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生态足迹及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摘要】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和模式,它一方面成为全球或国家的战略目标选择,另一方面又成为诊断区域是否健康运行的标准。而定量测度发展的可持续性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采取生态足迹—成分法,对辽宁省2001~2005年的生态足迹进行实证计算和分析。通过生态足迹的研究,结合辽宁省自身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道路上,能够消除辽宁省生态赤字,保持和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建议。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
【Abstract】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s a bran-new developed conception and mode is one strategic aimed choice of the seven seas or national; on the other h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standards of diagnosing area health running. Fix quantify measure continuance of development is one of important content which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search. This text used component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to count and analyze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Liaoning province from 2001-2005. Through the research of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uniting fact instance of Liaoning Province, it proposed the suggestion that, in promotes on the northeast old industrial base path, can eliminate the Liaoning Province ecological surplus, maintaining and improving the abilit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words】Sustainable development;Ecological footprint;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应用生态足迹的分析方法,以辽宁省2001-2005年统计资料的数据为依据,对其2001-2005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数据计算和研究,通过比较分析得出辽宁省的生态足迹的变化情况,提出辽宁省走经济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正确对策。辽宁省资源丰富,是东北地区的经济重心,更是东北地区与世界联系的重要门户,因此对辽宁省的可持续发展的定量测量提出正确的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尤其重要。生态足迹分析为度量辽宁省的可持续发展程度提供了依据 ,它能够对辽宁省2001-2005年的可持续性程度做出客观度量和比较,并对其将来的可持续性趋势做出预测,从而有助于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道路上实现辽宁省的可持续发展。
1.生态足迹的理论体系
在定量测度可持续性的各种指标中,Wackernagel 和Rees 等1992 年以来提出和发展的生态足迹法( Ecological Footprint Analysis ,EFA) 脱颖而出,是既能提供宏观指标,也能提供微观(如个人和企业行为) 指标的重要方法。该法一经提出在学术界引起广泛响应。该方法为测度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审视角度,它通过量化人类对资源的利用状况,测算并比较人类对自然的消费量与自然资本的承载量,进而判断区域可持续发展状况。
1.1 生态足迹的基本思想
生态足迹的基本思想是:人类要维持生存,必须消费各种产品、资源和服务,人类的每一项最终消费的量都可以追溯到提供生产该消费所需的原始物质和能量的生态生产性土地的面积。所以,人类系统的所有消费,理论上都可以折算成相应的生态生产性土地的面积,也即人类的生态足迹。即任何已知人口(某个个人、一个城市或一个国家)的生态足迹是生产这些人口所消费的所有资源和吸纳这些人口所产生的所有废弃物所需要的生态生产性土地的总面积。生态足迹分析法从需求面计算生态足迹的大小,从供给面计算生态承载力的大小,通过对这二者的比较.评价研究对象的可持续发展状况。所谓生态人口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水平条件下,一个地区的资源所能够承载的、一定生活质量的人口的数量。而生态足迹则反其道而行之,试图估计要承载一定生活质量的人口,需要多大的生态空间。这里的生态空间主要是指可供人类使用的可再生资源或者能够消纳废物的生态系统。因此,我们又称之为“占用的承载力”。
1.2生态足迹的优点
(1)指标对可持续性的指示意义明确。生态足迹分析能准确度量区域资源消耗强度及其供给能力,并通过二者间的比较定量评判区域发展可持续与否及其程度大小,同时还能够揭示不同人群消费模式对不可持续状态的贡献程度。(2)评估结果的全球可比性。生态足迹分析通过引入生物生产性土地概念,实现了对各种自然资源的统一描述,并通过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将各地消耗或供给的各类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转化为“全球平均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这一可加和、可比较的公用单位,不仅使区域自然资源的消费量与其实际承载能力的对比成为可能,而且使不同区域尺度的评估结果具有全球可比性。(3)模型方法简便、资料易获取、可操作性强。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测算没有繁冗的公式,所采用的模型简便易懂,并采用人们熟知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为计算单位,易于理解,而研究所需资料的相对易获取更使得生态足迹分析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因此,生态足迹分析被认为紧扣可持续发展理论,把人类与其赖以支持的生态系统紧密结合了在一起 ,相比于能值分析、物质流核算与净初级生产力的人类占用等方法,在目前可持续发展生态评估的生物物理量衡量方法中应用最为成功和广泛。
1.3生态足迹的不足之处
正如van den Bergh 等(1999) 所指出的,尽管生态足迹指标在判定目前全球发展的可持续状况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在国家层次上它仍难以作为政策制定的充分依据,企业和产品层面也还没有完全被管理者所接受。无论在概念体系上还是在指标计算方面, 生态足迹分析都存在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1) 弱可持续性评价,难以完整反映系统的可持续性状态(2) 静态模型,缺乏预测功能(3) 长时间序列生态足迹研究的合理性有待商榷(4) 全球平均生产力的相对性,导致评估结果的非绝对性(5) 过于强调土地的数量,而忽略土地的质量(6) 假定各类生物生产性土地类型的空间互斥性,忽视兼业性。
2.辽宁省生态足迹变化分析
2.1 生态足迹年际纵向比较分析
通过对年际间生态足迹的纵向比较,我们可以排除在采用生态足迹分析法计算各区与生态足迹中因选择的某些消费指标的差异而带来的影响。因此,可以很准确地判断出一个地区的可持续性状况。通过计算结果辽宁省2001~2005年5年人均生态足迹分别为2.982hm2、3.133hm2、3.396hm2、3.684hm2、3.885hm2,呈逐年增加的趋势,5年内增加30%;人均生态承载力分别为0.575hm2、0.557hm2、0.535hm2、0.539hm2、0.541hm2,2001年到2003年逐年下降,从2004年开始略显增长,5年内总体下降6%;人均生态赤字分别为2.407hm2、2.576hm2、2.861hm2、3.145hm2、3.334hm2,呈逐年增加的趋势,5年内增加39%。总体趋势见图1。
生态赤字存在可以充分表明人类对自然的影响能力已超出了其自然承载力的范围。通过计算结果可以了解,辽宁省5年内的生态赤字在不断上升,这可以充分的说明自然的供给已经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人类的影响已经超出了其生态承载的能力,很难支撑辽宁省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并且由于生态足迹模型本身侧重于生态承载力方面,往往忽略了经济、社会、技术和自己环境等方面的一些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所以计算结果还属一种比较乐观的评价,但是这也给辽宁省敲响了生态的警钟,辽宁省的可持续发展正面临着威胁和挑战。
2.2 万元GDP生态足迹的分析
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都离不开生态系统,生态足迹指标衡量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区域人口的消费和废物处理所占有的生物生产面积。特定区域的生物生产面积的生产潜力大小,决定着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特别是一定的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下区域可支撑的人口数量。区域生物生产面积的生产潜力分析的大小可以反映区域生物生产面积资源利用效率高低。如果将区域总人口(人均)生态足迹除以区域总人口(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DP),结果可以表明万元GDP的生态足迹占用,通过这可以反映出区域土地资源的利用强度。如果万元GDP的生态足迹占用越小,则可表明区域土地的生产效率就越高。为了较直观地反映出辽宁省生物生产面积的利用效率情况,本文采用辽宁省当年的人均生态足迹除以当年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计算万元GDP的生态占用,计算得到辽宁省2001~2005年5年的万元GDP生态足迹分别为2.51hm2、2.39hm2、2.35hm2、2.24hm2、2.03hm2 ,见图2。
通过万元GDP生态足迹由高向低的变化走向可以清楚的反映出辽宁省这5年以来的发展是朝向区域生物生产面积利用效率提高的趋势发展的,这种发展趋势与今年来改革的不断加深、加大,辽宁的经济发展状况不断向良性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正在逐步进行,产品竞争力不断提高,高薪技术产业迅速发展的现状相吻合的。经济发展越快,其万元GDP的生态足迹需求就会相应减小。对比较单纯依赖农牧业经济及自然生态环境恶劣的其他地区,工业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资源的合理利用效率。这可以充分说明辽宁省作为重工业大省,仍然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3.结论
本文以生态足迹的理论方法为基础,通过本人实地搜集资料和辽宁省2001~2005统计年鉴,对辽宁省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计算。由计算得出,辽宁省2001~2005年生态足迹分别为2.982hm2,3.133hm2 3.396hm2,3.684hm2,3.885hm2;生态承载力分别为0.575hm2,0.557hm2,0.535hm2,0.539hm2,0.541hm2;生态赤字呈逐年增加的趋势,2001~2005年的人均生态赤字分别为2.407hm2,2.576hm2,2.861hm2,3.145hm2,3.334 hm2,辽宁省有向不可持续性发展的倾向,其根本原因在于化石能源的大量消耗造成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利用,及人类的扩展影响造成的耕地不断减少、草地大面积荒漠化等。化石能源的大量消耗,必然会导致资源的枯竭,直接关系到发展的持续性。处在以传统工业发展模式为主的发展阶段,辽宁省这种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也必然会造成辽宁省的生态赤字升高。另外,对辽宁省2001~2005的万元GDP生态足迹进行计算分析,分别为2.51 hm2,2.39 hm2,2.35 hm2,2.24 hm2,2.03 hm2,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说明辽宁省的资源利用效率高,发展仍然具有较大的潜力。
4.辽宁省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综上结论,对于辽宁省来说,如果要想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就必须要结合辽宁省自身的具体情况,对辽宁省大致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4.1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大力开展环境保护工作,保护自然资源,以提高承载能力。
4.2在发展战略上应选择较少地使用自然资本,应加大对现有人力资本的开发的产业发展模式。
4.3应利用重工业地区优势,采取高新技术,不断加快工业化的进程。
4.4加大培育农产品,促进农产品的转化,不断提高自然资源单位面积的生物产量。
4.5改变人们当前的生产和生活消费方式,以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社会生产和消费体系为目标。
4.6以不降低人们当前生活水平的前提,利用高新技术,提高自然资源单位面积的生产产量;
4.7提高企业技术水平,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发展循环经济,推行“资源-产品-可再生资源”的发展模式,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
4.8不断调整能源结构,加大可更新能源的开发力度,利用光能、太阳能、风能等发电,通过发展替代能源解决化石能源生态足迹增长的问题,从而减少能源生态足迹。
参考文献:
[1] 杨志峰,刘静玲等.《环境科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140~141[2] 牛文元著,可持续发展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1-2. [3] Yang K-Zh(杨开忠)et al,2000, Ecological footprint analysis: concept., method and cases Advance in Earth Sciences(地球科学进展),15(6):630-636[4].Zhang Zh-t(张志强)et al,2001,The Ecological footprints of the 12 provinces of west China in 1999.Acta Geographical Sinica (地理学报),56(5 ):599—61062[5] 徐中民,张志强.可持续发展定量指标体系的分类和评价.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36(4):82—87.[6] 辽宁年鉴,辽宁省统计局,2001
推荐访问: 辽宁省 可持续发展 足迹 生态 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