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阜:从小电工到春晚相声明星
羊年春晚,80后苗阜和搭档王声表演的“反腐相声”《这都不是我的》赢得满堂喝彩,被视为“30年来讽刺尺度之最”,同时也被观众称赞为30年来春晚最好看的相声。苗阜出名,源自他从小埋在心中的一个梦想。
苗阜于1982年1月出生在陕西省铜川市一个铁路职工家庭。他走上相声之路,还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
小电工为说相声吃尽苦头
苗阜小时候不爱说话,有点儿自闭。上小学二年级时,有一天,苗阜第一次从收音机里听到了相声。他觉得有趣,便改了词到学校里学着说,小伙伴们都笑了。就此,他在心里种下了相声梦的种子。
他的同学王声在小学时代也特别喜欢相声。那时,他们还试着搭档表演。不过读五年级时,王声转学离开学校。此后多年,两人没有任何联系。
苗阜从宝鸡铁路运输高级技工学校毕业后,到西安铁路局梅家坪供电段工作。虽然在山里做电工跟相声毫不搭界,但是,相声梦一直在他心里蠢蠢欲动。
有一次,铁路局工会参与在西安一个大剧院的演出,请了北京来的相声演员。苗阜激动得免费当剧务,台上台下到处帮忙。当时,在工会负责文艺活动的王培通觉得这孩子特伶俐,特有眼色,也挺辛苦,就从自己的劳务费里抽了50元给他。那是苗阜人生中的第一笔“演出费”。
家里起初并不支持苗阜“搞文艺”。苗阜的爸爸是厨师,人严肃,不希望他去说相声。“当时,我妈老教育我,好好上班,说不定将来还能当个工长”。但他对相声却有一种疯狂的热爱。他经常研究马三立和姜昆等人的作品,渐渐地,就从中琢磨出了不少门道。
苗阜有句名言:只要心里有梦,哪里都可以是梦想开花的地方,甚至是电线杆上。有一年冬天,他正在野外的电线杆上抢修线路,西安的一个相声迷打来电话。两人聊着聊着,突然聊到不错的相声点子。苗阜激动得忘掉了危险和寒冷,急着要“对活儿”。当时,大雪纷飞,电线杆上挂满了冰溜子,苗阜手冻得全是口子。他下了班,脸都没洗净,全是泥,天一亮就坐车往西安奔。对方见他这模样,说:“好家伙,你咋成这样了?”说完就赶紧在他的小房子里给苗阜做饭。
2002年,苗阜开始在西安铁路局艺术团说相声。2006年,苗阜代表西安铁路系统参加陕西电视台的“捧逗先锋”栏目。搭档临时有事,主办方给他推荐了当时在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就读的相声发烧友王声。那次合作中,段子一气呵成,“现场观众笑倒一片”。直至庆功宴上一句“嗨,原来是你”,两人才认出了对方。
2007年,苗阜带一帮曲艺爱好者在西安一家茶楼创办“青曲社”,寓意“青云直上,曲故情长”。苗阜负责“青曲社”的总体统筹及对外事务,王声管社团内部的演出事务。他们还提出“中兴西北相声”的口号,但不少前辈、同行却瞧不上这个“草台班子”。
当时,西安没有人花钱听相声,来的都是喝茶的,顺便听下相声,消磨下时间。他们的工资都来自茶水费的收入。“一天600元,20个人分,其中有两位老先生,给他们分一半,我们剩下的18个人分这300元。”苗阜说自己也曾遭遇台下只有三五个观众的窘境。但在他看来,并不觉得那是苦,因为大家都是真心喜欢相声。
就这样顶着压力,一路摸爬滚打。后来,好不容易发展到自己独立卖门票,每天能赚一两万元,偏偏又和茶馆老板发生了矛盾。一怒之下,“青曲社”搬了出去。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和运作,苗阜和他的团队终于在西安市柏树林有了他们第一家以“青曲社”为名的茶园子。而这时,苗阜的所有银行存款仅剩下36.8元。
经历一系列困难与坎坷后,苗阜结合经典传统段子和现代流行语言创作的相声作品逐渐被认可,在西安拥有了一批“铁杆粉丝”。尽管如此,他说,那期间每天仍需要不停地创作新段子。如果两天没有新内容,台下观众就少一半。
《满腹经纶》让他崭露头角
后来,苗阜和王声经过反复磨合,形成了固定的表演模式,在陕西当地人气越来越高。在两人的表演中,古代典籍、诗词及传统艺术始终贯穿主线,而一个个古今中外结合的“包袱”,如主线上的颗颗宝石,不断地为观众制造笑点。苗阜在继承传统相声说、学、逗、唱等技巧的基础上,又加入陕西方言、网络语言等,拉近了演员与观众的距离和情感。
2014年,“青曲社”终于有了两个剧场、30多位演员,郑小山、张常泰、张常锁等几位相声前辈被当作“镇社之宝”。每周都要演出20多场,小剧场里几乎场场爆满。
尽管他们创作了数百个相声作品,但在近6年的演出中,只有《歪批山海经》的叫好声最响。后来,苗阜和王声将其改编成了《满腹经纶》。2013年12月,他们在北京喜剧幽默大赛上斩获季军,获得了进军北京卫视春晚的机会。那是他们第一次上电视。
“节奏太不一样。在电视里没有那么多时间去表演,导演要求一直要有‘包袱’,三秒五秒一个‘包袱’。”苗阜说在他说相声时,最常见的噩梦就是“包袱”不“响”。设计好的“包袱”,台上说,底下没反应,这是相声演员最怵的。刚开始登台时有一回,他冥思苦想出一个“包袱”,觉得效果应该不错。上台一说,台下鸦雀无声。苗阜心里咯噔一下,一股凉气噌地从后脊梁蹿到脖子上,他赶紧往回绕,最后都不好意思鞠躬下台了。
相声是互动性的艺术。苗阜说:“在小剧场,一个‘包袱’抖下去,观众会有反馈。但是,电视不同了,他‘包袱’抖出去了还没有回馈,底下的掌声还是导演早设计好带起来的。”他对比来剧场的现场观众和春晚观众:前者就是纯找乐,后者多是坐在那挑刺来的,难度可想而知。
2014年北京卫视春晚,原本近一个小时的小剧场节目被减缩到10分钟。“要应付的话,只要拿开场白就填满了。”苗阜几乎是把《满腹经纶》原有的词本结构拆开重新写,“有个愚公移山,玉皇大帝派人把王屋与太行一搬走,WiFi信号立马就满了。山下压着蛇精、蝎子精,愚公养的七个葫芦变成了小矮人打跑了妖精,外国来的公主吃了半拉的苹果被乔布斯拿走了……”
《满腹经纶》引经据典说各种成语故事,讽刺了不懂装懂的“半瓶子醋”,经苗阜、王声的表演,为观众带来了瞬间穿越的喜悦感。从《山海经》说到有浓浓羊肉泡馍味的陕西方言,还加入了《名侦探柯南》《海贼王》《七龙珠》等时尚动漫元素。没想到,该节目竟一炮走红。不少行内人说,在春晚相声不景气的大背景下,这个作品笑点很多,有创新,没有陈词滥调的网络段子。
“《满腹经纶》里所出现的人物都根据其地域身份说出各地方言,融入这种看书看串了的颠三倒四之中,确是显得出其不意,火爆异常。”一位网友评论。的确,方言是《满腹经纶》的一大加分点。听过的人都会记得一句台词:“娘娘(nia nia),风浪太大咧。”这句台词是苗阜和王声在表演时现挂(现场即兴发挥)砸出来的。
苗阜有位堂弟是宝鸡人,一见奶奶就是“nia nia,我怎么着怎么着”。每次他说话,全家人都笑。后来,苗阜和王声在剧场表演《歪批精卫填海》这一段,王声临时提到,精卫是炎帝太阳神的女儿。苗阜一听,堂弟的模样忽然跳到眼前,紧跟着大喊了一句“nia nia,风浪太大咧”。王声当时就笑得不行了。其实,苗阜的很多搞笑创意,都是在“青曲社”的小剧场多次现场演出中碰撞出来的。他也特别喜欢小剧场,放松,“能嗨起来”。
2014年2月1日早上,苗阜一睁眼,发现他的微博和微信评论在马年的第二天“爆表”了。“不兴奋是假的,初一早上起来,几百万条的转发,没见过,我那微博原来一礼拜评论才4条。”观众反响如此强烈,就连苗阜本人都很意外。
受到网友大面积点赞,两个“坏坏”的80后在相声界一炮打响,红了!“班主”苗阜曾无数次梦想过这一天。而当梦想成真之时,他却说:“不红是死,红是生不如死。”有人说他矫情。但苗阜在短暂的兴奋之后,感受更多的却是害怕。他很快就在“青曲社”后台挂上了“居安思危”的横幅。没想到,在同年的第七届CCTV相声大赛上,相声《满腹经纶》竟获得作品金奖,苗阜本人获五佳演员奖。接着,他又在第八届中国曲艺“牡丹奖”上斩获新人奖。
化蛹为蝶,登上央视春晚舞台
2015年的春晚总导演哈文一建组,就找到苗阜,希望他写一部反腐题材的作品,还要“大尺度”。这源于他和王声在去年全国反腐倡廉曲艺作品征集活动上的一次获奖。获奖作品《座右铭》演出后反响不错,春晚剧组动了心思。但这无疑是一次挑战——距离上一部让人印象深刻的类似作品、著名相声演员牛群讽刺公款吃喝的《巧立名目》已经有27年了,苗阜感觉压力山大。
按照过去的惯例,春晚涉及官员的多以弘扬正能量为主。零星涉及政府官员的还有些小品,但最高不过乡长,点到为止。接到春晚邀请之后,两人就一直在为节目绞尽脑汁。苗阜说,“反腐”这个选题,是当下老百姓比较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为了获取创作灵感,还原人物侥幸的心理,苗阜和王声还特意找了陕西省纪委的人帮他们分析案例。很多人不了解的是,他们为腐败分子量身定制的这个“审丑大剧”,素材直接来自陕西落网官员。
苗阜说,这是他从业以来修改次数最多的一个作品,推翻了四五个版本才最终确定。而且春晚舞台和两人之前演出的小剧场有很大不同,因为有保密协议,节目效果没办法提前检验,他们只能靠后面的五次大联排,根据观众的反应来对节目进行调整。
在2月19日的央视羊年春晚上,他们表演的反腐相声《这都不是我的》,刻画了某领导经不住诱惑变相收受豪车、豪宅、包养情妇,还百般抵赖的丑恶嘴脸。“这不是我的”,“我就保管保管、试用试用”……几个“包袱”抖开后,引来观众阵阵大笑。尤其其中贪官面对蟑螂倾吐心声、说完还要踩死蟑螂、因为“它知道的太多了”的桥段,在逗得人们忍俊不禁之余,给人留下颇多遐想。《这都不是我的》被视为“30年来讽刺尺度之最”,同时也被观众称赞为30年来春晚最好看的相声。
苗阜和王声此次登上央视春晚舞台,不仅是他们的第一次,也是陕西籍相声演员的第一次。多年的梦想终于实现了,他们为之付出了太多的艰辛。走出央视大楼的那一刻,苗阜不禁泪眼蒙眬。
这次,苗阜和搭档真的红了。媒体称其为“相声新贵”,各种邀约更是铺天盖地。在视频网站上,两人这些年来在小剧场演出的诸多相声段子、评书段子都被翻了出来,点击率呈几何级数增长。
央视春晚演出结束后,苗阜的心情虽然轻松了很多,但工作依然很忙碌。对于苗阜来说,圆了登上央视春晚的梦想之后,他的下一个梦想,是希望能把“青曲社”排演的相声剧尽早搬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最好是2016年年初,也就是下一个春节之前。”他还计划把全国各地的相声作者、段子写手都请到西安,去开“头脑风暴”的创作研讨会,希望能建立好的平台,让整个行业都繁荣发展起来。
今年,苗阜还要给陕西相声鼻祖张玉堂出书,还想办陕西曲艺学校。“我不希望自己是昙花一现。”他说,“我的梦就是将来有一天,提起相声,不仅是说北京、天津,要说是北京、天津、西安的相声,这么说我就喜欢了。”
推荐访问: 春晚 相声 电工 明星 苗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