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谨“颠覆”了老戏

2022-05-10 09:10:03 | 浏览次数:

我是戏盲,却很爱看谈戏的文章。黄裳先生20世纪40年代写过本《旧戏新谈》,开篇即把当时的“评剧家”归为三类:一是内行的职业剧评家,二是捧角家,三是些傻瓜考证家。黄裳先生的那组文章,自然是在这三者之外的。

时光流转,六十余年逝去,又有了傅谨先生的新作《老戏的前世今生》。傅谨先生是中国戏曲学院的教授,我想,以他的专业、学养、观戏经验,做“职业剧评家”是没问题的。但他偏不,不仅那三种“家”都不当,也不走黄裳先生的赏析道路,而是略过名伶、表演和掌故,去细抠那些古老的剧本。朱买臣、杨四郎、赵盼儿、阎惜娇,被他一讲,大家熟知的老故事,立时焕发出新意思。

我们从中学起就被告知关汉卿的伟大,他的《救风尘》“真实地描写了妓女的血泪生活”,讲述了一位“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的妓女如何斗倒“市井流氓”,救姊妹于水火。傅谨先生当然不会这样讲,《风尘的想象与写真》打破了人们对文艺作品中“风尘奇女子”的普遍迷信。不美化妓女的人格,不将她们的爱情浪漫化,正视她们情感世界与婚姻前程的真相,化为一部泼辣风趣的喜剧,这才是关汉卿的高明之处。不过,傅谨先生并非立意做翻案文章,所有的结论都建立在对原作的细读之上,水到渠成。这真让人感慨,我们受了那不健全的文学史的蒙蔽,对经典作品有多少想当然的错误理解啊!

另一个例子是《如何让朱买臣的故事富有教育意义》。傅谨先生充分发挥了他熟知戏剧史的专业优势,从《汉书》、宋代戏文、元杂剧、明清传奇一直梳理到20世纪的京剧本子,不同年代朱买臣休妻故事的演变一清二楚。原来,在这个读书人战胜挫折、立志成才的经典故事背后,还有一部女性被轻视、被压抑、被丑化的历史。同时,傅谨先生揭示了一个奥秘:就是这类励志故事都需要一个落后形象当托儿,今日亦然。这套八股思维可不是让人笑一笑、嘲讽两句那么简单,我想,它是每个创作者都该掂量一下的:“为什么那些希望用高尚的道德教育人的艺术家总是率先摒弃对自己的道德要求,他们从哪里获得合法性的证明,以至于可以毫无愧疚之心地去肆意丑化最多只是稍嫌不够完美的好人?”

读《老戏的前世今生》,有时我会吓一跳,因为觉得某些文章不太像傅谨先生写的,比如他在《什么人能当县官》中对科举制的批评,就显得过于简单。一直读到后记,我才明白,原来书中收录了他1998至1999年、2006至2007年间的两组文章。傅谨先生说:“我们经历了对中国社会政治与文化传统持全盘质疑态度的20世纪80年代,在世纪之交时开始逐渐回归传统,渐渐学习以更理性的态度去重新认识中华民族悠久绵长的文化源流。我自己也不例外。”

的确,回归传统,这是当前的文化潮流。但怎么回归,仍然是个问题。有人把传统树为不容撼动的理想,有人号召小孩子读经,有人拿俏皮话重写历史,有人用经典给现代入熬心灵鸡汤……盲目尊崇传统是歧路,而不顾历史环境和历代的研究成果,单纯用自己的经验和感受去重构传统也有危险——它会离经典越来越远。在目前的环境下,它并非“六经注我”的思想创造,而是在一步步把人们引入娱乐大本营,或教导人们安于现状而丧失思想的活力。

作为一本大众读物,《老戏的前世今生》或许是个不同的例子。它洋溢着对传统艺术的热爱,充满细读原作而引发的创造性理解,间或也有针对时代提出的尖锐问题和批判意识。这样的写作有“前世”,也有“今生”,对两者都照顾得很妥帖。

(责编:孙 达)

推荐访问: 颠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