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失血性休克急救护理观察
总结急救护理实施方法与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妇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30例,按照数字表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15例,年龄21~36岁,平均(28.35±2.61)岁;5例经产妇(33.3%),10例初产妇(66.7%),10例阴道分娩(66.67%)(其中4例胎盘粘连,2例阴道裂伤,4例宫缩乏力)。5例剖宫产(33.33%)(其中2例胎盘植入,3例宫缩乏力)。观察组15例,年龄21~37岁,平均(28.41±2.57)岁,6例经产妇(40%),9例初产妇(60%),10例阴道分娩(66.7%)(其中4例胎盘粘连,2例阴道裂伤,4例宫缩乏力);5例剖宫产(33.30%)(其中1例胎盘植入,4例宫缩乏力)。研究开始前已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次研究不违背医学伦理标准。两组年龄、产次、分娩方式和出血原因等,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急救护理,具体如下:①入院时:护士必须冷静,及時了解、观察患者病情特征,配合医生制定急救方案。监测患者身体指标,包括心率、血压、心跳、呼吸和体温等,协助患者摆放仰卧位,头部和下肢抬高20°~30°。联系住院部,安排急救手术。②急救时:在急救过程中,及时创建静脉通道,共2条,一条用于止血,另一条用于补充血容量。为防止失血过多,应用抗生素,减轻体内酸中毒,防止并发症。密切观察尿量,做好记录,失血性休克可导致血液迅速减少,肾血液出现异常。当失血性休克病情好转后,体内尿量逐渐恢复正常。尿量>30mL/h,说明尿液状态良好。若患者面色发白,肌肤湿冷,脉压下降,提示严重休克,此时应及时诊断,观察有无并发症;诊断严重休克后,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和肝素,备好急救设备。给予口腔护理和皮肤护理,餐后漱口,确保口腔卫生,防止口腔问题引起感染;定时协助患者翻身,给予按摩,每日清洁皮肤,预防压疮。
观察指标:观察评定两组护理效果,记录住院日,设计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表,并比较分析。
疗效判定标准:护理效果分无效、有效和显效。①无效:经过护理,失血性休克病情无变化,或病情加重;②有效:经过护理,失血性休克病情减轻,出血停止;③显效:经过护理,失血性休克症状消失。显效率+有效率=护理总有效率。满意度:调查表总共100分,不满意,<65分;一般,65~90分;满意,>90分。满意率+一般率=满意度。
统计学方法:对本文所得试验数据均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护理总有效率:对照组总有效率73.33%,其中4例患者无效(26.67%),5例患者有效(33.33%),6例患者显效(40%)。观察组总有效率93.33%,其中1例患者无效(6.67%),6例患者有效(40%),8例患者显效(53.33%)。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住院日:对照组住院日(29.63±4.51)d,观察组住院日(20.55±5.36)d。观察组的住院日比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满意度:观察组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讨论
妇产科失血性休克起病急,病因复杂,病情发展较快,多数患者伴生命危险,是引起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分娩前后极易发生大出血,患者血液循环衰竭,引发失血性休克。对于休克患者,整体和有效的急救护理对控制出血、纠正休克、降低死亡率有较大意义。急救护理要求护士必须具有先进的急救观念及专业素质,及时创建静脉通道,并保持通道畅通,及时、准确输血输液;在护理中明确分工,有条不紊,严格按护理制度施护;针对肾功能不良或体质较差者,控制好输血输液速度,严密监测生命指标,关注其心理状况,适时给予心理疏导和护理。
在我院分组研究中,观察组经过急救护理后,护理总有效率93.33%,住院日(20.55±5.36)d,满意度93.33%;而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后,护理总有效率73.33%,住院日(29.63±4.51)d,满意度73.33%。可见急救护理是有效的护理方法,建议临床使用。
推荐访问: 失血 妇产科 急救 护理 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