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是门好生意

2022-05-12 12:20:03 | 浏览次数:

核心提示:我国气象服务处于“低温状态”,这需要在气象服务产品和用户之间搭建一个数据平台。

廖华平很喜欢看天气预报,这或许跟她的生计有关,她从事的是一个“看天吃饭”的行当。在武汉汉正街经营服装生意多年,廖华平摸索出了天气与服装生产之间的很多门道。

人们的穿衣习惯随着一年四季的变化而变化,服装生产商也要生产应季的服装。在酷热的夏季生产厚厚的羽绒服,那叫傻子。到了换季时节,用什么样的面料,上什么样的款式,都是有讲究的。不懂得未雨绸缪的服装生意人不是好生意人。 比如去年是个暖冬,如果不注意天气预报,那么羽绒服厂商一定损失惨重。

阿里巴巴也爱上了天气,想从富饶的气象数据中淘金。今年5月27日,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与阿里云达成战略合作关系,由前者提供海量气象数据,后者则提供云计算技术和大数据服务,双方共同打造“中国气象专业服务云”,为有气象数据需求的企业提供专业而细化的服务。

一直以来,气象部门将自己定位为公共气象服务提供者,在商业气象服务的道路上始终踱着小碎步。此次与阿里云合作,挖掘气象数据商业价值,在中国精细化气象商业服务上无疑是迈出了一大步。

1:98

气象与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德国经济议题观察家弗里德黑姆·施瓦茨在《气候经济学》一书中认为,天气在全球五分之四的经济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许多行业都是看天吃饭的,比如农业、交通、物流、服装、零售等行业都对天气很敏感。有着“气候经济学之父”之称的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花了一年时间对气候变化与全球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做了调查研究,最后形成了长达700页的《斯特恩报告》。报告认为不断加剧的温室效应将会严重影响全球经济发展,其严重程度不亚于世界大战和经济大萧条。

气象不仅影响宏观经济,还会影响个人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营销专家早就计算过,流通领域的销售额有65%由天气决定。气温发生1℃的变化,商品的销量就会发生较大的变化。比如,在德国,气温达到22℃,啤酒就开始畅销,气温每增加1℃,啤酒的销量就会增加230万瓶。这就是德国气象服务部门总结出的啤酒指数。类似的还有冰淇淋指数、羽绒服指数等。而自从雾霾大范围长时间地笼罩中国大地以来,防霾口罩的销量直线上升,更是衍生出“雾霾险”这样的新险种。由“雾霾险”带头,一系列“天气险”也接连露面,“高温险”、“赏月险”、“樱花险”等赚足了人们的眼球。

正因为天气对经济活动有显著影响,如果商家提前知悉天气预报,那么就可用天气数据指导原材料的采购、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环节,从而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经济学中的德尔菲定律认为,商家在气象服务所得到的回报要远大于最初的投资,投资与回报的比例为1:98,即商家在气象服务上投资1元,就可得到98元的回报,不同国家和地区因为气象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这一比例也会不同。正因为气象服务的丰厚回报,各国都在积极发展气象服务,掀起了一股气象经济热潮。

“低温状态”

1985年3月29日,国务院对国家气象局提交的《关于气象部门开展有偿专业服务和综合经营的报告》审核通过以后,便下发文件,鼓励“气象部门应当大力加强公益服务,在做好公益服务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有偿专业服务,并围绕气象事业开展综合经营”,商业气象服务自此合法化。

可近30年过去了,中国商业气象服务市场一直处于“低温状态”。与此相反,国外商业气象服务则处于火热状态。英国的气象服务已经全部商业化;在美国,大约有300家私营气象预报公司在为企业提供气象服务;日本仅东京就有100多家专业气象服务公司,其最大的气象服务公司日本气象新闻公司还闯入中国,占领了中国航运气象服务70%的份额。

中国商业气象服务市场为何冷清?富景天策(北京)气象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富景天策)总经理张勇认为中国的气象服务产品始终是以气象为核心,而不是以用户为核心。张勇说:“现在不少公司都仅仅是做气象信息的搬运工,没有很好地与服务对象的需求对接。”当前,中国的气象服务产品主要是针对公众和政府,面对个人和企业的专业气象服务产品不仅数量少,质量也不高。说到底,中国气象部门提供的是一种以服务大众为主的公益性服务。

另外,中国的商业气象服务用户市场还不成熟,购买专业气象服务的企业和个人数量极少。中国首批气象经纪人就因为找不到用户而失业了。廖华平也对记者表示,她和她身边做服装生意的伙伴从没为天气买过单,而只是以普通人均能获得的天气信息来指导服装生产。

正因缺乏能满足用户专业化气象服务的产品,用户就不会购买,而用户的缺乏导致没有动力去设计、创新专业化的气象服务产品,形成了恶性循环。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4-2018中国气象服务产业发展模式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一针见血地指出:“我国气象专业化、个性化服务依然处于‘低温状态’。”

这就需要在气象服务产品与用户之间搭建一个气象数据平台。气象数据平台具有数据整合的功能,整合数据才能发现更精细的需求,才能设计出满足用户精细化需求的服务产品。

精细化才能商业化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民营力量开始在商业气象服务中崭露头角,比如墨迹天气APP。其创始人兼CEO金犁曾在创业自述中这样说:“天气应用最重要的就是准确,但除了这一点,没有其他核心竞争力。准确其实就是数据来源,大家也都可以做到一样。既然数据都一样,那么用户体验就很重要。”于是墨迹天气在用户体验上花了很大力气,穿衣帮手、语音播报、拍客分享等让用户玩得不亦乐乎。事实上,墨迹天气提供的气象信息,则跟气象局提供的数据无异。

“金犁可能想错了!尽管大家都可以获得同样的数据,但开发者可以通过自己的智慧对数据进行加工,以满足用户的精细化和个性化需求。”彩云天气APP创始人袁行远就在做这样的事情。

2012年7月21日,袁行远亲历了北京暴雨。“如果那时就有彩云天气,应该可以挽救一些人的生命!”袁行远的脑子里冒出了这样的想法:能否用机器读气象雷达图以预测天气?

降雨带就好比洒水车,袁行远要做的就是设计一个算法,能准确预测洒水车的洒水路径和洒水时间,而这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于是,袁行远拉上两个小伙伴,全职做起了开发,试图让机器读懂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提供的气象雷达图,从而准确预报天气。

2014年4月8日,袁行远团队开发的彩云天气正式上线。这是一款即时天气预报APP,达到了分钟级别的准确度,能够预测你所在位置方圆1千米范围内未来1小时的降雨、降雪情况。这种天气预报对传统的预报方式形成了冲击。

传统的预报,有时你会觉得天气预报不准,说不下雨,偏偏电闪雷鸣;说要下雨,偏偏又是晴天。其实气象局的天气预报不是不准,而是不够精细。对一座城市来说,一个城区下雨,另一个城区不下雨也是常有的事。彩云天气能告诉你几分钟以后降雨,降雨量多少,实际上是在预报的空间和时间分辨率上达到了更高的精度,更个性化和精细化。

彩云天气刚刚起步,现基本能达到收支平衡。袁行远对本刊记者透露,彩云天气收入主要来自为第三方应用提供数据调用服务的收费。彩云天气开放了API(应用程序接口),第三方应用可调用数据进行二次开发。目前有十几个第三方应用正在调用彩云天气数据,比如咪呦这款社交音乐应用。

未来,彩云天气还会涉足基于位置的场景应用,袁行远认为这是未来很有前景的应用。比如在下雨前,彩云天气就会向你做一些本地化的推荐,比如附近的咖啡馆,构成一种线上线下的联动。

新版“靠天吃饭”

如果说彩云天气是在为个人精细化气象需求服务的话,那么富景天策则是在为企业的精细化气象需求提供商业服务。在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4年中国十大气象服务企业排行榜中,富景天策名列第五。

张勇在有着“中国气象人才摇篮”之称的南京气象学院(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接受了气象专业训练,在2011年创办富景天策之前,已经是一位有着近30年工龄的气象局老员工。张勇怀揣着气象服务精细化的梦想,开始了他的创业之旅。经过一番论证,张勇以农业和服装为突破口,形成了两款精细化气象服务产品。

农业是最为典型的靠天吃饭的行当,农作物的生长与天气因素息息相关。智慧园丁是一款农业物联网产品,它改变了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将田地办公改为在家办公,以打造智慧农业。智慧园丁通过在农业大棚铺设智能传感器,实时监测与作物生长密切相关的气象数据,比如空气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土壤温度、土壤湿度等,并通过移动互联网等通讯网络将气象数据实时传递到农业经营者的通讯终端。

天策商机是一个数据分析平台,将消费者留存在百度、淘宝网等平台的服装历史消费数据与气象数据相融合,并通过大数据分析后,为服装企业提供生产决策服务。天策商机拥有全国50个重点城市最近三年的服装消费行为数据,这是数据分析的基础。另外天策商机还将服装鞋帽行业细分成了62个品类,并针对历史情况、季度走势、月度走势和短期天气突变进行数据分析,对服装企业在生产链、库存、营销提供精细化的指导意见。目前天策商机的用户中不乏凡客、唯品会这样的大客户。

变幻莫测的天气中孕育着无限的商机,关键是你有没有想到,想得有多细。(支点杂志2014年11月刊)

推荐访问: 天气预报 好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