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戏曲传承看关汉卿杂剧对保定地方戏曲的影响
摘要:保定地方戏曲渊源于宋元杂剧,作为保定籍的戏剧家,关汉卿的杂剧作品无论题材内容,还是语言特色方面,都对保定地方戏曲的产生、发展和繁荣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关汉卿杂剧;保定地方戏曲;戏曲传承;影响
保定市位于河北省中部,是一座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据统计,保定地方戏曲有十六种之多,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河北梆子、保定老调和清苑哈哈腔等。作为元杂剧的主要发祥地,历史上的保定杂剧名家辈出,杂剧创作极度繁荣。关汉卿(祁州今安国人)、王实甫(今定兴人)、李好古(今清苑人)、王伯成(今涿州人)、彭伯成(今定州人)等都是元代的杂剧散曲作家,其中关汉卿被誉为“杂剧四大家”之首,足见其杂剧创作的贡献和地位。本文拟从历史渊源、语言特色和主题内容角度,探析关汉卿杂剧对保定地方戏曲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一、保定地方戏曲渊源于元杂剧散曲
保定众多的地方戏曲种类,就其历史渊源而言,包括河北梆子、保定老调、哈哈腔等在内的地方戏曲曲种均源自于金元时代的杂剧散曲。作为金元杂剧的盛行区,元代杂剧的辉煌为后世的地方戏曲的产生和形成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虽然有明一代保定一带的元杂剧的创作和演出相对地衰落,但这一时期的弋腔、昆腔、弦子腔等戏曲形式的流行,为河北梆子的萌芽和产生提供了可能。此后在山陕梆子的影响下,结合当地语言的特点,逐渐形成了后来的河北梆子,并在河北全省迅速流行起来。目前从各方面的迹象来看,弦子腔有可能就是当时金元北曲的遗响。因此由其历史形成来看,无论唱腔还是风格,河北梆子必然要受到杂剧散曲的影响。保定另一地方戏曲曲种老调,又名“老调梆子”,是在流传于白洋淀一带的民间俗曲“河西调”的基础上产生的,并在其形成过程中受到了当地高腔以及说唱艺术的影响。河西调俗称“娃娃”,也就是元、明以来俗曲中的“耍孩儿”。据可靠资料显示,耍孩儿属于元曲般涉调,明代朱权的《太和正音谱》对其曲牌和唱词均有记载。元曲般涉调耍孩儿曾经在关汉卿的剧作中充当着主要曲调,其在戏剧表演系统中独树一帜,是被称为研究元曲的“活化石”。由此可见,老调的产生依然是以元代杂剧散曲为基础上的。哈哈腔是流行于保定清苑一带的古老地方剧种。哈哈腔,又名合合腔、柳子调。它是由元、明时期冀东南和鲁西北一带所流行的民间弦索小曲演变而成。柳子调主要以七字句形式出现,是元杂剧中最常见和最通俗易懂的曲子。可见,哈哈腔的产生同样离不开金元杂剧散曲这片沃土。
由此可见,保定地方戏曲均根植于金元杂剧散曲的沃土之中,正是以关汉卿为代表的一批元杂剧作家的丰富的创作实践,为保定地方戏曲的发展和兴起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艺术滋养。
二、从题材内容看关汉卿杂剧对保定地方戏曲的影响。
作为杂剧创作的大家,关汉卿杂剧对于保定地方戏曲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其题材内容方面窥见一斑。关汉卿杂剧关注底层普通民众的生存状态,他笔下的童养媳窦娥、妓女赵盼儿、杜蕊娘、少女王瑞兰、寡妇谭记儿、婢女燕燕等,大多出身微贱,都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保定地方戏曲剧种中也有大量关注底层小人物命运的剧目,塑造了一批小人物形象:卖身为娼的陈三两(河北梆子《陈三两》)、妓女杜十娘(河北梆子《杜十娘》)、被丈夫抛弃的秦香莲(河北梆子《秦香莲》)、机智美丽的刘三姐(保定老调《刘三姐》)、勇于追求婚姻幸福的花娘(保定老调《花娘改嫁》)、喜儿(哈哈腔《白毛女》)、王小(哈哈腔《王小打鸟》)、孙继皋(哈哈腔《卖水》)、李香莲(哈哈腔《卖画》)等。保定地方戏曲根植于普通民众当中,因此就题材内容而言,多表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内容,这些剧作中的主人公都是生活在底层的普通民众,他们正直善良机智,敢于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精神风貌与关汉卿剧作是一脉相承的。
就题材内容而言,保定地方戏曲也有改编自关汉卿的剧作,或者写关于关汉卿生平事迹的作品。前者如河北梆子《窦娥冤》、《拜月记》、《望江亭》,哈哈腔《斩窦娥》等,后者如新编河北梆子《大都名伶》,便从关汉卿的生平及创作角度入手,写到了关汉卿富于传奇的一生,这些改编自元杂剧或者关涉关汉卿生平创作的剧目,丰富了保定地方戏曲的题材内容。
三、从语言特色看关汉卿杂剧对保定地方戏曲的影响
本色当行是关汉卿杂剧语言的主要特色。关汉卿长期生活在市井街巷,熟悉社会底层人们的生活,他吸收普通民众的语言特色,创造出独特的戏剧语言,也因此被誉为“人习其方言,事肖其本事,境无旁溢,语无外假”。通俗浅显且极具个性化的语言风格,也使得关汉卿大部分剧作具有较浓烈的生活气息。这一点对于其后发展起来的保定地方戏曲影响深远。无论是河北梆子、保定老调还是哈哈腔等地方戏曲多源起于民间,保定一代流传的谚语“做饭离不开灶,看戏看老调”,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保定地方戏曲与普通民众的密切关系。比如,保定老调现代戏《花娘改嫁》描写了当代社会农村老年人再婚的现实问题,剧中的唱词可以看出其浓郁的生活气息。当花娘拖着病体被两个儿子叫回干活时,花娘唱到:“声声娘叫得我动人心,一个说小孙孙在家等奶奶抱,一个说小孙女拍着小手等着我亲,在家时,儿和媳虽说不孝顺,当娘的怎能和孩子们叫真……想想儿想想孙,亲生骨肉连着心。”再如,描写两儿媳虐待花娘的一场戏,花娘唱到:“连日忙秋收又耪又耙,地里收场上打喂驴看娃,累得我手脚发麻……”“两媳妇刀子嘴令人害怕,轮吃饭不知去哪家……”以上几段都是通俗直白的家常话,“亲”、“叫真”、“耪”、“耙”、“刀子嘴”等方言词汇显示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同时也极其符合花娘这一农村的勤劳善良的老年妇女形象。
综上所述,保定地方戏曲根植于金元杂剧的沃土之中,尤其是杂剧大家关汉卿的杂剧无论从题材内容还是语言特色上对保定地方戏曲的发展都有着深远影响。
推荐访问: 戏曲 保定 杂剧 传承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