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旅游产业结构优化与转型升级研究
摘要:当前,武汉市旅游产业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期,但其产业结构也存着诸多矛盾和问题, 武汉市旅游产业应从积极推进旅游精品项目建设;促进“六要素”的协调发展;促进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培育旅游产业集群和区域旅游品牌;完善公共服务与提升旅游环境等方面着手,加快推动其产业结构优化与转型升级,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武汉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关键词:武汉市;旅游产业;结构优化;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2-0133-03
一、引言
2009年12月1日,国务院颁发第41号文件即《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这意味着旅游业以事关国计民生的经济产业定位正式进入国家战略体系。旅游业作为扩大消费需求、提高老百姓生活品质的重要领域,作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将在转变发展方式的国家战略调整中,进一步凸显自身优势和地位。
武汉市的旅游产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具有相当规模,在第三产业中所发挥的龙头作用越来越大。但是我们应清醒的看到武汉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是在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旅游消费的潜在需求自然大量释放的情况下出现的,其旅游产业结构矛盾和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被掩盖,旅游业发展现状与将其打造成全市支柱性产业的目标仍存在不小的差距。在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时期,武汉市旅游业应抓住机遇,加快转变旅游发展方式,不断优化旅游产业结构,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武汉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充分发挥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功能和作用,对武汉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新贡献。
二、武汉市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及主要特征
(一)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了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
近几年是武汉市旅游产业发展最快的时期,旅游经济总量获得历史性突破,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其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2011年武汉市全年接待国内旅游人数11636.1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1.5%;接待海外旅游人数115.91万人次,增长24.9%。实现旅游总收入1054.10亿元,增长39.6%。其中,国内旅游收入1014.74亿元,增长40.7%;国际旅游外汇收入6.06亿美元,增长27.3%[1]。据测算,2011年,武汉市旅游业总收入相当于GDP的16.22%,旅游收入占全市服务业的比重达31.9%,旅游收入占全市服务业的比重达31.9%,旅游业发展带动了社会投资,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其中,旅游业对住宿业的贡献率超过90%,对民航和铁路客运业的贡献率超过80%。旅游业的发展也促进了社会就业,2009年以来,武汉市新增旅游直接就业约3万人,带动间接就业约17万人。目前,我市旅游直接从业人数超过12万人,与旅游相关的就业人数约55万人。
(二)旅游服务设施逐步完善,接待能力大幅提升
2011年,全市有旅游景区(点)94家,其中,国家A级景区23家,5A级1家,4A级15家,3A级7家;星级饭店97家,其中,五星级饭店12家,四星级饭店30家;旅行社281家,其中28家可以经营中国公民出国(境)旅游;全市持证导游员达7004人。旅游通达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目前,天河机场已开通国内航线164条,国际航线25条,通达国内城市72个,通航国家和地区数13个,航空旅客吞吐量达1250万人。7条高速出口建成通车,沪汉蓉快速通道和京广深客专线等高速铁路在武汉交汇。纵观武汉市的“食住行游购娱”,凡旅游线路所到之处基本上能满足游客的不同需求。
(三)旅游产品体系日趋合理,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不断提高
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武汉市不断加大旅游投入,新型旅游产品不断涌现,旅游产品体系日趋合理,已形成四大产品
体系。
1.观光旅游产品:包括都市观光、名胜古迹、山水风光、楚文化、革命遗址等传统观光产品等。
2.拓展康体娱乐旅游产品:包括磨山滑道、东湖水上运动、欢乐谷、楚人狂欢岛、石门打猎、长江乐园等。
3.专项旅游产品:包括农业生态旅游产品、宗教旅游产品,工业旅游产品、科教修学旅游产品等。
4.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包括夜游长江、赏梅看樱、国医养生等。
与此同时,武汉市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持续不断的培训,使旅游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持证上岗率达100%,一般员工持证上岗率达80%。加上市内20家旅游院校每年为旅游行业输送大量合格的旅游管理人才和旅游服务人员。整个武汉市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不断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不断得到提高。
三、武汉市旅游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旅游产品供给和需求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由于缺乏有效的产业政策指导,武汉市旅游产业所涉及的“食、住、游、行、购、娱”结构不合理,“食、住、行”已具一定规模,甚至出现过度竞争,但“游、购、娱”三大要素的开发相对滞后,导致在旅游营业收入中,商品性收入所占比重很低。观光旅游热点产品仍集中在黄鹤楼、归元寺、东湖、极地海洋世界等少数知名旅游景区,造成旅游旺季上述热点旅游景区游客过度拥挤。休闲度假产品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其数量和质量与急剧上升的旅游市场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
(二)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层次不高、旅游产品的精品较少
由于武汉市旅游资源的开发缺乏高水平、建设性的开发规划,导致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层次不高。同时受资源导向模式的影响,武汉市旅游资源开发的创新意识差,技术含量也偏低,没有形成主题鲜明、内涵丰富、具有高知名度和一定规模的景区、景点。一些景区如黄鹤楼、归元寺虽然具有一定知名度,但真正具有国际影响的产品较少,精品名牌则更少。而已经开发的部分旅游资源,由于配套服务设施、宣传促销和经营管理方面的诸多不足,也未能得到充分有效利用,特别是一些旅游景点设施老化陈旧、项目内容多年不变,对游客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三)旅游企业规模小,竞争能力不强
由于管理体制、观念认识以及通过资产重组进行旅游企业收购兼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途径不畅等方面的原因,武汉市围绕旅游产业体系进行多元化拓展的地方旅游企业很少,规模普遍较小。同时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培育相对滞后,导致武汉市旅游业缺乏产业集聚,其产业链不够长,辐射范围不够大,缺乏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如在2010年度全国五星级饭店综合指标前100名饭店排序中,武汉市没有一家酒店上榜。全市旅行社虽然有281家,但在全国有影响的大型旅行社则很少。
(四)城市旅游形象整体营销乏力,“武汉”名片影响力有限
武汉市城市旅游形象整体营销乏力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整体包装,营销宣传整合度较低,市内旅游景区、旅游企业在具体的旅游促销行为上缺乏联合促销的意识。二是由于缺乏品牌意识,许多旅游企业对联合打造区域旅游品牌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具体操作上把区域旅游品牌的构建当作地方政府的事,再加上武汉市具有强势品牌的企业和景区不多,旅游企业的实力不强等原因致使武汉市至今没有形成有影响力的区域旅游品牌。三是营销宣传的资金投入有限,营销宣传的方式和手段不够丰富,缺乏科技含量,导致市场敏感度不高,营销成效不理想。
(五)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
武汉市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相对滞后于旅游业的发展,在旅游信息服务方面,目前武汉市大部分A级景区现有的全景牌文字多采用中文或中英双语,在语种方面不能满足来自世界各地游客的导览需求,大部分景区景牌的导览信息仅标注了主要景点、服务点、游览线路等简要信息,而咨询投诉、紧急救援电话等信息在很多景牌上未体现。旅游安全保障体系也不健全,许多景区尚未建立旅游紧急救援响应机制,缺乏必备的安全救援、医疗救护设施设备。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尽管武汉市旅游通达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但还没有形成能较好地满足散客流动意愿的网络体系和服务体系。周边主要景区和乡村旅游点旅游交通标识引导系统不完善。缺乏适应自驾游快速发展的自驾游营地。
四、武汉市旅游产业转型与结构优化升级对策
(一)积极推进旅游精品项目建设和旅游产品创新
武汉市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精品旅游产品是其旅游产业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武汉市应充分利用其旅游资源禀赋,强化规划引导,加大项目招商和投资力度,充分运用新技术、新理念,把更多创意元素融入旅游业中,加强旅游产品创新,积极推进旅游精品项目建设。一是深入打造黄鹤楼国际旅游品牌,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增加参与性、娱乐性项目,将其与红楼、首义公园及整个蛇山整体开发,增加其接待容量,使其成为带动武汉市旅游产业的主引擎;二是以东湖、两江四岸为核心,以城市生态水网工程和湖泊治理工程为契机,开发城市湖泊旅游产品,打造武汉国际文化水都。三是以归元寺为核心,以其周边城市综合改造为契机,以旅游、文化与游憩商业联动开发为手段,开发都市佛教文化旅游精品。四是深入挖掘人文资源,积极开发盘龙城遗址、知音文化,首义文化、楚文化等旅游产品。加快汉口老租界区的复原工作,展现武汉厚重的历史积淀。
(二)促进“六要素”的协调发展,挖掘“购”与“娱”的潜力
武汉市旅游产业所涉及的“食、住、游、行、购、娱”等六大要素已基本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但武汉还缺乏“来了必看”的商业演出和“来了必购”的旅游商品。购物、娱乐收入比重偏低,游客总体消费水平不高的问题一直没有多大改观。武汉市应充分利用其商贸中心的区位优势,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投入,建立集国内外旅游商品、名牌精品、土特产品于一体的武汉旅游商品中心,结合旅游步行街建设,建立有特色的旅游商品专业市场。同时建立和扶持旅游商品生产和经营服务企业,开发经营有地方特色和市场潜力和的旅游商品。在发展娱乐业方面,武汉市应将时尚元素和创意产业的思维及引入旅游娱乐项目开发中,丰富娱乐项目的内容,提升娱乐活动的品质。同时加强旅游娱乐项目的研究与开发,挖掘重点景区特色民俗,经过策划、编排形成表演节目。
(三)促进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延伸旅游产业链
随着旅游产业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拓展,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必然趋势。武汉市应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树立全新的城市整体旅游资源观和大旅游产业观,促进旅游与其他产业广泛融合,形成新的旅游产业业态,提升旅游产品的供给能力,延伸旅游产业链,实现旅游产业的结构优化。一是在工业化进程中,要使工业设计、生产、营销过程成为旅游风景线。二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等。三是推动城市建设与旅游功能的融合,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旅游发展需求和旅游功能彰显。四是适应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趋势,探索发展“智慧旅游”、“数字旅游”,引导和支持高端休闲产业、旅游电子商务、文化创意产业、数字娱乐产业、旅游咨询服务产业等新业态发展。五是在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过程中,要积极促进旅游与文化、教育、体育、商贸、金融、会展等相互融合、共同发展。
(四)积极培育旅游产业集群和区域旅游品牌
通过发展和培育旅游产业集群,以此实现旅游产业的有效整合和协调发展,已经成为提升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并以此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旅游企业规模普遍较小,辐射范围小,竞争力不强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武汉市旅游产业的发展。武汉市可通过依托旅游资源的特色、整合旅游产业要素、加强区域旅游协作等途径构建和发展旅游产业集群。同时利用旅游产业集群在专业化发展过程中逐步凸显出的旅游特色和竞争优势培育区域旅游品牌,提升武汉市旅游产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形成区域旅游营销优势。根据武汉市的旅游资源特色,旅游产业基础条件和本区域名牌旅游产品,武汉市可重点打造大江大湖国际文化水都品牌,黄鹤楼国际旅游品牌,归元寺都市佛教文化旅游品牌,首义文化旅游品牌,楚文化旅游品牌等。
(五)完善公共服务,提升旅游环境
武汉市应进一步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紧扣旅游活动中的各个环节, 加快构筑面信息化、便利化、智慧化、规范化的公共服务体系与旅游环境。首先,全面实施“安全旅游目的地”战略,建立健全旅游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机制、旅游应急救援体系、旅游保险体系,为旅游者营造安全、高效、放心的旅游环境。其次,整合旅游功能与交通功能,建立能最大限度满足旅游者流动意愿的旅游交通网络体系和服务体系。完善旅游交通标识引导系统和加油、车辆修理、医疗救护等设施,努力实现自驾车无障碍旅游,以适应自驾游的快速发展。第三,整合旅游景区现有的信息资源,完善旅游公共信息标准,广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宽旅游公共信息发布渠道,为全市每家A级旅游景区建设至少一面五种语言文字全景牌,改善和提升景区导览服务的国际化水平。第四,借助信息化,发行市民旅游卡,搭建一个集金融、旅游交通、旅游信息咨询、旅游宣传促销、旅游市场监管于一体的旅游惠民便民平台,发挥旅游在促进社会和谐、提升生活品质、提高居民素质等方面的
功能。
参考文献
[1] 武汉市人民政府.2011年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N].长江日报,2012-02-29.
[2] 张侠.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旅游业发展情况的报告[R].http:///data ,2012-10-17.
[3] 苏甦.武汉城市圈旅游产业集群的构建与区域整合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2011(3):64-67.
作者简介: 苏甦 (1964-),男,湖北孝感人,江汉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旅游经济与旅游企业管理。
推荐访问: 武汉市 转型 旅游产业 结构优化 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