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汉族曲艺

2022-05-10 16:50:03 | 浏览次数:

【摘要】扬州清曲是中国江淮地区古老有影响力的汉族曲艺之一。她历史悠久,有六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使她拥有了鲜明的音乐艺术特征;她包容兼蓄,吸收了各地民歌小曲之精华,有着丰富的曲牌和称词;她的套曲题材内容广泛,能表现各种丰富细腻的人物感情。她是江苏最具地域性和特征性的地方曲艺,同评话和弹词并列为扬州曲艺“三朵花”。但她也同时遭遇了因外部环境影响,听客年龄增大、审美疲劳等因素而被现代人所忽视。本文通过论述清曲的历史渊源、音乐审美特征、清曲曲牌及其变体和传承与发展这几个方面分析了在21世纪时代背景下扬州清曲的现状以及如何创新与传承来促进清曲发展,使得更多年轻人了解清曲,保护清曲。

【关键词】扬州清曲;审美特征;传承

一、扬州清曲的历史渊源

在扬州曲艺界,扬州清曲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扬州学者韦明铧介绍:“扬州清曲是在扬州民歌的基础上,广泛吸收消化其他艺术营养而形成的抒情与叙事兼长的古典曲艺。它远与先秦国风、两汉乐府、唐曲子词一脉相承,近与宋金元诸宫调、元散曲、明清俗曲有着密切关系。”清曲,顾名思义,在清朝达到了她的全盛时期,并且在当时涌现了大批优秀的艺术家和有影响力的曲目。随着大清朝的没落,清曲渐渐失去了大批听众,人们都在为生计奔波,无暇顾忌精神上的补给,艺人们也都改行换业从事其他工作。到民国初期,大批苏北清曲艺人到上海谋生并被邀请至唱片公司录制唱片,产生了一批著名艺人如黎子云、葛锦华、王万青等,他们录制的唱片在社会上发行,引领了当时音乐文化潮流。抗战胜利后,由于清曲表现形式受到限制,越来越跟不上时代变化。自那时起,扬州清曲开始迈向衰微,其生存状态也令人堪忧。特别到文革时期,1960年成立的扬州曲艺团被迫解散,大批传统艺人改行。此后,清曲艺术的发展停滞不前,偶尔几个零星活动,也并未有大的影响。直到1986年扬州市成立了广陵清曲之友社,是由聂峰牵头邀请一批退休老艺人和一些清曲爱好者在扬州城乡附近进行演出交流活动。2006年5月20日,扬州清曲正式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扬州清曲的音乐审美特征

(一)人文地理的影响

扬州是中国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隋炀帝一声令下凿开的古运河成就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汉代董仲舒、宋代欧阳修等。扬州地处江淮平原南端,万里长江和京杭大运河交汇之地,地势平缓、气候湿润。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舒适的气候条件使得这里的民歌节奏平稳,不急不躁。西汉时广陵的兴盛、唐代扬州的繁荣使得四面八方的商客、文化爱好者集聚在此,他们之间的交流碰撞使清曲具有了南北兼容的品质——温婉又不失钢韧。

(二)江淮方言的影响

“中国的语言是一种有调性的语言”,这种现象使它在曲艺和说唱音乐里有肯定的影响。南方婉转细腻的音乐大多和“吴侬软语”的关系分不开。李斗《扬州画舫录》里有这么一句话:“瓜洲深港出刀鱼...”形象说明了扬州方言的有趣。如在扬州小调《杨柳青》中的“早”、“露水”等字都要被读成阴平,而“叶子”、“七”等则要用入声演唱,发音短促轻快;在《一根丝线牵过河》中出现的合音词“虐哥哥”在演唱时就要唱成“虐哥该”,其中“该”字要清声柔唱,才能体现出曲中情义。扬州话是江淮方言的代表,它的声调走势均介于北方方言和吴语之间,这也是清曲唱腔既清雅流畅又爽朗稳健的原因。

(三)昆曲对清曲的影响

《扬州画舫录》中记载,一些民间曲艺家既唱扬州小唱,又唱昆曲。如清曲艺人王万青,其父闲时在茶馆演唱昆曲,万青从小耳濡目染,于12岁跟随父亲学习昆曲,15岁后对扬州小唱产生兴趣,开始偷听自学,经过多年刻苦训练终于在清曲界崭露头角,自成一派成为一代名家。他的唱腔咬字清晰,行腔丰满,清雅细腻,这都与少时学习昆曲有关。清曲不但学习了昆腔的咬字行腔,还效仿了昆腔用赠板。而且在《扬州画舫录》中还记载清曲时常会唱一些昆曲中的故事,如《牡丹亭》等小曲,后被清曲发展成连缀多支曲牌的“套曲”,结构多变,细腻表现了各种人物情感。

三、扬州清曲的曲牌及变体

扬州清曲最有艺术价值的是她的音乐。其“五大宫曲”具有强烈的艺术个性,唱曲牌,有单支和联套。从晚清到民国年间,清曲在与外地民间曲艺长期交流的过程中不少小曲牌流传到四川、湖南等省,同时也受这些地方民歌影响,形成了更丰富的曲牌和曲调。【鲜花调】是历史上最早见于清乾隆至嘉庆年间《缀白裘》中的三段歌词,自清至今流传面广,曲调轻柔典雅,曲体结构特殊,变体较多。其它曲牌早期还主要用【劈破玉】、【四大景】、【银纽丝】、【倒扳桨】、【叠落金钱】、【满江红】、【湘江浪】等,后来主要用【粉红莲】、【骊调】、【侉侉调】、【波扬】、【哭七七】、【补缸】、【知心客】、【扬子调】、【杨柳青】、【雪拥蓝关】等。当初的《天涯歌女》作为30年代流行音乐的翘楚,就是改编了【知心客】这一小调,而同一时期的《四季歌》也是由田汉重新填词,贺绿汀改编自【哭七七】。【鲜花调】中最常见的变体是《茉莉花》(在[四川清音]中仍称‘鲜花调’),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也曾在歌剧《图兰朵》中采用【鲜花调】作为音乐素材。现在著名的《无锡景》,就是运用了【侉侉调】(卖油郎)中的曲调,充满了浓郁清新的江南风情,传唱度高。

四、扬州清曲的传承与发展

扬州清曲作为中国传统曲艺,深深根治于传统社会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中。随着时代变迁,她经历了不断的雕琢与磨练。笔者认为要实现清曲的现代化,要从以下几点来做:

首先要遵循她本身的发展规律,保持其本来的民族特色。越是有民族风格的音乐越是独一无二,正因为她的不可替代才能给人深刻印象。我们应大量收集不同时代扬州清曲的音响资料(包括专业与非专业的),同时对老一辈曲艺家进行抢救式录音,汇集录音资料,可建立网上线下同步清曲音乐库,让更多的人足不出户欣赏清曲。

其次要改革传统曲目。李渔强调戏曲的发展要“变古调为今调”,剧目创新要与时俱进,蕴含时代精神,要使其发展成通俗而不媚俗的曲目,上述内容中的《天涯歌女》和《无锡景》等就是古调变为今曲的最好实例,但这些只是很好的苗头,还远远不能够满足现代社会对清曲的要求,还需通过更多大胆的探索和锐意改革为传统的清曲赋予新的审美内涵和时代特色。

最后,政府方面也要做好积极的引导支持工作。清曲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资金缺乏,只有让艺术家没有生计之忧,才能专心从事清曲的创作和演出工作。政府可以牵头组织多只清曲演唱队伍,对仍活跃在田野中的个人或小组予以积极扶持。良好的社会氛围也会影响曲艺的发展,在中小学教材中加入扬州清曲的素材,引导青少年认识、了解传统曲艺,普及民族音乐于人们日常生活中,长此以往,清曲将作为更多人闲时的娱乐项目。

五、结语

扬州清曲用一声声优美的唱腔,传唱着扬州古城的美丽传奇,我们回望历史时,也不禁感叹她的美妙动听。这样有魅力的扬州清曲如今面临着停滞不前的发展现状,我们年轻一辈有义务做好她的传承与创新工作。希望借此文吸引更多的音乐类人才重视传统曲艺,使扬州清曲能够在传统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能够永久的流传下去。

参考文献

[1]王一媛,冯芸.扬州清曲的传承与创新[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 .

[2]谈欣.扬州清曲现状调查及剖析[J].艺术探索,2009(03).

[3]朱祥生.关于扬州清曲的几点思考[J].艺术百家,2002(03).

[4]周思月.论中国传统戏曲发展的危机与前景——以扬州清曲为例[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02).

[5]许秋香.扬州清曲本土传承现状的考察与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

推荐访问: 汉族 曲艺 古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