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工业时代”的三大记忆

2022-05-09 14:15:02 | 浏览次数:

主题,无论是在清末的洋务运动中,还是在之后的所有时代中都不断被人提及。如果说在洋务运动中,“强兵”之梦还显得有些虚无缥缈的话,那么可以说,当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之后,这个“强兵”之梦终于走向了它的正途。

当时,由于日军的大举入侵,北平、天津、上海、武汉等城市相继沦陷。迫于局势,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几乎与汉阳铁厂西迁同时,国民政府军政部也先后3次将所属军工厂、军事学校、研究所等33个单位向西部云、贵、川进行大迁移。有资料统计,在这些西迁的军工厂、军事学校、研究所中,有17个兵工厂和军事单位都落户在了重庆。

这些秘密的“移民”扎根重庆后,来不及喘息就马不停蹄地投入了紧张的生产中去。据不完全统计,抗日战争期间兵工署所属厂的兵器产量为:迫击炮1.37万门,机关枪9.61万挺,步枪57.16万支,手枪0.35万支,掷弹筒4.09万个,后装炮炮弹160.87万发,迫击炮弹609万发,各种枪弹102733万发,掷榴弹、枪榴弹805.49万发,手榴弹2207.35万枚,飞机炸弹520枚,黑色火药840吨,无烟火药42.1吨,炸药274.1吨,防毒面具50.9万副,滤毒罐5.12万个,以及信号枪、信号弹、炸药包等。其中,绝大多数都是由重庆兵工基地生产的。

当往事随风而逝,当年的许多“秘密移民”已经销声匿迹,只有少数浮出历史地平线,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位于重庆九龙坡的重庆建设机床厂,就是为数不多的已经对外开放的抗战兵工厂之一。

重庆建设机床厂“抗战生产洞旧址”, 也即当年的湖北汉阳兵工厂迁建厂,为原国民政府军政部兵工署第一工厂(汉阳兵工厂)的地下生产车间。整个生产洞均开凿于长江边鹅公岩张家溪岩壁内。记者大致目测了一下,该抗战兵工厂共有9个制造车间,107个生产隧洞,总计面积21001平方米。

走进这个洞群,记者发现:曾经机器轰鸣、喧嚣不已的制造车间已经彻底安静下来,只剩下各个时期、各式各样的生产机器,以及车床上留残的机油、锈迹……这时候,一台铸有“大德国柏林蜀赫厂造,大清国四川机械局”铭牌的卧铣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根据资料记载,清末四川总督曾派员出洋考察制造军械,并在德国订购了一批制造小口径毛瑟快枪及子弹、火药的机器——这台卧铣应该就是当年清政府采购的设备之一。

站在这座巨型的废弃兵工厂内,想象着无数的武器曾在这里诞生,并在抗战期间支撑了整个正面战场,而新中国建立后,它又迅速完成了自己的角色转变:自改革开放以来,已累计生产摩托车1000多万辆、车用空调压缩机近100万台……一切的一切都令人感慨不已。

如今,尽管那些与工业时代相关的记忆早已成为碎片,尽管时代不断向前,记忆也在不断模糊衰减,但我们仍然相信,每一次的深情回望,都会成为对那个伟大时代的深刻致敬。

推荐访问: 三大 记忆 西部 工业 时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