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就是生命
近20年来,急救模式发生了质的变化和飞跃。传统的急救模式是将病人快速送到医院,病人到医院后才可得到救治,医患关系发生在院内。院前急救,又称院外急救。急救中心(或站)的医生接到急救指令后,携带急救器械和药品,乘坐救护车迅速到病人身边施救,急救地点在院外,医患关系在院前就建立起来。
上海市每年院前急救10万余例病人,其中不少是危重病人。从疾病谱分析,依次是各类创伤、心血管病、脑血管病、呼吸系急诊、中毒,以及其他疾病。现代医学表明,随着心血管病发病率的增长,猝死病人逐年增多,对猝死病人的急救最佳时间是在发病后的最初4 分钟内,如果能及时得到心肺复苏初级救生,则有一半人可存活。如果超过4分钟再施救,则存活率明显下降。10分钟再急救,几乎无人生还。而上海市呼救后救护车10分钟后才能到达现场,亦已超过抢救猝死的时间阈值。因此,对猝死者的急救要采取急救链式的急救,及时呼救和现场急救;严重创伤的急救黄金时间是最初的1小时;呼吸道异物一旦发生完全性阻塞,如得不到目击者的现场及时施救,则可能在4~5分钟内停止心跳和呼吸。可见,对一个危重病人来说,时间就是生命。谁赢得时间,谁就是胜者!
前不久,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科研人员对市民进行急救普及知识万人调查,调查结果令人吃惊。只有5%的市民接受过心肺复苏初级救生的培训(美国为25%),仅27%的被调查者知道昏迷病人要打开呼吸道,还有12%的被调查者对煤气中毒、溺水、触电、高空坠落伤的初级救生作了错误回答。事实上,一些危重病人如猝死、心脏病发作、中风、呼吸困难、急性中毒、严重创伤、交通伤、呼吸道异物,以及其他一些意外事故,均应得到现场的初级施救,然后再将急救接力棒及时传递给救护的医护人员和医院。
院前急救强调分秒必争,对一个危重病人说来,急救是否成功,宛如一次接力赛。呼救、公众的初级救生、救护人员的迅速而正确的施救和途中医疗监护,并送入医院继续急救,“院前急救”形成一条紧密的“急救链”,即早到达、早心肺复苏、早除颤和早送医院(见图)。只有这种急救链发挥有效的“接力棒”式的急救,才能使危重病人重新扬起生命的风帆。
什么是EMSS
院前急救是急救医学服务体系(EMSS)的首要环节,也是社会保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健全而良好的EMSS必须包括灵敏的通讯网络、性能良好的救护车、医术全面的随车医生、便于携带且高效的急救器械和药品、星罗棋布的救护站点、普通群众急救知识的普及。
上海地区的EMSS在全国属先进,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
推荐访问: 生命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