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山地生态旅游探讨
[摘要]山地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也是旅游发展的宝贵资源。从山地生态旅游概念界定入手,在总体把握和分析贵州省山地生态旅游资源及其特征的基础上,对贵州省山地生态旅游的开发提出科学建议和发展思路。
[关键词]贵州;山地生态旅游;永续利用
[中图分类号]F592.7;F205 [文献标识码]A
1 导言
区域旅游业的发展方向不仅是由市场需求决定的,也是由该区域拥有的资源本身之禀赋决定的。贵州处于我国第二级阶梯上,地形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山多”。中共十八大以来,国家将贵州省定位为生态大省,为此,贵州省政府针对性地提出了山地旅游、生态旅游等多种旅游业态共同发展的旅游发展思路。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到:“要保护好贵州这片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结合当前国家对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以及贵州山地分布广泛的实际省情和旅游市场的发展需要,笔者提出了山地生态旅游这一发展思路并对其进行研究。
2 山地生态旅游界定
山地生态旅游并不是一个新概念,目前国内外研究已经比较多,但是,就国内而言,该模式的研究仍然处于初始阶段。许多地方打着山地生态旅游的旗号,实际上仍然是原先的一套营运模式和理念。比如搞农业旅游的仍然是农业旅游、度假村的仍然是度假村。虽然加入了一定的生态元素,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山地生态旅游。因此,对山地生态旅游进行科学的定义和内涵界定是非常必要且意义重大的。实际上,山地生态旅游是在山地旅游和生态旅游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是结合二者的特点后融合成的一种新的旅游模式。
结合众多研究成果,本文作者将山地生态旅游界定为以山地自然环境和特色生态环境为主要景观,把山地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山地生态环境的科学保护两条主线贯穿始终的旅游模式。是在可持续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各种山地自然资源和本土化的人文资源,开展的一种集观光、休闲、健身、娱乐、教育、运动为一体的并采取生态友好方式,实现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等功能的复合型新兴旅游模式。由此可见,山地生态旅游必须满足两个要件:一是在山地地区开发山地旅游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本土形成的人文资源。一是必须坚持保护生态环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准则。二者缺一不可,否则就不能称之为山地生态旅游。
3 贵州发展山地生态旅游的资源条件
山地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也是旅游发展的宝贵资源。毋庸置疑,地形上最大的特点也是最大的实际就是“山多”。贵州完整的山地资源可概括为山的本体——山、峰、岭、丘、峦、岗、岩、石、崖;山水相交之景观——峡、谷、壑、洞;与山有关之气象——云、雾、风、雨、雪、霜;与山有关之建筑——寺、观、祠、庙、亭、台、楼、阁、塔;与山有关之动植物——树、竹、藤、草、花、鱼、鸟、兽;与山有关之生活文化——茶、酒、衣、舟、桥、井、泉、田;与山有关之历史文化——诗、书、画、碑、铭、歌、舞、乐。总体而言,贵州可利用于山地生态旅游的资源丰富而神奇。有贵州本土旅游专家撰文论述贵州旅游资源的灵魂就是“神奇的山地生态”。从地理学旅游资源角度看,贵州每一座山脉、每一个洞穴、瀑布、每一条峡谷、河流可以说都是山地生态的具体体现;而至今传承和发展的民族、民间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丰富的山地历史人文资源都是贵州山地生态环境的历史产物和衍生品。应该说,贵州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灵魂”几乎都是发展山地生态旅游的基础条件。
3.1 丰富的山地资源和高原山地气候条件下的特色山地生态旅游资源
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境内有乌蒙山、大娄山、苗岭山、武陵山四大山脉,山地和丘陵占全省面积的92.5%,喀斯特(出露)面积为10.9万km2,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1.9%,是山地喀斯特地学的天然百科全书。境内自然风光、奇山秀水、瀑布峡谷、溶洞石林、野生动植物等构成了迷人的“天然公园”和“天然山地生态科普区域”。
奇秀多姿、各有特色的山地资源广泛分布在贵州这片土地上,黔东北的梵净山、黔东南的雷公山、黔南的福泉山、黔北的大娄山、黔西南的丹霞山、黔中部的黔灵山等等山地成为贵州的地理标识,成就了贵州有别于我国其他省份的独特地形地貌。
位于黔东北的梵净山,海拔2572m,不仅是贵州的第一山,更是武陵山脉的主峰,是屹立于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的大斜坡上的巨人。其古老的山体距今已有10到14亿年的历史。位于黔东南部的雷公山,海拔2178.8m,被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称为“当今人类保存最完好的一块未受污染的生态文化净地。”山脉中的奇石、森林、瀑布、云雾、霞光形成令人叹为观止的山水画卷,是人类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的理想王国,是世界十大森林旅游胜地之一。位于黔东南施秉县北部的云台山突起于群山之间,山间珍稀植物近400种,珍贵动物近百种,被称为“植物宝盆、动物宝库”,被诗人赞为“山中俊鸟”。位于贵州高原西北部的乌蒙山脉,长250km,海拔约2000m,最高峰4000m,系由断层抬升形成的年轻山地,以喀斯特遗迹和地貌景观为主要特色。位于省城的黔灵山以明山、秀水、幽林、古寺、圣泉、灵猴而闻名。西起毕节横卧黔北的大娄山,在贵州省内长300多km,海拔1500~2000m,是乌江水系和赤水河的分水岭,其“山势绵亘,横蹲数百里间”,以险、奇、雄著称于世。位于黔西南地区的万峰林以其“磅礴千里、西南形胜”成为闻名全国的喀斯特山地峰林景观。
同时由于贵州特殊的地理环境,而造就四季分明、春暖风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的气候条件。舒适的气候条件使贵州成为全国重要的动植物种源地,全省有野生植物3800多种,野生动物1000多种。也是我国中药材四大产区之一。贵州具有的山地自然资源,禀赋较高,开发价值大。
3.2 悠久的山地历史人文资源和山地民族文化资源
贵州早在24万年前就有人类居住、活动,春秋以前贵州大部分地区属于“荆楚”的黔中地区,秦朝曾在夜郎地区设郡县、置官吏,宋朝开宝年间“贵州”开始成为行政区划的名称。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贵州布政使司建立,使贵州成为当时全国13个行省之一。清朝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四川统属遵义府改隶贵州,毕节以北的永宁(今叙永)划归四川,广西永丰州(后改为贞丰)、荔波,湖广平溪(今玉屏)、天柱划归贵州,大体形成了今天贵州的地域范围。历史上的贵州,正是由于山地特征导致的交通不便、山地阻隔,形成相对比较封闭的社会,这一特点也使得贵州自然人文环境受到人类文明的“改造”较少,少数民族也得以保留了其文化的原始性、生态性,保留下来的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仡佬族、彝族、土家族等17个世居少数民族,创造了非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而这些民族文化产生、发展、传承又与贵州山地生态环境密切相关。例如,被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称为“当今人类保存最完好的一块未受污染的生态文化净地”的苗峰雷公山崇山峻岭山区中分布着生活了几百年的苗族村寨,以其原汁原味的民族服饰、民族歌舞、民族婚俗、民族建筑、民族节日、民族饮食以及他们的淳朴、文明、热情、好客,形成了雷公山独有的山地文化生态资源。再如,生活在黔西北高寒山区乌蒙山脉中的贵州彝族是我国三大彝族聚居地之一,地处云贵高原的乌蒙山脉地带,地貌多样,山川雄伟,有高原、山地、盆地、河谷,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于发展农牧业,可以说这片山地资源培育和促進了古老悠久的贵州彝族文化的产生、发展和传承。贵州彝族聚居地的乌蒙山区是一个山多地少、交通蔽塞之地,传统的文化习俗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和冲击较少,所以彝族经历了千年的发展,山地民族文化在乌蒙山区得以发展和保存下来。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山与宗教互为表里,宗教思维中常有山之意向,宗教活动的开展又多依赖于山之空间,大凡名刹古寺、仙观道庙多居于山水名胜之地。因此明清以降传承下来的贵州历史、宗教等人文资源的形成也深深打上贵州山地生态资源的烙印。至明代以来,随着汉族移民的大批涌入,佛道文化的普遍传播 ,佛寺道观的星罗棋布 ,许多 “天生丽质难自弃 ”而被 “锁在深闺人未识 ”的山岳比如贵阳的黔灵山 、铜仁的梵净山、长顺的白云山 、平坝的高峰山、盘县的丹霞山等才得以横空出世, 闻名遐尔。例如,作为贵州第一名山之梵净山,在明朝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被皇帝诏令为“众名岳之宗”,它既是我国著名的自然保护区和联合国 “人与生物圈”保护网成员 ,同时也是古代西南的佛教圣地, 号称贵州第一佛教名山。在明清时代,明万历皇帝、清康熙皇帝分别为之敕封加冕,历史上的梵净山就有四大皇寺48座觉庵之形胜。再如,有“黔南第一山”美誉的黔灵山,与建于清康熙11年的弘福寺及其历史悠久的佛教文化密不可分,古朴悠久的佛教寺院与山幽林密的黔灵山相互辉映,共同成就和谐的贵州山地文化生态之典范。
一个良好的山地生态旅游资源系统体现在一个地区内各种旅游资源的相互连接组合上。贵州丰富的山地民族文化、历史文化与自然山地景观资源组合在一起,使自然景观因文化而更富魅力,文化因自然景观而更加生动具体,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良好的山地旅游资源系统。这些资源独具特色、不可复制,同时开发利用潜力大,只要坚持科学合理的永续开发理念,是能够永续利用的旅游资源。
4 对贵州山地生态旅游未来发展的建议
目前,山地生态旅游在全国还是一种比较新的旅游模式,在全国旅游市场竞争中有“稀为贵”的优势,随着山地生态旅游与人们追求“田园之梦”的心理需求相契合以及注重生态保护的观念深入人心,这一旅游方式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所以山地生态旅游将是贵州未来旅游发展最重要的方向。
4.1 贵州山地生态旅游必须坚持永续开发山地生态旅游资源和坚持山地生态环境保护两条主线的原则
山地生态旅游资源,具有非常强的脆弱性和珍贵性,一旦开发和利用不合理,导致的结果很有可能是万劫不复,永远也不能再加以利用。因为贵州山地生态环境脆弱,要想实现贵州山地生态旅游的良性发展,就必须坚持生态环境保护的开发原则。山地生态旅游的开发,原则上要求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因此在开发中保存自然景观原貌是重中之重。
在贵州山地生态旅游的总体和详细规划中,需要充分体现对山地生态旅游资源的永续开发和生态保护的双原则。在资源开发上,规划倡导要把握自然特征,充分依托现有资源,尽量减少对山地的地形地貌自然环境的破坏,旅游产品的设计做到“因地制宜”、“随机构景”;山地生态旅游区范围内的交通系统、基础设施等方方面面都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山地生态旅游的吸引力和生命力在于山地生态系统的独特性,因此要重视山地生态旅游的科研普及和宣传教育。特别是加强对山地生态旅游管理者、从业人员、当地居民和旅游者环保知识教育,增强环保意识。把加强旅游者文明素质教育作为发展山地生态旅游的重要工作,引导旅游者文明旅游,做环境保护的参与者、倡导者和实践者。贵州发展山地生态旅游是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如果不注重保护,最终的结果就是竭泽而渔。只有让山地生态旅游资源在坚持保护的原则下进行开发,才能保证这种旅游模式的长久性,才能让山地生态旅游这一旅游模式持续为贵州人民造福,才能为贵州带来良好的生态经济效益。
4.2 必须充分认识到贵州山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实情并进行科学的形象塑造
贵州山地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分布广泛是贵州发展山地生态旅游的实情。但山地生态旅游资源在全国全世界范围内并不突出也是贵州山地生态旅游发展要面对的实情。贵州山地旅游资源既没有我国五大名山那般的雄奇瑰丽,也没有李白笔下的蜀道那般峻险神秘。因此,注重山地生态旅游的内涵挖掘特别是文化内涵的深度开发是贵州发展好这一旅游模式的一条可行之路。
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地旅游自古有之。契合人们崇尚自然、追求健康的愿望,山地旅游生生不息,正以超乎寻常的速度发展,已成为引领全球旅游业潮流的重要力量。因此,在未来贵州旅游新的形象定位和塑造上要集中围绕贵州旅游资源的灵魂---山地生态景观来吸引国内国际旅游者的目光,根据当今旅游者对养生、康體、休闲、朝圣、露营、科普教育等多种旅游需求,积极规划开发贵州山地生态全域旅游,使国内国际旅游者对贵州的旅游形象有一个崭新的认识和理解。例如“山高路长——神奇的贵州山地”、“贵州山地:养生山居,闲逸生活”等等形象塑造都会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为贵州旅游业未来的发展带来新的理念和思路。
4.3 更加注重山地生态旅游产品业态创新
在大力发展山地景观旅游、乡村山地特色旅游的同时,围绕山地生态资源特点积极探索健康养生、避暑休闲、度假疗养、山地运动、汽车露营、科普探险、修学旅行、山居生活体验等新兴山地旅游业态,把分布于贵州各地山地资源连成线路,在全域旅游理念下构成中国独有之贵州山地生态旅游品牌。更加注重提升山地文化内涵,推动山地生态旅游与民族文化、农耕文化、乡村文化、城镇文化、建筑文化等深度融合,保护好山体、水体、森林、草甸等生态细胞和民族村寨、传统村落、特色建筑等文化元素,让自然与人文、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镇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引导旅游者获得高度满足的旅游体验。
山地生态旅游市场广阔,发展前景良好,在旅游方式多元化、旅游者需求多样化的今天,山地生态旅游能够满足人们追求闲逸、回归田园的心理需求,具有较强的生命力。比如根据山地不同的地形条件,开展山地森林养生、山地漫游、山地露营以及山地情趣休闲等山地休闲活动,可以使旅游者达到情神放松、身心愉悦的目的;为现代都市人提供山地环境体验、山野劳作体验、山地文化体验等各类山地体验产品,可以使旅游者达到真正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目的;山地拥有清新空气、宜人气候、优美景观、洁净水体等山地生态资源,开展以森林木屋度假、野营地度假、洞穴度假等山地度假产品,可以使旅游者达到强身健体、养生娱乐的目的;根据山地历史上形成的文化资源,开展山地宗教朝圣、山地民族文化探险、山地碑刻寻访等等山地文化产品,可以使旅游者达到修身修心、陶冶情操的目的。顺应时代的要求和旅游发展的科学思路将使山地生态旅游拥有丰富的发展机会和动力。
5 结束语
自古贵州因山而特、因山而灵。山地,是多彩贵州最美的风景,也是贵州人民最美的乡愁。山之魅力所铸就的贵州山地自然生态和山地文化生态正在成为贵州旅游业发展的灵魂。明朝刘伯温断言:“五百年后看,云贵胜江南”。“胜”的希望就在“山”。
[参考文献]
[1]李天元.旅游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盘晓愚,金颖若.贵州旅游资源的灵魂和旅游形象—贵州旅游发展战略思考之一[J].贵州大学学报,2000(2).
[3]李渌.贵州宗教文化旅游开发初探[J].贵州大学学报,2005(3).
[4]马勇,李玺.旅游景区规划与项目设计[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
推荐访问: 贵州省 山地 生态旅游 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