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进课堂”的教学实践模式构建

2022-05-10 10:10:03 | 浏览次数:

2008年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上34名委员联名提出了关于“京剧进校园”的提案,该提案得到了大会通过。2008年2月,教育部发出了《开展京剧进中小学课堂试点工作通知》,决定将京剧纳入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中,并在已修定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增加了有关京剧教学的内容,确定《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智斗》等15首京剧经典唱段作为中小学音乐课的教学内容。教育部决定,2008年3月在北京、上海、浙江等10省市各选20所中小学作为试点学校。从此,拉开了“戏剧进课堂”的序幕。

一、“戏剧进课堂”的现实意义

(一)推动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为教育提供了发展的机遇: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入,学校课程多样化和个性化呼声日益强烈,全国统一的课程方案越来越难以顾及地方、学校、学生、教师的差异。在这种形势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第六条中明确提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提出:“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至此,我国校本课程开发被正式提到议事日程上,近年来,基础教育改革的步伐更快了,为了尽可能地满足社区、学校、学生间的差异性,充分利用社区、学校的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课程决策权部分下放到学校。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校本课程开发已经成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同时,这也成为我们弘扬学校文化。发展学校特色的新契机。

“戏剧进课堂”有利于校本课程的开发,能有力推动新课程改革。

(二)弘扬传统文化

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中华民族艺术的瑰宝和精粹是当前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当前由于流行文化、西方文化长期占据校园主流文化的地位,传统女化渐渐丧失了自己主流文化的阵地,我国的国粹如京剧、昆曲等优秀传统戏曲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迅速远离这一代青年人,甚至在成年人中也很少有传统戏曲的爱好者,传统戏曲正面临着逐渐成为只有少部分人喜爱的边缘文化的危机。

从这个角度来说,“戏剧进课堂”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延续。面对日剧、韩剧、美国“大片”的大肆“围剿”,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已不仅仅只是文化的香火承继,可能还会涉及文化安全、国家安全这样的大问题。而且,从世界范围来看,无论是欧美还是我国的香港、台湾,早就把戏剧课程纳入到中小学的正式教学体系中,并用法律予以保护。在追求经济增长率的理念下,一些地方领导没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及其抢救、保护工作给予应有重视。特别是戏曲艺术,生存环境困难,面临危机。学校作为传承文化的重要阵地,应该让孩子们在童年阶段接触、感受中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为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艺术的瑰宝和精粹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陶冶学生情操

“戏剧进课堂”将成为学生了解历史、陶冶情操的重要手段。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它的起源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革新与发展,才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

学生通过学习传统戏剧不仅可以了解有血有肉的生动历史故事,培养勤奋、团结、乐观、向上的品格,还可以通过说、学、演、唱培养文艺才能,起到锻炼身心的良好效果。

二、“戏剧进课堂”的教学策略

“戏剧进课堂”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戏曲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有精彩纷呈的传统剧目、优美动听的唱腔、造型独特的脸谱人物、形神兼美的服饰,以及众多的戏剧家、戏剧理论家和丰富的戏剧理论等。

丰富的戏剧内容可以充实学校教育教学的内涵,“戏剧进课堂”教学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思想品德课

戏剧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精髓。它是一种通过唱腔、脸谱、表演等生动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社会生活的高雅民族艺术,在弘扬素质教育的今天,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引进戏剧教学尤为重要。因为戏剧反映的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或地方名人贤士、风土人情、生活习惯,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二)音乐课

现行的音乐教学中存在着音乐教材干瘪、音乐教师紧缺、音乐教学目标定位含糊、教学效益不高等诸多问题,如能将富有民族特色的戏剧文化作为音乐教学的补充内容,就能有效抵制外来文化对音乐的冲击,就能有效治疗当前音乐教学贫血、缺钙的症结,

(三)语文课

戏剧文学是文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戏剧作为综合性艺术,基本元素之一是戏剧文本。从来元开始,优秀戏曲作品不断出现,如《张协状元》和“四大戏文”《荆钗记》、《白兔记》、《杀狗记》、《拜月亭记》等。元杂剧以质朴自然为特色,关汉卿、王实甫等以其优秀剧作使中国文学发展到一个光彩夺目的巅峰。明清两代,戏曲沿着杂剧和传奇方向继续发展,戏曲作品曲词典雅,篇制宏大,名篇佳作不胜枚举。如汤显祖的《牡丹亭》、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李渔的《风筝误》等。近现代戏曲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京剧艺术日臻成熟,越剧、昆曲、梆子、评剧、黄梅戏等地方戏得到大力发展。出现了《贵妃醉酒》、《玉堂春》、《五女拜寿》、《天仙配》等脍炙人口的经典戏曲作品。

好的剧本一定是一个生动的故事,好的唱词就好像是一首诗,这对学生学习语文学习写作是非常好的课外阅读材料,又是积累语言词汇的好形式。

(四)美术课

美术课可以让学生用绘画的表现技法画出自己喜爱的戏剧人物,可以把美术和脸谱欣赏、制作,服饰的欣赏、绘画、制作,舞美的欣赏、设计等结合起来。通过戏剧进美术课堂,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又可增强学生对传统戏剧的了解,教育学生热爱民族文化,弘扬民族文化精神。

(五)体育课

身体素质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指出的:“动作的敏捷与优美,是人体的端正和匀称的发展的标志,它们无论在什么地方都令人喜爱的。”庄体育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引进戏剧因素,让孩子们在玩中学、玩中练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来达到体育锻炼目标,让学生体验上体育课的乐趣,这不仅能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教学思想,使学生的体育学习变得亲切、自由和欢悦,提高体育教学效果。而且能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陶冶情操。

(六)综合实践活动课

戏剧艺术融会了多种艺术的表现手段,如文学、造型艺术、音乐、舞蹈,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机会。加拿大艺术教育家韦爱诗《wdkinson》博士认为通过

戏剧开发人的潜力应包括所有的各种能力的孩子,而不仅仅是少数天才。从韦爱诗看来,戏剧在开发一个孩子过程中至少能促进以下八种能力:感觉能力、运动能力、交际能力、创造能力、感情能力、精神能力、社交能力和知识能力。而这一观点和霍华德,加登纳《Howard GardcnCr》后来提出的“多元智力”《nlddplcjntejjigence》颇为相似。

近年来,多元智能理论在教育界日益受到关注,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的,有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交往——交流智能、自知——自省智能等,每个正常人都在一定程度上拥有其中的多种智能。而且,每一种智能对于个人及社会都具有重要发展意义。“戏剧进课堂”能促使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教育部规定必修的课程,因其内容很难界定,现在大多学校把它和校本课程结合在一起。“戏剧进课堂”能丰富综合实践活动课内容,推动校本课程开发,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发展。

三、“戏剧进课堂”的教学模式建构

根据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特点,可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主要可采用以下的教学模式。

(一)鉴赏型教学模式

鉴赏型教学是现阶段采用比较多的教学模式,通过观看戏剧作品,学生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戏剧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戏剧作品与戏剧表演的活动。在戏剧鉴赏中,学生根据一定的审美理想、审美标准、审美趣味,从戏剧中获得对于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展开联想和想象,并伴随一系列的情感反应,从而对戏剧作出某种审美评价,得到某种精神上的满足。

采取这种模式可以指导学生写一些鉴赏性文字,鉴赏文字只要根据不同戏剧的特点,言之成理即可。从大的分类说,可以从人物塑造、矛盾冲突、人物语言等方面人手。每一方面又可以再细分出若干小类,比如结构线索,可写详略主次,可写开头结尾,也可写伏笔照应等,都可以成为赏析的对象。

(二)传授型教学模式

传授型教学以教师为主体,师生间是纵向关系。现在的传授型教学有一个重要的特点,这就是它是以知识为中心组织教学的,这样形成了传授型教学的结构,它重在继承和掌握前人积累的知识。现在的学生对戏剧了解不多,戏剧基础知识的传授是必要的。

在戏剧进课堂活动中,可系统地向学生传授戏剧相关知识,这可包括戏剧的起源和历史变迁,并结合当地实际,向学生介绍地方戏曲的传统剧目、唱腔、乐器、脸谱人物、表演技巧、戏剧理论以及著名演员的成就和事迹等。

三研究型教学模式

研究型教学是遵循当代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与创新素质教育相适应的一种教学模式,理论和实践表明,研究型教学过程既是开发学生智商的过程,也是发展情商、培养情操的过程,使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在教学过程中达到完美结合。研究型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教学思路,不仅是一种思想、理念上的更新,更是方法、模式上的创新。它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体现“研究”的本质特点,侧重的是科学研究精神、意识、态度、能力等的培养,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研究型教学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大胆创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课内外合一、校内外结合,实施开放性教学。在戏剧进课堂活动中,可有选择地研究地方戏曲与京剧的关系,研究地方戏曲的起源和历史变迁,研究地方戏曲与地方文化的关系。研究地方戏曲的演出市场问题,研究地方戏曲的传承和发展问题等。

(四)创造型教学模式

创造型教学,它的目标是定位在将创造力培养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来抓。体现在教学中,就是要把创造力培养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教学过程始终表现为实现学生的创造性价值的过程。

创造型教学目标和任务主要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具备创造的基本素质,如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创造思维、创造个性、创造技能、创造道德、创造美感等。创造型教学强调的不是把学习所获得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储存起来,而是拿去运用,去获得新知。一句话,也就是在获得新知中学习创造,增长创造能力。戏剧进课堂可在脸谱的制作、服饰的设计,戏剧的表演等方面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作者系浙江金华教育学院人文分院副院长、副教授)

推荐访问: 教学实践 戏剧 构建 课堂 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