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网络信息对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隐性攻击分析方法研究

2022-05-10 16:40:04 | 浏览次数:

摘 要 中华民族在共产党领导下,正走在实现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在这一历史阶段,在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下,形成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我们不仅要在这一历史阶段加强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要珍惜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共同奋斗,来之不易的丰硕成果。然而在西方敌对势力插手或指使下,以眼球效应手段混淆视听,造成恶劣影响,一些别有用心者恶意制造是非、捏造事实,经常将网络信息的矛头指向党和政府,网络信息中对党和政府的显性攻击我们屡见不鲜,但是在背后一些对党和政府的“隐性攻击”却常常被我们忽略。以至于民众自己在做隐性攻击的“枪手”,自己却未曾发觉。本文从揭开“隐形外衣”的面纱出发,在如何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等方面,提出合理见解和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 网络信息 隐性攻击 共产党 政府 意识形态

作者简介:冯振凯,南昌航空大学文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汪灵,南昌航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D2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10.366

一、对共产党和政府隐性攻击的阐释

“隐性攻击”是社会心理学领域内的一大课题,从Greenwald AG和Banaji MR等研究者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将社会认知分为“外显”和“内隐”两个方面以来, 社会认知的研究领域,从最初的“外显”为主进入到以“内隐”研究为主的阶段。国内研究领域,2006年,朱婵媚等人发现未成年人具有明显的内隐攻击性。 2013年,抒洹在《南京日报》发表文章《生活中的隐性攻击》,单独提出“隐性攻击”,并给出了心理学中的“隐性攻击”一个解释:在心理学中产生一种现象,在失衡的两个人的关系中,弱势的一方不能直接表达不满和愤怒,不敢违背强势一方的意志,在强势方的强大攻击下,弱势一方表面唯唯诺诺,却通过一些莫名其妙的情况或错误方式达到情感表达的最终效果,这种心理机制,叫做被动攻击,常被比喻为“隐性攻击”。

在实际生活中,在两种事物或群体在相处过程中,也经常发生非显性对抗、更加迂回的方式,迫使另一方受到伤害。所出现的攻击形式趋于“隐性”,该攻击形式也逐渐不仅仅局限于弱势群体。本文中认为“隐性攻击”是一方对另一方采取的非显性对抗和攻击,通过比较隐晦或迂回的攻击方式,迫使另一方受到伤害,以达到攻击的目的。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数据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也给人们在网络上发表言论、散播信息提供了渠道。在网络信息领域,对于党和政府的“隐性攻击”,也正是利用互联网平台,穿着各式各样的“外衣”,试图改变我党和政府在社会中的认可度和公信力。在互联网信息中,对我党和政府部门、英雄人物、新闻事件进行调侃和评判的事件屡见不鲜。这些“攻击行为”不断的变换着方式和手段,在显性对抗的同时,部分在慢慢地趋向于“隐性”,试图改变我们对一些事物的认知,影响着我们对于事物正确的判断。

二、对共产党和政府的“隐性攻击手段”

(一)冷幽默语言片段

网络写手创作关于我党和政府的冷幽默讽刺片段,作为“幽默”在网上进行传播,也在被一些不明实情的人们口口相传。

如网络传播段子:

某市政府新办公大楼落成,大门口缺副对联。市委书记挥毫。

上联:说实话办实事一身正气。下联:不贪污不受贿两袖清风。

在场的各位领导看后齐声喝彩,书记让各位一起出个横批,现场沉默许久后,一个弱小低沉的声音传出:“查无此人”。

一些高智商写手把党内干部极少数情况以幽默段子的形式在网络上进行传播,企图对社会大众“一叶障目”的形式,达到攻击共产党政府的目的,可谓费尽心机。网络上该现象从表面上看,迎合了大众工作生活中表达对部分机关、官员工作现状的不满,作为一些心理上宣泄方式,可以较好缓解个人情绪,但实质上,作为一种舆论导向,影响着大众对党和政府的客观的正确认识。此类幽默根据特殊的语境,运用轻快而诙谐的笔调,通过影射、讽刺、夸张、双关等手法批评和揭露现实生活中的乖谬和不通情理的现象,产生意味深长的艺术效果和影响力。

此类“冷幽默”段子在网络上传播,也被部分有文化有知识的人们进行“传诵”。诸如此类,许多人不以为然,在饭后茶余与朋友相谈之间,无意的每次传播都在造成对我党党性的一次隐性攻击和伤害。殊不知:若我党和政府的作为真是如此,社会发展、经济运转必定难以推动,而我国在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是蒸蒸日上,日新月异。社会的良性运行和经济的平稳发展使这些谣言不攻自破。

(二)丑化民族英雄,弱化民族精神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塑造英雄的人物形象,或将某一人物的高尚品行加上英雄的光环,使之成为人民大众学习、模仿的对象,形成“榜样的力量”。以此规范人们的追求和日常行为,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流意识的正义性和崇高性。 习近平主席曾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仪式上做主题讲话,指出:中华文明之所以上下五千年灿烂不熄,是因为英雄们将文明的圣火代代相传;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而巍然屹立,是因为英雄们用血肉之躯铸就了坚不可摧的民族脊梁。

而在网络一度流传抹黑“雷锋事迹”、丑化“董存瑞炸碉堡”等事件。以“雷锋的私心”和“董存瑞是被班长所骗”,并称“其班长是河南人”为内容,展开对英雄人物的调侃和对大众的迷惑。在“董存瑞炸碉堡”中称“炸药包被涂强力胶”,董存瑞是被粘上去的。临死关头高喊的内容“为了新中国,前进!”被改成了“再也不能相信河南人”。不但丑化了我国的民族英雄,还有意识针对某个地方制造对立情绪。

推倒了精忠报国的英烈,精忠报国的意义何在?舍生取义的行为被讥讽了,还有几人会追求?抵御外侮的壮举被舆论,那御外精神又剩下几分价值?大义凛然、视死如归被恶搞了,于是社会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明哲保身、见死不救;乐于助人的被他们抹黑了,于是社会变得冷漠麻木;无私奉献的被他们丑化了,遮住我们双眼的只剩下唯利是图和贪婪;没有什么比一座座民族精神丰碑被摧毁更可怕的事情,一个个英雄被异议,是一个国家国民信仰支柱的崩塌,继而带来的是整个国家和民族思想上的分崩离析。

丑化了一个民族的英雄;就意味着弱化一个国家的国民精神。从隐喻歪曲我党和政府形象,到丑化我国的民族英雄,此类调侃式的隐性攻击,正在给国家文化的软实力施以冷箭。习近平主席强调:“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包括抗战英雄在内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 正确对待历史,保护民族英雄的精神遗产,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源泉。

(三)以建立辩论型舆论阵地为名,哄抬历史虚无主义

近些年来,“一些人或媒体以‘反思历史’为名”,从议论诋毁中国历史发展中取得的伟大成绩,用“历史虚无主义”演进推理,进而否定国家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从丑化、妖魔化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发展到否定中国近代历史上一切革命的、进步的运动;从渲染、鼓吹社会现象中的个别不文 明行为,发展到否定我国历史长河中沉淀的中华文明,等等”,这些都是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 历史虚无主义从人的主观意志出发,把人类发展的历史看成一个可以割裂过程,按想象和欲望逐步推演否定。借此宣传一种扭曲了的文明史观。展开与历史虚无主义的斗争,认清其本质及其历史危害性,就要树立正确的唯物史观,认清当前我国与历史虚无主义斗争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历史虚无主义者在网络制造一些有争议的政治话题,并在前期营造出一种迷惑大众的主题论断,通过网络媒介鼓动群众滋生不良情绪,达到情感上的疏远,并逐步分离百姓和党员的政治立场的目的。这些年所出现的“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国历史发展带来的两面性”的言论,声称“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国带来是工业化快速发展的步伐和现代科技的文明” 而淡化“给中国带来的伤害,赤裸裸对人类生命和资源的掠夺”,模糊“侵略目的”,强调其“侵略工具”带来的文明。“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中国共产党的党军还是国家军”强调中国军队应该学习“泰国模式”的军队中立,军队应该属于国家,而不是某个党派。这些舆论不顾及中国发展现实和历史演进的规律,宣传一些国际现象,有意形成双方舆论阵地,达到迷惑百姓,动摇党员对中国发展的唯物史观。

这些论调经过包装,在宣传论调上否定历史的必然性、肯定历史事发的偶然性;否定已经定论的历史事实,肯定经过推演、假想出来的历史现象;否定历史整体的进步、肯定部分现象在文化中的倒退;否定主流、肯定支流等形式,有的是直接的采取了罔顾事实、虚构历史的手段达到“隐形”,这种形式的历史虚无主义具有很大的迷惑性与欺骗性。而无论是采用“隐性”还是“显性”,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基础都是历史唯心主义。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四)曲意解读新闻信息,制造民众和政府对立

部分反动分子利用我国部分社会现象,夸大或捏造新闻事实,曲意解读新闻信息。通过“披上解读大众关注的新闻热点的外衣”,实施隐性攻击,降低政府公信力,制造信任危机。

诸如在甬温铁路事故后“秦火火”网络传言:在善后处置赔偿外籍旅客事件处理上,故意编造谣言,称中国政府花2亿元天价,谣言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大约两个小时被网民上万次被转载,挑动了民众对党和政府对此事“处理结果”的不满情绪,使政府对此突发事件的处置工作陷入被动。

2015年8月12日,相似事件再度发生。天津大爆炸发生以后,在官方给出结论之前,网络上出现在各种关于“天津大爆炸真相”、“天津大爆炸内幕”、“高官参与”之类“谣言大爆炸”借着新媒体的传播力,谣言迅速扩张。当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或社会动乱时,伴随的是部分重要信息的缺位,一时间谣言泛滥,部分群众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敌对分子利用官方的部分信息缺位的漏洞,在网上大肆散播谣言,群众的从众心理对此难辨真假,因情绪激动而轻信谣言。对官方信息发布来说,信息公开透明,及时公开事故进展和营救情况,是缓解民众情绪焦虑的最好途径,而调查事实真相和一些取证工作又需要很必要的时间;谣言制造者利用这些间隙,制造各种“真相”、“内幕”,达到攻击共产党政府、制造社会恐慌的目的。对于媒体,特别是新媒体来说,是谣言传播的推动者,同时也可能会是谣言散播的终点站。就突发事件的媒介公关而言,第一时间信息发布和辟谣显得尤为重要;广大群众无法为救灾实际做出什么,但最起码可以不信谣、不传谣,不给正在执行营救的队伍和真实信息发布的途径添乱,也不给事故当中的受害者造成二次伤害。

由于网络具有影响范围广、传播速度快、自主性、隐蔽性等特点,成为了各种利益群体表达思想和意志的场所,也成为一种社会力量。互联网技术运用之初,国内外敌对势力就把它作为意识形态输出的工具。从近些年来看,通过互联网上的渗透敌对思想渗透活动十分猖狂。 敌对势力利用一切网络传播途径,诋毁我国社会制度,歪曲和攻击我国人权状况,企图搞乱人心,破坏我国安定团结。此类网络造谣、传谣行为通过披着“解读大众关注的新闻热点的外衣”,实施隐性攻击,树立民众和我党政府的对立,损害共产党和政府形象,危害国家利益的目的。而不明事实的百姓大众,接收到此类信息,对新闻辨识度不够,极易被迷惑。

三、对共产党和政府隐性攻击带来的危害

(一)引发社会信任危机

不论是“冷幽默”片断的推送,还是虚假新闻信息的传播,这些无时不在、无孔不入的隐性攻击,在我国当前发展时期,这些信息很容易成为危害公共安全、引发社会震荡的直接因素。所谓“众口铄金”、“三人成虎”等等,都在形容民众谣言之“厉害”。这些对党和政府的“隐性攻击”从破坏政府公信力、影响百姓群众对社会形态和政治制度的信任,消解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有意激化矛盾,将社会的阴暗面在传言中强化,并不断放大,给社会带来的伤害是巨大的,这些语言行为的产生和传播,不仅让人们产生社会堕入黑暗的错觉,而且对社会稳定破坏巨大,解构推动社会前行的动力。

(二)损害国家形象

“负能量”网络信息的背后,部分是社会成员无意识之举,但更多的是敌对势力在网络领域有组织有预谋而为之。在西方敌对势力插手或者指使下,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员经常将西方价值观以各种形式植入网络,哄抬历史虚无主义,从国民意识形态入手,企图改变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对中国历史的认知。这些“隐性攻击”手段,建立的舆论阵地,并制造舆论争端,恶意捏造事实,在西方势力的支持和利益的驱使下,使得网络信息领域的“反动舆论”,形成产业并渗透到互联网的各个角落,形成一批专门“网络水军”。他们有组织地引导热点新闻、突发事件的网络舆论、谣言惑众,这些行为不仅严重污染网络生态,侵害每个个体的权益,而且更损害国家形象,影响社会稳定。

(三)加剧社会恐慌

互联网在中国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在中国统计数据显示:已超过四亿人和微博和微信用户。超过三分之一的中国人都可以通过手机或其他科技产品和网络终端成为信息的接收者,同时也可以成为社会热点议题的发言者。信息在网络上的传播,会呈现病毒式裂变发展。利用这些特点“化攻击于无形”,原有的网络生态被打破,网络与现实的界限变得模糊;而一些网络谣言对我党和政府攻击方式无孔不入,网上所出现谣言信息,裂变式的传播便很容易成为引发社会恐慌的爆点。利用人民大众求新、猎奇、渴望被关注的心理状态,发布一些所谓的“内幕”、“真相”,所实施的“隐性攻击”,不明真相的人们出于个人情感或心理状态的需要,使信息发生“裂变”式传播,其影响范围和力度不可估量。网络谣言传播对社会带来的危害,政府部门要积极对待、妥善处置;要去破解、弥补其危害带来的后果,需要付出巨大的经济代价和社会成本。有的谣言甚至会引发社会恐慌,导致对社会正常秩序造成难以愈合的破坏。

四、应对对共产党和政府隐性攻击的对策和手段

网络上对党和政府的“隐性攻击”作为解构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力量,意识形态领域的毒瘤,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其危害,牢固树立科学的社会主义价值观,自觉抵制并将其彻底清除。在普及教育的同时,应对这些在网络领域意识形态的“隐性攻击”,我认为更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提高大众对网络信息认知,提升辨别“隐性攻击外衣”的能力

马克思早就点破过资产阶级慈善事业的虚伪性,指出这种慈善尽其可能地做大排场,做成一场社交盛事,无非就是为了彰显他们的善心,更重要的是彰显他们的雄厚财力与影响力。为了维护自己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霸权,又对社会主义阵营不断的发难和攻击。

提高大众对网络信息的辨识能力,认清“隐形外衣”下所掩盖的内容本质,让大众在接触到这一类信息时,能够很好的辨别信息推广的目的和可能导致结果,从自身抵制、摒弃这一类信息的继续传播,是根治这一类网络信息破坏力的有效手段之一。

殷建光老师曾写《七条底线全体网民应该共守》一文中倡导共守“七条底线”,以构建文明网络世界。其七条底线分别为:一是法律法规底线;二是社会主义制度底线;三是国家利益底线;四是公民合法权益底线;五是社会公共秩序底线;六是道德风尚底线;七是信息真实性底线。 七条底线比较好的契合了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要求,可在为新时期我党和公民进行网络信息辨别的基本准则中加以参考。

(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强化马克思主义网络阵地建设

习近平主席在北京大学考察师生座谈会间强调:“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他强调,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确立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幸福安康。 这些论断,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性、基础性、全局性的意义。在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指引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建功立业。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下成长起来的“网络信息军队”,在当前社会必将能够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贡献强大的社会正能量。

通过多种培训、培养方式,加强网络管理和引导队伍的建设。

推荐访问: 隐性 中国 党和政府 透视 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