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合唱比赛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2-05-10 16:30:04 | 浏览次数:

【摘要】当前,在高校中大力推动合唱比赛发展意义重大。但是普遍存在着管理者重视不够、作品选择不够新颖、作品处理不够创新的问题。对此,必须尝试新的合唱比赛形式,灵活选择合唱比赛作品,探索创新合唱比赛中的技术手段。

【关键词】合唱比赛;存在问题;对策

目前,我国高校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德、智、体、美等。特别是很多高校积极开展艺术教育,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提升学生的艺术品位,进而提高素质教育水平。其中,合唱比赛日益成为音乐教育的重要形式,它可以抒发学生的思想情感,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艺术境界,提高教育效果。

一、作品陈旧、优秀合唱指挥缺少是制约我国

今天的合唱比赛中参赛作品形式单一、风格重复、曲目雷同的现象已经大为改观。从作品的题材来看,也超越了以往单一的“赞歌”、老歌的套路,大多能够从不同角度来反映新的时代风貌和民族精神;既有《高原我的家》、《黑衣壮的酒》等赞美家乡、歌唱家园的歌曲,也有《打靶归来》、《苗岭你好》一类以描写生活、赞美职业的曲目,还有《一窝雀》之类关注环境保护、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作品,甚至还出现了《天德而出宁》等体现道家观念,充满哲学意蕴,有一定的思想深度的新创作品。

不过,从根本上说,这些进步尚未足以改变我国合唱艺术一直以来的局限:即合唱作品陈旧、优秀合唱指挥缺乏的事实。可以说,正是这两点成为严重制约我国合唱艺术发展的“瓶颈”,不解决以上两个方面的问题,我国合唱艺术要想得到充分的发展,是难以想象的,也根本不可能。

与合唱曲目同样重要的是优秀的合唱指挥。正如人们常说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同样,也可以说“没有不好的合唱团,只有不称职的合唱指挥”。合唱指挥既是合唱团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也是合唱艺术的指导者和引领者,更是合唱团的灵魂。一位优秀的合唱指挥,能引导合唱队员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充分感受合唱艺术的魅力,从而在参与合唱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领悟艺术和人生的真谛。合唱指挥不仅要在合唱过程中保证整齐统一的合唱效果,以个人敏锐的听觉能力发现和纠正合唱过程中随时出现的音准问题,以及合唱曲目的内容讲解和技术处理,还应具备广博的文艺知识、美学修养和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但遗憾的是,目前除了音乐学院、艺术学院和专业艺术团队有相对专业的合唱指挥外,一般高校、中小学合唱团的指挥,大多由该校的音乐教师兼任,企事业单位的合唱团指挥也多是业余爱好者,即或有毕业于艺术院校的专业音乐人员,也非指挥专业。这一问题的普遍存在,主要与人们对合唱指挥的误解有关。在大多数人看来,合唱指挥不过在合唱过程打打拍子,统一节奏,技术要求较低;恰恰相反,与乐队指挥一样,合唱指挥也是合唱队中技术要求最高、最为重要的工作。没有好的合唱指挥,合唱队的水平根本无法提高。仅就两次青歌赛中的合唱比赛来看,许多合唱团都是由于指挥水平不高才被淘汰出局;进入决赛的团队,与其指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说,优秀的合唱指挥是提高合唱队合唱水平的根本保证;不解决优秀合唱指挥缺乏的问题,我国合唱事业就无法得到充分的发展。可喜的是,青歌赛引入合唱比赛后,合唱艺术受到空前重视,合唱艺术的影响日益扩大。

二、强烈的参赛获奖心态,脱离了合唱艺术的本真形态

参赛获奖,是参赛者的应有心态,本无可厚非,但近些年来合唱比赛日益增多,我国合唱艺术的整体水平并未相应提高;相反,遍及全国的数千合唱团普遍水平较低。更重要的是,合唱藝术以其大众的参与性,具有其他音乐艺术所不具备的普及音乐艺术,提高大众音乐素养的优势。这一优势迄今并未充分体现出来,合唱依然是少数人参与的事情。就像我国早已成为体育大赛获奖大国,但我国的全民体育却并不发达一样,合唱比赛也存在着片面冲刺奖项,脱离了合唱艺术的本真形态的不良现状。许多参赛单位组团参赛,只为获奖,比赛结束后合唱团也不再排练演唱,通过合唱提高队员音乐修养和人文素质,大之唤起全民的音乐爱好与艺术兴趣,小之实现该单位全体人员艺术修养的提高的应有之义未能体现;为参赛而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未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和应有的回报。我国现代合唱艺术,缘自于西方;而西方的合唱艺术,源自于教堂礼拜活动的经文唱诵。从最初单声部的格里高利圣咏,发展出后来的奥尔加农、第斯康特等多声部复调音乐,是教徒祈祷诵经歌唱的结果。由此可见,西方的合唱艺术正是人际和谐交往的结晶,其最初所表现出的非常实际的人际交流作用与和谐功能,才是西方合唱艺术的本真形态和基本存在方式。我国合唱比赛中所表现出的强烈的参赛获奖心态,已经脱离了合唱艺术的本真形态,是对合唱艺术本质的背离。

合唱艺术虽然最初是随着近代西方列强入侵而进入中国,但在近代中国历史上也发挥过许多积极作用,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合唱艺术在唤起广大民众的爱国热情,引导全国人民抗战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今天,不仅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使中国逐渐走向共和;音乐艺术,具体于合唱艺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依然可以发挥其激发民众的创造热情,促进大众团结和谐的功效,在学校教育中发挥其积极向上的引导功能。

与其他艺术形式不一样的是,合唱艺术无论是设备条件、场地位置等方面的要求都较低,限制也较少,与独唱相比也具有对个人嗓音条件要求相对较低的特点,只要能够说话,就可以进行合唱。相反,合唱艺术却具有其他艺术所不具备优势,其合作协调、互相配合的歌唱形态,能够团结民众,唤起大众的集体主义精神;从音乐的角度来看,合唱对于听力的训练更大,不仅能够纠正个人的音准,还可培养合唱队员对于多声部和声的和谐性和敏感性。故而,就音乐技能的训练与音乐艺术的熏陶而言,合唱艺术是以相对较低的准入要求和个人条件,追求更加高远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质。

三、片面西化的合唱教育,缺少对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吸收

由于我国近代音乐教育以西洋音乐为主体,虽然早在上个世纪就看到了这一教育模式的弊端,并且及时倡导创立了旨在培养中国传统音乐与民族音乐人才的中国音乐学院,以求矫正此弊;但专业音乐教师的普遍西化,使这一目标至今难以实现。以致如今众多音乐学者对西洋音乐如数家珍,对中国历史和音乐方面的基本常识却缺乏应有的认识,以为合唱艺术仅仅是西方独有的艺术。其实,考诸史实就可以发现,中国早在远古时期就已经出现合唱艺术。即使我们可以否定《管子·轻重》所载“昔者桀之时,女乐三万人,晨噪于端门,乐闻于三衢”的真实性,或者将其当作齐唱,但我们却无法否认司马迁的《史记》中和班固在《汉书·礼乐志》中记载的二人在世所见的汉代音乐现象:“武帝定效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以正月上辛用事甘泉圜丘,使童男女七十人俱歌,昏祠至明。”也有学者提出《诗经》中的“商颂”、“周颂”就是“早期合唱史的历史资料”。合唱的关键要点是和声,1978年出土的曾侯乙编钟可以发出130个单音,比今天被誉为乐器之王的钢琴还多42个音,其中重复音较多,如果不演奏和声,何以需要这么多的音?更加重要的是:随着民族音乐研究的深入,国内外音乐学者已经认识到多声部合唱艺术也广泛存在于我国各少数民族音乐艺术之中。从1958年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侗族大歌》至今,已经发现汉、壮、布依、侗、毛南、仫佬、彝、哈尼、傈僳、纳西、拉祜、景颇、羌、藏、苗、畬、瑶、土家、佤、高山、蒙古、朝鲜、俄罗斯等23个民族保存和流传着具有相对稳定形态的多声部民歌,另外还有傣、白等多个少数民族也可能存在着多声部合唱艺术形式。时至今日,关于中国是否有多声部合唱形式的争论似乎已经不是问题,但是,对于中国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合唱的形式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青歌赛引入合唱比赛后,出现了《侗族大歌》、《壮族大歌》等许多民族民间合唱形式的参赛作品,但可惜的是,人们对于我国民族合唱艺术形式的认识还非常有限,对于我国古代宫廷合唱艺术所知更为缺乏,故而未能真正将我国传统合唱形式与西洋传入的合唱艺术相结合,形成真正的有中国特色的合唱艺术流派。因此,对于中国传统合唱艺术的深入研究,对于中国民间合唱艺术养分的吸收,从而发展出中国特色的合唱艺术,是目前摆在我国音乐学者面前的亟须解决的问题。

四、结束语

总之,合唱指挥是门综合的艺术学科,是各类学校的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作为使用率较高的合唱指挥课程应该得到人们的重视和肯定,培养出合格的合唱指挥教师是高师的培养目标。只有合理正确地运用合唱指挥在教学中具备的能力,加之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这样才能更好的推动合唱指挥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才能提高我国高师的合唱指挥水平。

参考文献:

[1]刘敏. 中国大学生合唱艺术实践研究[D].暨南大学,2010.

[2]宋天宇. 高师合唱与指挥教学改革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3]陈雯雯. 中俄高校“合唱与指挥”教学体制比较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

推荐访问: 合唱 比赛 对策研究 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