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业寒冬

2022-05-12 14:40:04 | 浏览次数:

zoޛ)j馝MNtOiM?m5m5]tM公司拒绝收购生鲜乳,导致该单位倒掉牛奶共计3-4吨;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世平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也因伊利乳业拒收生鲜奶,至2014年11月26日,被迫低价卖牛165头,直接经济损失70余万元。

“倒奶卖牛”事件迅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农业部认为,主要是因为进口奶价格便宜导致国内企业过多使用国外奶粉;第二是因为消费市场没有完全被拉动,消费者饮用牛奶的意愿弱化了;但有分析人士认为,奶农“倒奶杀牛”与进口奶粉没有多大关系,主要是消费者对本土产品信心不足。

王丁棉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比较片面,他严肃地向《中国经济信息》记者解释道:“倒奶宰牛现象不是一两个原因导致的,是多元化的,涉及到整个行业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市场构架、国家政策导向以及经营模式。”

“整个乳业的基础是不够牢靠的,一次冲击所有问题都显示出来了。”王丁棉续称:“除此之外,产品结构也存在很大的问题,比如,市场上流行的乳酸菌饮料便宜又好喝,占市场份额又大,但用的奶却很少;但巴氏奶,低碳环保受到高温破坏又比较小,却不受消费者欢迎。如果这些产品都使用本土奶作原料,就不会存在奶源过剩的问题。”

据了解,2013年全球牛奶总产量大约有7.6亿吨,但中国的牛奶生产总量才有3531万吨,仅占全球总量5.5%。2013年全球的人均牛奶消费量约为107公斤,我国的人年均占奶量约30公斤,占全球人均水平1/3还不到。从某种程度上说,我国目前仍算是一个“贫奶国”。人均占奶量偏低,正好是未来发展的存在空间及潜在的市场,但是如此庞大市场却发生倒奶事件令人匪夷所思。

除产品结构问题外,王丁棉还认为,国家政策也存在弊端,“政府鼓励企业大办自办牧场,这就导致购奶方倾向于大型牧场,小型牧场就易发生倒奶事件;同时,一些大型企业去国外兴办牧场,中国人不收购中国人的牛奶,难怪中国人不喝中国人的牛奶。”他向《中国经济信息》记者说道。

弊端凸显

乳业发展正进入到从传统乳业转向现代乳业这一转变过程,但由于新旧观念的冲突和各方利益的博弈,在发展前行中必然会存在障碍。

王丁棉认为,三聚氰胺事件负面影响挥之不弃,使消费者对国产奶信心不振,这一信任危机的存在是整个奶业最为重要、同时又是亟需解决而又最难解决的一道难题。

恒天然前任首席执行官西奥·史毕根斯曾说过:“牛奶价格并不是我担心的问题,我担心的是消费者的信心,牛奶价格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消费者的信心不是由企业决定的,失去了人心也就意味着没有了未来的市场。

除此之外,乳业资源分布的不合理也是主要问题之一,产奶区高度集中在黑龙江、内蒙古等北方八省区,“不合理的产业布局,人为地造成了北奶南调增高了奶产品的运输成本;此外,还使得乳业欠发达地区大量可利用的牧草、饲料白白地被浪费掉。”王丁棉无比惋惜地对《中国经济信息》记者说。

套用工业发展“做大做强”的理念来发展乳业,也违背了农牧业及乳品生产的就地资源就地利用、就地养殖就地加工、就地消费和适度发展的规律。

“中国乳业资源较为分散,高度集中使用成本重,即使企业做大了也很难做强,应该遵循‘适度规模做强做精做好’的规律。”王丁棉向《中国经济信息》记者表示,“散户奶农退出过早过快过多,乳企自办奶源过小过慢,跟不上。企业重加工,轻养殖,自办奶源积极性不高,且国家缺乏一个量化指标。”

但中北蓝海FMCG品牌营销策划机构首席运营官王子恒却表示,从马云20亿元投资伊利牧场、恒大成立恒大牧业等都证实了乳企巨头对规模化养殖和大型牧场的需求;这些资本的进入有助于国内奶源向集约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有利于规范乳业产业链,他续称:“乳企要有自建、自控奶源,形成上下游的利益共同体,才不会出现牧场和工厂互博的现象。”

仍要依靠政府管控

“虽然目前我国乳业处于寒冬,但是不会倒下的,散户还会存在一部分的,但是预计2015年上半年,情况要比2014年还要惨烈一点,因为国际上上半季还处于危机中,再加上经济的减缓,消费者的购买力度仍不足,所以我认为整体上过于乐观是危险的。”王丁棉向《中国经济信息》记者表示。

对乳业发展具有管控权的始终是政府,王丁棉建议,因为消费者对国产奶不放心,国家需要对现行的鲜奶标准及其他乳业相关标准做出重新修定,并明确所有定义。

资料显示,在我国现有的乳制品中,唯有巴氏鲜奶是要求必须要使用生鲜牛奶为原料奶。

“可以说,唯有将希望寄托在巴氏鲜奶的身上,中国乳业才能更好地发展。要使巴氏奶盛行中国,首先得要为巴氏鲜奶生产与消费提供宽松的发展氛围与条件,这包括政府提倡,消费引导,还包括在行业与产品结构上进行调整,又或在产业与政策的顶层设计上,对巴氏奶进行扶持倾斜,要为鼓励乳品企业更多地使用国产生鲜奶源提供利好环境与条件,从而达到促进和拉动奶牛养殖业的发展,并实现奶源本国化的目的。”王丁棉表示。

“政府补贴,需要明确点的问题,不能补贴买牛,应该补贴到牛场的建设,例如,路、电、水、环保设备等,提高牛场硬件。”王丁棉续称,“其实现在该淘汰的应该是过去每家几条牛的模式,但是100头以上的就应该生存下来,全世界牛场平均下来也就是100头左右;我认为现在还不是一下子发展到1000头的时机,因为大牧场存在的隐患更多,例如饲养、管理、疾病控制等,同时大牧场的硬件条件还不是很牢靠;养殖场规模越大风险越高,牛奶的质量就难以控制,所以2000-3000头的牛场是最合适的,不能超过5000头。”

王子恒却认为,规模化是市场的需求,今后农户的出路只有两条:一个是以片区重组起来,形成规模化的合作社,实现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和经营,来加强与企业合作中的话语权,要么就退出市场竞争。

推荐访问: 寒冬 乳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