园开设“六点公益兴趣课堂”。
(三)优势明显形成常态机制
对于公益兴趣课堂,其主要竞争对手是社会上五花八门的辅导班,这些辅导班往往打着“一切为了学生”的旗号,向学生家长收取高昂的辅导托管费用,但是对学生的提升和发展往往很小,而且存在许多安全隐患。六点公益兴趣课堂不仅可以解决家长孩子放学后的时间冲突问题,更有利于挖掘培养小学生的兴趣爱好,辅助学校培养学生知识技能。各地高校的公益课堂成立初期,高校要认可志愿者,为他们颁发证书及活动分奖励机制。若发展前景不错,也可以以“政府购买服务”、“财政补贴”的形式存在和发展。采取这种措施可以激发志愿工作者的积极性,形成志愿服务机制,让志愿工作成为常态化。
四、“六点公益兴趣课堂”体系构建
近年来,社会各界日益关注“三点半问题”,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人民大会堂“部长通道”表示,教育部将与有关部门协商解决涉及的相关政策问题,探索依靠社会力量解决“三点半放学”问题,并加大力度治理校外托管班乱象。“三点半问题”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产物,如何走出这个困境,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一)定量分析确定课堂范围
首先,去聊城几所小学调研学校老师及领导的看法,向老师和学生发调查问卷了解现状,与教育局进行探讨公益兴趣课堂应该如何开展以及孩子放学后的安全问题。其次,高校选拔各个专业的志愿者在不影响自己课程的基础上,进行志愿服务。然后,在小学生下午下课后,直接进入小学校园展开公益兴趣课堂,下午六点结束课程,通知参加公益兴趣课堂学生的家长及时接学生回家。最后,高校认定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证明。如果发展前景可观,得到社会各方的认可,也可以存在“政府购买服务”、“财政补贴”等获得资金来源,为大学生发放相应的劳动报酬。
(二)免费托管普惠家长学生
由于中国经济社会和教育等多方面因素共同的发展,由此引发了“三点半问题”。高校选拔各个专业的志愿者在不影响自己课程的基础上,进行志愿服务,可以有效解决此问题。向教育局等有关部门申请协调,讨论孩子在校时间安排和学生在校安全等问题,取得教育局批准。高校志愿者中部分为师范类专业学生,有着过硬的专业技能,为小学生们做公益课堂和兴趣课堂辅导。小学生自备兴趣拓展用品,教室由各个小学提供,获得社会的认可与支持后,也可以“政府出资、免费托管”成为公共性组织。
(三)监督机制保障学生安全
在公益兴趣课堂实施过程中,有些小学生可能在学校和家长两处说谎话,既不回家也不在公益兴趣课堂,所以,孩子下午放学后的安全成为首要问题。因此,在开班之前,切实和家长、学生充分说明情况,在自愿参加的基础上,征得家长同意在上课期间由公益组织负责安全,下课后家长及时接孩子回家。家校联系需要充分的沟通。在公益课堂上课前,进行点名或签到,确认到课人数;学生家长与课堂负责人预存联系方式,出现任何问题及时联系;课后家校交接时再次清点人数,避免出现不法分子接走孩子,威胁孩子的身心安全;选拔任用品学兼优的志愿者,以师德之心向学生传播正确的知识和价值观。
三点半后时间的开发利用将展现着学生、家长、社会的态度和方向,“六点公益兴趣课堂”的实施将当代大学生置身于社会发展中,让大学生体验社会、奉献社会,为“三点半难题”的解决注入生机与活力。“六点公益课堂”希望在政府、社会的大力支持和关注下进入实际践行阶段,期待各地能够通过一步步的探索与实践,建立起一种切实可行的长效运行机制,解决“三点半难题”为学生及家长增添便利,促进文明和谐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刘宇佳.我国小学“三点半难题”的现状,问题及治理[J].当代教育论坛,2018(02):16-22.
[2] 任晓秋,周纯义.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四点半课堂”初探[J].基礎教育研究,2011(17):3-4.
[3] 陶鑫.大学生公益活动现状及对策[J].中国市场,2018(01):84-85.
项目基金:文章为2018年聊城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名称:六点公益兴趣课堂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CXCY2018119。
作者简介:朱国珍(1999- ),女,山东泰安人,聊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本科,研究方向:政治学;赵梦瑶(1997- ),女,山东临沂人,聊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季羡林学院,本科,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推荐访问: 分析研究 三点 对策 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