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地区民间信仰特征
信仰体现了个体对生命最高价值的追求。民间信仰是民俗文化的重要表现方式。中国民间信仰在农村根基深厚,影响广泛。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民间信仰环境的宽松,在广大农村民间信仰成为非常活跃的现象,呈现出繁荣的趋势。因而,关注民间信仰问题不仅关系到个人的身心和谐,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
笔者对陕西城固下辖的龙王庙村进行了问卷调查,以管窥中国民间信仰的状况。通过调查发现陕西城固龙王庙村民间信仰主要呈现出三个方面的特征;其一,信仰混乱;其二,宗教信仰水平低下,功利性强;其三,信仰迷信趋势严重;其四,良好的风俗处于优势地位。
1 信仰混乱
在社会的转型时期,价值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宽松,人们可以自由自主地选择信仰的对象,主要表现为:信奉宗教的人数快速回升,种类增多。调查显示,有18%的人信奉土生土长的道教,5%的人信奉佛教,3%的人信奉基督教,其馀的74%则表示“入乡随俗”。这里74%的人有的信鬼神,有的什么都不信。26%宗教信徒呈现出交叉信仰,同一个人,有可能既是道教徒,又是佛教徒,甚至又崇拜鬼神。不同宗教的信徒往往表现出同一信仰,对其宗教身份很难辨清。信徒们的文化水平普遍低下,在多元的价值选择中很盲目,常常跟随大众潮流走,存在见神就拜的跟风现象。自主选择入教的人数只占15%。
2 宗教信仰功利化,宗教意识不高
信徒对所信仰的宗教认识不高,对宗教的真正作用以及功能和意义缺乏深入了解。换句话说,宗教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功能。信徒入教的目的很功利。过于现实。在笔者的调查过程中。有一硕士生表示,自己在大学期间入基督教,其动机仅仅是为了赶时髦,身边的同学都入了,自己不入就太落伍了。他同时暗示了对佛教和道教的蔑视,因为它们太“土”了。笔者的确发现青年人没有信奉道教的,有2个青年信奉佛教。其余均为中老年。在25%的信教人士中,大多数人希望自己能够得到神灵的保佑和护庇。在祭祀祖先的时候,尽管只有22%的人承认是祈福消灾,但在交谈中明显表现出对神灵的惧怕和功利性需求。有学者指出,这种诉诸非理性的、武断的权威崇拜和出于惧怕心理和功利需要而对神灵的信奉并不是真正的信仰。真正的信仰是极其理性化的,“它通常表现为宗教家通过极其理性的思辨商确立其若干永恒的价值,作为一切宗教活动的指针和每一个个体生命终极解脱的必由之路。”(方朝辉著《“中学”与“西学”——重新解读现代中国学术史》,河北大学出版社,第131页)此外,宗教的实践也要求信徒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信仰中去,并寻找终极的价值。显而易见,信仰很难真正成为功利化信徒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信仰的功利化消解掉了信仰本身。
3 信仰的迷信趋势严重
宗教并不等于迷信。宗教中的核心价值是宗教家们通过对人生深刻的反思总结而来的。它立足于人类的现实生活,具有永恒的意义。宗教要求信徒通过对自一已进行理性的反省建立起信仰,找到人生的解脱之路。但是,由于宗教信仰的功利化。信徒们并没有找到人生的支撑点和安身立命之处,所以,不能理性地看待宗教,结果对自己不能把握的现象和社会力量往往只能求助于神鬼。其心理表现为不自信、愚昧、认命,缺乏对生活的勇气。在调查中,有53%的人认为命由天定并表示出认命倾向,有80%的人去过庙宇烧香拜佛,41%的人求过签,部分中老年人相信算命先生。尽管数据显示95%的人不相信有来生或转世,但有91%的人明确表示支持土葬,93%的人要看风水,几乎所有人都大修过祖坟。可见,迷信是乡土社会中挥之不去的阴影。
4 良好的传统道德深入人心,处于优势地位
令人欣慰的是,良好的传统美德在乡村地区处于优势地位。传统的美德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宝贵的精神资源。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一些传统的美德通过民风民俗保留了下来,融入了人们的心中。比如,清明节有93%的人会去拜祭逝者;84%的人会去祭祀祖先。在逢年过节的时候,晚辈会不约而同地去看望长辈,村里的困难的老人会得到村上额外的照顾。在他们的心中,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是评价一个人的重要标准。另外,孝顺的观念也深深地植根于每一个人的思想里。对父母不孝顺的人会被排斥在主流社会之外。在这里不难看出儒家思想的影子。虽然,被调查者没有认识到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也没有人表示信奉儒家学说,但是,儒家的价值根基“孝”、“诚信”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人们社会心理的重要组成因素。笔者曾问及因果报应问题,有趣的是36%的人相信有因果报应,而所有调查者均表示希望有因果报应,这说明道德在人们的价值判断中有相当的分量。
通过对龙王庙村的调查所总结出来的四个特征说明陕南地区民间信仰总体形势并不乐观。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受当代社会的转型影响。从调查数据看,个体的价值取向摇摆不定,缺乏人生理想,表现出对人生目的的困惑。吉林大学孙正聿教授说:“社会中的每个人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总是千差万别、千变万化的,具有极大的主观性、任意性和随机性,似乎仅仅是依据个人的利益、欲望、需要、兴趣甚至是情绪进行价值选择。然而,透过个人的千差万别和千变万化的价值选择,我们会看到,个人的价值目标总是取决于社会所指向的价值理想,个人的价值取向总是‘取向’某种社会的价值导向,个人的价值认同总是‘认同’某种社会的价值规范。因此,在社会的价值体系中,社会的价值理想、价值规范和价值导向总是处于主导和支配的地位,总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个人的价值取向的总体倾向,总是取决于社会的基本的价值导向;个人的价值取向的困惑,总是根源于社会的价值坐标的震荡。”(孙正聿著《哲学通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8页)当前,中国正经历着巨大的社会变迁。政治经济体制的重建,社会组织结构的重构,工业化、信息化和城市化浪潮接连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意识行为。在这种社会大转型的过程中,必然伴生着价值范式的重新建构,由此便导致了普遍性的价值观念的震荡。具体说来,中国的转型核心之一就是如何重建文化。以基督教为主的西方文化大异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两者在很多方面截然相反,故而在西方文明处于强势的情况下,两者之间的碰撞比较尖锐。对中国而言,转型出现了“文明的断裂”:人们对西方文明的精髓没有完全消化和汲取,却已经抛弃了中国传统文明。数据表明,调查者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令人遗憾。新的价值标准没有确立,旧的价值标准遭到怀疑和遗弃,这是农村信仰混乱和功利化的最根本的原因。
2 农村人口科学文化水平普遍低下。在调查者中,共有50人为高中及以下学历,占调查者的91%。另有4人为大学本科生,一人为硕士生,但都明确表示毕业后不会回到村里。据笔者所知,目前村里没有大学生村官,高中学历的人大都是外出务工人员。所以,龙王庙村的常住人口均为小学和初中学历,中年人和老年人所占的文盲或半文盲比率较大。整个龙王庙村及其所在的三合乡只有一所学校,而且只有小学生和初中生。总体科学文化水平低下。科学文化水平不高,就不能建立起自己的信仰,也不能正确地把握人生。一旦在人生中受到打击或挫折,感到无法把握自己时,就会陷入悲观、迷茫、认命等消极的境地。在没有人引导和疏通的情况下,就会寻找精神的寄托,而鬼神无疑是最好的精神安慰剂,这就导致了信仰的迷信化。他们通过祭祀鬼神,或通过某种仪式消灾祈福,或者是以某种谶纬来获得神灵的保佑,从而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安慰。这为封建迷信和某些变质了的宗教提供了可乘之机。所以,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水平低下是信仰迷信和功利化的原因之一。
3 农村韵文化建设处于真空状态。基层政府过度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忽视了农村的文化建设。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其文化建设却处于停滞状态。笔者在龙王庙村没有见到任何文化娱乐设施,其唯一一座戏台只在春节才有表演,平时用作麦场。村民的生活单调,鲜有文化娱乐生活。据村民说,只有在庙会时,人们才可以看到一些娱乐活动,而现在庙会也越来越以敬神拜佛为主。可见,农村文化建设的空缺致使人们的精神生活空虚,文化生活贫瘠,转而求助于神佛。
通过对农村地区信仰特征及其产生原因的分析,给我们以深刻启示,即如何引导农民重建真正的信仰体系和正确地看待宗教,以及加强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依然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
(作者: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硕士研究生,邮编710069)
推荐访问: 陕南 信仰 特征 民间 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