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的眼泪”:陨石
很小的时候曾问过父亲,天上的流星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会落到地上,父亲用很专业的术语为我解释,听完解释我依旧对那流星概念很模糊,父亲又将泛黄的老相册给我翻出,指着一张尺寸不大的照片让我看。
照片是8个人站在一个巨大石头上的合影,照片上的人我很熟悉,都是父亲的同事,父亲告诉我那个巨石就是——陨石。大了以后,我很关注有关陨石方面的资料与文章,记得有一篇文章将陨石描写成——“宇宙的眼泪”,我认为这是最为贴切,最富有诗意的描写。
发现陨石人
让我们将记忆的时光追溯到上个世纪60年代初,1960年,新疆地质局第三区域地质测量大队二分队,在项目负责吕正同志带领下对青河县L-46-XIX(奥什克山)幅1:20万比例尺区域地质测量进行原测时,在青河县境内发现了阿尔曼太山东坡的超基性岩体,并根据资料记载(苏制地图),找到了沉睡了漫长岁月的大陨石——秋梅斯秋勒大陨石。先行者,坐在苏制嘎斯63型汽车上,远远看见红柳和梭梭柴中,有一黑色巨石矗立在那里,耀眼夺目。陨石与地面目视倾斜约5度左右,约2米高,呈似圆锥状体,表面凹凸不平,局部有巴掌大小不等的气泡痕迹。
秋梅斯秋勒大陨石坠落在青河县阿尔曼太(铁)山北坡第四纪洪积物碎石砂土层中,相距奥什克山(大布逊)—乌伦古河驮运便道南侧近200米处的地面上,离乌伦古河比较近。1964年8月下旬的一天,矿产组长赵铭玉对大家说,今天要在陨石旁合影留念。听了这话,项目分队成员都很兴奋。作为地质工作者,都知道能在巨大的陨石旁边留影,是很新奇和有意思的事情,而且这样的机会实在难得。当时野外分队有规定,胶卷只能用来拍摄与地质矿产有关的照片,不能单独拍生活照。这次拍照主要是为了留下陨石资料,而人只是作为对比和陪衬。汽车从营地出发,经过大约两个小时的颠簸,终于来到了陨石面前。看着这天上掉下来的星星,他们兴奋不已,争先恐后地爬上陨石,上面站不下了,有的人就站在陨石旁,先拍下了一张7个人的合影。物探员温日华去放仪器,迟了一步,大家就喊他:“快,快!”他急忙站在了陨石旁。同时大家又喊董师傅站过去一块照,他说:“你们照吧。”没进入镜头。于是,又拍了一张8个人的合影。
陨石来自哪里
有人说生命起源于陨石,有人说恐龙灭绝于陨石,也有人说陨石雨是造成很多早期人类文明衰亡的原因……科学家告诉我们陨石是天上的陨星落到地面上的残骸,是唯一的地外星体,当陨星穿过地球大气屋向地球飞来时,大部分陨星已燃烧化为乌有,只有极少数未烧尽的残块落到地面而成为陨石,因而它是十分珍贵的。更为重要的是,它携带了大量的宇宙信息,是人们研究元素的产生,宇宙,太阳系及地球生命的形成和演化,以及宇宙灾害,特殊矿产生成发展的宝贵实物资料;更为重要的是,它对人们研究地外生命提供了难得的载体;此外陨石还为研究飞船等飞行体返回地面时的表面物理、化学过程等提供了科学依据。正因如此,陨石在世界范围内,都被视为具有极其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的文物标本。陨石学现已成为当代一门新兴学科。
1898年,当地的哈萨克族牧民发现一个大坑里横卧着一个外表黝黑、油光发亮、布满凹洞的金属怪物,它前端高耸、中间下凹、后端隆起,宛如一个粗壮的银牛,牧民对它顶礼膜拜,视为神灵之物,从此这里便有了“银牛沟”的名字。后来有一群牧民搬迁到了银牛沟,以银牛为伴定居放牧,并视银牛为幸福的象征,从此,有关“银牛”——秋梅斯秋勒大陨石美丽的传说不断问世。
一直以来,陨石是稀有之物,比黄金和钻石还稀有。而这些稀有的天外来客,似乎对新疆格外垂青,专门往这里落,因此在新疆多有它们的踪迹和传说,阿勒泰地区尤其多,在遥远的青河县的戈壁荒滩上,还散落着一群陨石,大大小小有一平方公里呢!随着青河大陨铁的发现,20世纪30年代,一批批外国专家纷至沓来,有的是来做研究的,有的是怀着其他目的,至今陨铁上还留有各种题刻,有英文的,也有俄文的。更有各种纪年。记载的来访者中,有大名鼎鼎的英国探险家斯坦因,他试图带走“银牛”,却在上面摔断了腿。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望着稳如泰山的“银牛”,也只能望牛兴叹。
极具研究价值
为了确定陨石的化学成分,西北地质局新疆分局区域地质测量大队二分队地质技术人员用地质锤敲打陨石,准备采集样品,可是陨石具有韧性,用地质锤敲打无碎裂印痕,敲击最薄处有柔软感,手标本根本打不下来,只发出“当当”的金属声,好似用编钟在演奏,声音十分悦耳。他们仔细观察陨石的表面,发现有俄文和“1940”等字样,和队友李殿明、赵余庆等人不久前刻上的名字(如果你现在去新疆地质博物馆参观那些名字依然可见)。经过好一阵折腾,陨石样品总算采集下来了一点点,随后,样品送往北京地质科学院进行测定,经分析鉴定结果为铁镍陨石。
秋梅斯秋勒陨石为铁陨石,亦称铁镍陨石或陨铁。长2.58米,宽1.89米,高1.76米,体积3.5立方米重约30吨。重量仅次于1920年在非洲纳米比亚南部格鲁方丹发现的重60吨的戈巴陨铁和1818年在格陵兰岛柏尔维尔发现的33吨重约克角铁,是世界上第三大铁陨石。
当年分队将秋梅斯秋勒陨石的发现报告了上级政府。1965年7月,在自治区成立十周年前夕,陨石被运回了乌鲁木齐。据父亲回忆,当时他所在的西北地质局新疆分局区域地质测量大队二分队营地就驻扎在阿尔曼太山西南侧的喀斯克尔索克坎,负责拉运陨石的人们曾到分队了解情况。分队向他们介绍了陨石的具体位置,前往路线。为了搬运陨石,自治区有关部门专门改装了一部可以载重40吨的大平板汽车和一部推土机前往陨石坠落地,在当时要想搬运这样一个庞然大物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于是运输队请求北塔山边防站支援,边防站派多名战士前往帮助装车。陨石仅仅埋入地面只有50—60厘米,装车时却花费了很大的工夫,先用推土机紧靠陨石边挖了一个南北向的通道,长约20—30米,宽3米。通道两端入口由浅到深,汽车进入坑道后,车的平台恰好与陨石高低相一致。然后再用推土机、千斤顶、钢丝绳、撬杠、圆木等,一步一步地将陨石安全滚放在大平板车上。
在运输过程中也颇费周折,拉陨石的车并未走奥—乌便道,而是直接向东洼地直奔中蒙边界公路开往乌市。由于陨石重达30余吨,沿路的桥梁都承受不起,每当过桥时,就用推土机推出一条便道,绕过桥梁继续前进。经过艰难困苦跋山涉水,前后耗时近一个月,最终将它运到了新疆博物馆。
车到乌鲁木齐,人们听说天上的“星星”运回来了,都感到非常惊奇,纷纷上街观看。当年与陨石合影的龙能礼亲眼目睹了这动人的一幕。那天他吃过早饭去上班,刚走到地质局大门口,只见长长的大板车从友好路上自南向北驶来,直奔刚刚落成的自治区展览馆,将陨石安放在展览馆前面的院子里。汽车通过时,发出“隆隆”的巨响,人们能感觉到大地在阵动。围观的人们异常兴奋,并不断发出“啧啧”的赞叹之声。在自治区成立十周年的喜庆日子里,人们纷纷到展览馆参观这镇馆之宝,天外来客。
2007年,我们有幸在新疆遇到国际著名恐龙研究专家董枝明教授来新疆考察工作,提起这件事时,他又给我们讲述了一段关于秋梅斯秋勒大陨石的情况。1963年,中科院古生物研究所在新疆青河考察时,据说,有一个老乡在青河那地方发现化石了,问我们去不去,我们就派了一些人进去了。那个时候,就带了一辆车,没有路,车进去非常难走,人化石没找到,却找到这块铁陨石了。这块陨石有记载,当时俄国人考察时,看到过它,上面写了好多俄文,当地的牧民叫它“银牛”。有30多吨。后来运到日本进行展览。当时我们发现后橇也橇不动,我们就带回两块来,就送给了我们的副院长陆华登(谐音)了,告诉他陨石情况后,他就向聂荣臻元帅汇报了,当时聂荣臻是国防科工委主任,他听了以后,命令新疆军区用坦克进去把铁陨石运了出来。所以说,关于秋梅斯秋勒大陨石的传说,无从考证,这也是吸引世人关注的原因吧!
秋梅斯秋勒陨石是世界上极为珍贵的“宇宙标本”,成为人们了解宇宙、了解地球的年龄和地球的演化等,具有很重要的科学价值,是进行科普教育的宝贵而生动的活教材。1983年曾在自治区展览馆后院为其修建了一个四周有铁栏杆,面积为15平方米的水泥展台,进行户外展出。2000年3月,陨石作为特殊的使者,前往日本参加“宇宙展2000国际太空知识科普大展”, 该陨铁是此展中上百块来自世界各国的陨石中最大的一块,吸引了数以万计的观众参观并合影留念,反响极为强烈。
2005年是新疆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和第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成立50周年大喜的日子,为了迎接50周年庆典,2004年地矿局拟编辑一部大型画册。为了刻画50年来地质人的变化,新疆地矿局第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邀请当年合影的8位地质工作者从北京、西安、四川等地将汇聚乌鲁木齐。
让我们再一次用照相机将时光定格在——2004年10月10日,乌鲁木齐秋高气爽,天空碧蓝如洗,当年与陨石合影的8位年轻的地质工作者,如今已是两鬓斑白,按照41年前老照片布局又一次站在大陨石上,与这位天外来客合影。“老照片新拍”已经不算是新鲜的摄影理念,如果没有这些文字,也许当跨越时空的两张照片被并置时,只是一种直观的观看方式。时光再次逆转,仿佛又回到了照片上的年轻时光。让人们一起感知他们青春和热血无悔地留在了挺拔巍峨的昆仑、瀚海无垠的大漠。
推荐访问: 陨石 宇宙 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