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升策略与路径研究
内容提要 在全球生产方式演变过程中,文化产业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发展文化产业已成为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当文化产业在城市经济中的基础和支柱地位形成之时,也就是城市完成发展转型,实现和谐发展目标的分水岭。本文以西安市“十一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情况为例,对西安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综合运用文化产业竞争力有关理论,从宏观策略和路径选择两个层面对城市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升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完善文化产业政策,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加快产业园区建设;理顺文化产业投融资渠道,促进可持续发展;优化文化消费环境,解决文化供求矛盾“四项策略”;明确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加快产业间的融合,加快文化品牌塑造,加快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加快民营文化企业发展“五条路径”。
关键词 西安 文化产业竞争力 策略 路径
〔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2)01-0108-06
文化产业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是“知识经济高级阶段的主要智力形态”。①文化产业竞争力是指一国或某一区域文化企业形成产业形态,通过生产和销售文化产品、提供各种文化服务,占有国内外文化市场,为国民经济产生价值并持续获取企业集合利润的能力。文化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竞争力赖以存在的基础,其产业化程度对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②城市因其独有的区位、智力、文化、市场、资本优势,发展文化产业潜力无限。在区域经济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如何转变发展方式,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是城市发展中面临的共同任务。
一、城市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的新视角
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是当前国內外一个学术热点。国际竞争力理论、城市竞争力理论和产业竞争力理论是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理论渊源。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认为绝对成本优势是国际贸易的动力,也是竞争力的所在;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其《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比较优势理论,以完全竞争市场作为理论假设,集中解释不
同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之间进行贸易的基础和原因;哈佛大学著名学者迈克尔•波特从竞争经济学的角度提出竞争优势理论,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柱产业和企业战略、组织结构与竞争状况四个主要方面及政府、机会两个次要方面来分析影响产业竞争优势的主要和辅助因素;([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李明轩等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65-122页。)Douglas Webster指出,城市竞争力的评价因素分为“活动”要素(包括金融、旅游、电脑制造等)和“地点”要素(泛指一切不可转移的因素,诸如区域禀赋、人力资源和制度环境等)。据此将决定城市竞争力的要素划分为经济结构、区域性禀赋、人力资源和制度环境四个方面;(Douglas Webster&Larissa Muller, Urban Competitiveness Assessment in Developing Country Urban:the Road Forward,paper prepared for urban group,INFUD,the World Bank,Washington D.C. 2000, 13-59。)Linnamaa认为,一个城市的竞争力主要由基础设施、企业、人力资源、生活环境的质量、制度和政策网络、网络中的成员等六个要素决定。(Markku Sotarauta&Reija Linnamaa,Urban Competitiveness And Management of Urban Policy Networks:Some Reflections from Tampere and Oulu,Presented in Conference Cites at the Millenium,London,England.1998,16-32。)
国内关于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倪鹏飞提出了城市竞争力的“飞轮模型”,认为城市竞争力由外部系统(包括国际竞争力、大都市区竞争力)和内部系统(包括政府竞争力、内城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市民竞争力)组成;(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第23-40页。)连玉明等建立了适应中国加入WTO后城市竞争力的“城市价值链模型”,(连玉明等:《中国城市蓝皮书》,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年,第120-136页。)从价值活动和价值流两个方面解释城市及其产业的竞争力;祁述裕对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了整体研究,从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辅助产业、文化企业战略和政府行为五个方面分析文化产业基本要素,构建了国家文化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体系,提出提升战略;(祁述裕:《中国文化产业国家竞争力评价和若干意见》,《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花建概括了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四个内涵:整体创新能力、市场拓展能力、成本控制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王安琪:《文化产业理论研究综述与展望》,《商业时代》2011年8期。)赵彦云设计了文化产业竞争力的七个指标:文化实力、市场收益、文化产出、公共文化消费、人才和研创、政府文化、文化资源和基础设施。(赵彦云等:《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和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在“第二届中国文化产业高层新年论坛”上,与会代表一致提出“文化产业竞争力:政府、企业和学界的永恒主题”,标志着国内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
可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产业竞争力在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中的地位日益突显,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已成为发展城市文化产业的核心问题。西安是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是闻名世界的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发展文化产业的良好条件和基础。西安如何抓住历史机遇,尽快把可利用、可挖掘的潜性文化特色资源转变为现实生产力和竞争力,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实现“文化大市”向“文化强市”的蜕变,是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而紧迫的问题。
二、西安文化产业态势分析
“十一五”期间,西安文化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文化产业增加值呈逐年上升趋势,由“十五”末期的64.62亿元增长到“十一五”末期的184.03亿元,五年平均增幅为22.43%;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连续五年超过5%,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快速上升趋势,(夏泽民、李天顺、高东新等:《2011年西安文化产业发展报告》,西安出版社,2011年,第14页。)已成为推动西安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主要特点是:
(一)行业结构渐趋合理
“十一五”期间,西安文化产业三个层次中,文化产业核心层增加值始终占据文化产业总增加值第一位,并一直保持攀升的势头,均保持在41%左右。2010年,核心层内部,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业总量最大,达到39.37亿元,占核心层的52.2%;外围层所占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2010年,文化产业外围层实现增加值58.70亿元,占文化产业总增加值的31.9%,较2006年增加44.96亿元,是2006年的3.27倍。其中,文化休闲娱乐业占到68.3%;相关层增加值占总增加值的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2010年,文化产业相关层增加值49.88亿元,占文化产业总增加值的27.1%,与2009年相比基本持平。相关层内部,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两部分增加值的比例基本保持在43∶57。(②③④夏泽民、李天顺、高东新等:《2011年西安文化产业发展报告》,西安出版社,2011年,第14-15、9-10、16、17页。)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西安文化产业的产业结构正在由以传统文化产业(核心层)为主向具有发展潜力和活力的文化产业(外围层)集聚和转型的特征。
(二) 重点领域保持优势
2006-2010年,西安广播影视业、文化娱乐业、新闻出版业、文化旅游业、文物及文化保护业和广告会展业等文化产业重点行业始终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其中,新闻出版业(未包含新闻服务)增加值分别为16.42、19.95、29.74、33.39、39.37亿元,文化娱乐业增加值分别为8.38、11.73、24.03、31.36、40.02亿元。②五年中,六个重点行业的增加值增速均比同期文化产业总增加值增速高。其中,文化旅游产业、文物及文化保护业一直是西安文化产业发展的传统强项,已形成健全的发展体制;散布在网络文化服务与文化休闲娱乐服务的文化娱乐业与其他文化服务中的广告会展业也得到较快增长,尤其是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增长势头强劲;作为内容产业的广播影视业与新闻出版业,逐步与国际接轨,创造了一批佳作。
(三)市场主体日渐活跃
“十一五”期间,西安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基本完成了改革的各项任务。原有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壮大了文化市场主体,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文化活力显著增强,丰富多彩的文化精品让越来越多的古城市民受益。民营文化企业得到了较快发展,截止“十一五”末,西安地区共有各类文化企业一万多家,从业人员近40万人。其中,民营文化企业及其从业人员分别约占总数的90%,特别是在影视、动漫、网络游戏、文博等文化创意产业的重头行业,西安民营文化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创造了骄人的业绩。
(四)板块效应初步显现
“十一五”期间,西安依托城市文化资源禀赋和原有行业优势,大力实施板块带动战略,初步建成了分布在城市东西南北中的曲江、高新、经开、浐灞、临潼、秦岭北麓、城墙景区七大文化产业板块。其中,曲江新区把文化、旅游资源作为提升园区价值的核心要素,致力于发展综合文化产业;高新区积极探索科技、人才资源与资本的对接,大力发展创意产业;经开区积极打造国内印刷包装产业新基地,已有多个项目建成投产;浐灞生态区以欧亚经济论坛永久会址、世界园艺博览会等重大项目为平台,加快生态环境建设。七大文化板块的带动和引领,使西安形成了多层次、多主题、多元化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
总体来说,“十一五“期间,西安文化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产业结构日趋合理,集群效应初步呈现,西安逐渐发展成为西北乃至西部的文化产业辐射和带动中心。但是,西安文化产业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只居于中游水平,领先地位并没有确立。从全国部分文化产业重点城市发展情况来看,2009年,西安文化产业增加值位居第7位,名次比较靠后,仅比最后一位的厦门高出约40亿元,与排名靠前的深圳、长沙、武汉等城市差距较大,仅占全国总量的1.77%;2010年,西安文化产业增加值低于深圳、杭州、青岛、武汉、沈阳、长春、南京七个副省级城市;③从增速看,2009年,西安文化产业增速为24.65%,与其他文化产业重点城市相比,位居中上等水平,但与重庆、沈阳等城市的文化产业增速相比仍有差距。④
影响西安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比较优势未充分发挥。由于思想观念的滞后和没有塑造文化大品牌的先进意识,文化产业发展缺乏统一和超前的规划,一些政府部门和开发区圈地为王,各自为战,无序竞争、重复建设的情况多有发生,能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大型项目数量较少。“大文化,小产业”的现状,使得西安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仅仅停留在表面,未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二是创意和创新能力不强。在最能反映创意创新能力的动漫和游戏行业,西安文化企业缺乏应有的竞争力,入驻西安高新区的动漫游戏企业有上百家,占到陕西省动漫企业总数的90%以上,但基本上都是在从事动画外包服务工作,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部成熟的投放到市场并产生品牌效应和可观经济效益的原创动画片;三是核心和龙头企业数量少。主导产业对推动文化产业乃至城市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据统计,2002年, 美国文化产业的三大主导产业:出版业、广播电视业、电影业的总产值达到了3700多亿美元,占美国整个文化产业产值的94%。(欧阳坚、丁伟:《国际文化发展报告》,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61页。)目前,西安除了曲江文投集团等为数不多的文化企业外,发挥龙头核心作用的文化企业集团和文化企业群数量还比较少。
三、西安文化产业发展策略
进入“十二五”时期,如何进一步加快西安文化产业发展, 提升城市文化产业竞争力,因地制宜研究确定符合文化发展方向、彰显城市特色、遵循产业发展规律的文化产业发展策略至为关键。
(一)完善文化产业政策,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英国学者贾斯廷•奥康纳认为,文化产业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其中的政策框架驱动的。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相应文化政策的扶持。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中担当组织和引导的作用,政府的主要职责是搞好宏观发展规划,制定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形成健全的政策体系,为文化产业创造最佳的发展环境。政府应树立科学规划、超前规划的理念,从文化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高度谋划文化产业的发展,把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列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断完善人才激励政策、财政投入政策、投资融资政策、税收政策、土地等相关政策。加快文化经营单位改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认真落实对新兴文化企业、高新技术文化企业的优惠政策,对具有示范性、原创性、开放性的文化产业项目进行引导和扶持,支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发掘和保护工作,积极组织参加国内外文化产业展会,推动文化产业项目的招商引资工作。
(二)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加快产业园区建设
英国新古典经济学代表人物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第一个比较系统研究产业集群现象。他认为,产业聚集的本质就是把性质相同的中小厂商集合起来对生产过程的各个阶段进行专业化分工,实现作为巨型企业特征的规模经济生产,他把这种集中中小企业的特定地区叫做“产业区”,把在这些区域获得的经济叫做“外部经济”。(K Marshall A,Principles of Economics, Macmillan.,1920(1890).)他认为,企业在特定地区的集群有利于新知识、新技术、新创意在扎堆的企业之间传播和应用。新知识、新信息的扩散就是创新的源泉,持续的创新能力使产业区的经济不断增长,从而激励更多相关产业的企业加盟。可见,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是促进文化产业集聚,充分发挥产业集群效应,全面提升城市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战略选择。文化产业园区规划应与城市远景规划以及城市空间规划有机结合起来。采取以园区带动招商的方法,把重点企业作为招商主体。对园区内的文化企业,在土地使用、人才引进、税费减免等各方面实施优惠政策。按照“文化地域化、产业国际化”的思路,突出园区地方特色,努力挖掘和整合本地历史文化资源,建立体现本地文化底蕴和特色的文化园区,促进区县、开发区之间的理性合作与竞争,实现多方共赢。
(三)理顺文化产业投融资渠道,促进可持续发展
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认为文化资本在某些条件下可转化成经济资本。(皇甫晓涛:《文化产业新论》,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页。)实际上他揭示了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即文化具有特定的经济和资本属性,文化资本在社会结构和社会阶级分化、资源配置中具有特殊作用。因此,文化产业发展要遵循资本运作的基本规律,形成聚集资本的良好机制。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和先进城市经验,高起点起步。支持文化领域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支持大宗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出口;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支持文化产业基地和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建设,支持文化企业“走出去”的贷款担保业务;拓宽投融资渠道,发行文化产业债券、打造上市公司,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业战略投资者;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企业改制、兼并、重组。逐步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多元投资”的文化产业投融资机制,促进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
(四) 优化文化消费环境,解决文化供求矛盾
文化市场培育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前提,是当前文化建设的战略性任务。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社会消费结构将向发展型、享受型升级,带来服务业层次的提升和社会文化消费需求总量的增加;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时,精神文化需求就进入快速增长期。目前西安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5000美元,精神文化需求达到了“爆发式增长”的临界点。为此,文化生产必须以文化市场需求为导向,着力打造大众文化品牌,在满足民众多元文化需求的同时,充分体现大众文化消费的市场定位,把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有效对接,把传统文化内容与现代文化形式有机结合,把公益文化建设与经营文化发展统筹安排,以公共文化建设为先导,在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消费平台的同时,强化文化消费意识,培育文化消费能力,拓展文化消费市场,形成公共文化与产业文化互动共进的繁荣局面。
四、西安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升路径
在具体提升路径上可突出“五个加快”:
(一)加快产业结构升级
文化产业作为高智力产业,提供知识产品,是知识经济的主要构成部分之一。同时,文化产业还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土壤、重要基础和载体。([日]日下公人:《新文化产业论》,东方出版社,范作申译,1989年,第1-162页。)文化产业与高新技术的结合是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文化产业只有在高科技的有力支撑下才能进一步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才能最大程度地释放当地文化资源的潜能,最终将地方文化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这是提升城市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因此,应抓紧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和现代生产方式,对传统文化生产和营销模式进行整合,对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传统文化部门进行技术改造;运用高科技手段改造传统传媒业,大力发展数字广播、数字出版、数码电影、宽带接入、视频点播等新兴媒体;积极培育创意设计与新兴产业,实现娱乐产业升级;运用现代科技,壮大内容产业,大胆尝试在基础较好的领域先行突破,推进产业升级。
(二)加快产业间的融合
随着互联网、通信、广播电视等产业企业间的合作与竞争,促进了新兴信息通信产业的兴起,这种经济现象被称为产业融合。产业融合向更多的行业、领域渗透,越来越多的产业之间发生互动与融合。这种融合,是不同要素(系统)向同一方向共同演进而形成一个新要素(或系统)的过程。(李美云:《国外产业融合研究新进展》,《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年第12期。)文化产业与旅游业、服务业等许多产业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行业界限越来越模糊。特别是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表现出较强的互动关系。作为世界闻名的“四大古都”之一和中国著名的旅游城市,西安应努力打造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比翼齐飞的局面,在发展中实现两大主导产业的互动与融合。一方面,发挥文化的内涵优势和文化产业的巨大促进作用,用文化支撑旅游、包装旅游、指导旅游,使旅游产业具有更高的文化创意附加值与更大的利润空间;另一方面,运用相对成熟的旅游业搭建起来的巨大市场平台,高起点开拓文化消费市场,发展壮大文化产业,迅速将文化张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袁俊、张萌:《深圳市旅游业与文化产业互动发展的模式构造》,《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三)加快文化品牌塑造
国内外城市文化建设的历史表明,文化品牌和文化产业品牌的打造,对一个城市的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拉动作用。壮大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形成聚集效应,是有效提升城市文化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产业链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以产业中具有较强竞争力或竞争潜力的企业为链核,以相关产业企业的产品、技术、资本等为纽带,结成一种具有价值增值功能的战略关系链。(芮明杰、刘明宇等:《论产业链整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6页。)建设文化强市,必须树立精品意识、品牌意识,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的文化产品,在文化内容生产上力求“一次开发、多次使用、长期受益”,形成完整的价值链,以规模化实现利润最大化,增强竞争力。进一步发挥大企业的龙头和带动作用,通过项目带动,形成一批规模大、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文化项目,延伸产业链,带动城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四)加快文化产业人才培养
文化产业是靠人才打拼的“智慧产业”,人力资本是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核心因素。按照“木桶理论”的观点,一个木桶装水的多少并非由最长的木板所决定,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这说明特定区域若是缺少了某一类急需人才,就会影响整个区域的工作效率并最终影响区域发展。目前,西安文化产业各领域专业人才较为匮乏,特别是文化创意、策划和文化经纪人才等高级专业人才的缺乏大大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因此,发展文化产业的首要任务就是汇聚产业专业人才,努力解决“人才短板”问题。充分发挥西安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聚集的独特优势,鼓励高校设置文化产业相关专业或建立专业研究机构,也可采用院校与企业合作培训等形式,加快文化产业专门人才的培养、培训和提高;根据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在全国甚至世界范围内引进高层次、市场急需的文化人才加入到文化产业发展行列中来;加快建立人才使用机制与激励机制、价值评价机制、劳动分配机制,善待人才,创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
(五)加快民营文化企业发展
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企业,引导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应成为提升城市文化产业竞争力和促进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西安民营文化企业数量较多、分布分散、规模较小,要形成文化产业发展的亮点,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放胆、放手发展民营文化企业。降低准入门槛,允许民营文化企业进入更多的文化领域,改变民营文化企业集中在文化娱乐、图书发行,动漫产业等领域,成分比较单一、结构不尽合理的状况。引导民营资本进入国有文艺院团、电影、戏剧、电台和电视台的音乐、娱乐等节目制作领域;加强资源整合,充分发挥民营文化资本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积极鼓励非公有资本以投资、参股、控股、承包、租赁等形式,参与国有文化单位的资产重组。加大民营文化企业联合、整合、组建文化企业集团的力度,以资本为纽带把中小文化企业整合起来,发展成为有规模、有影响力的大企业。
作者单位:西安理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西安社会科学院
责任编辑:杨立民
推荐访问: 文化产业 路径 竞争力 提升 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