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的陈展应该如何突出地方文化特色

2022-05-13 14:35:04 | 浏览次数:

博物馆是近代兴起的文化事业,但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世界上第一个博物馆是公元284年托勒密在亚历山大里亚城修建的。而早在公元前五世纪,在山东曲阜的阙里孔子故居建立的孔子庙堂是我国最早的故居遗址纪念类博物馆。1905年,张謇创办了中国第一所近代博物馆———南通博物苑,从此揭开了中国博物馆事业的新篇章。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的博物馆事业,如雨后春笋,得到迅猛发展。目前,全国国有博物馆就有2300多所,而各种民营博物馆和私人博物馆也方兴未艾,我国的博物馆事业正进入一个崭新阶段。传统意义上的博物馆主要有收藏、展示、研究三大职能,随着时代、文化的发展,博物馆的地位在日益提升,它的功能也在不断扩大,博物馆已成为一个特殊的社会教育机构,成为广大群众享受公益文化服务满足文化精神需求的重要场所。博物馆既是本地区与外界交流和联系的重要媒介,又是城市发展和地区文化象征的形象标志。

博物馆根据性质不同,又分为综合类博物馆、遗址类博物馆、古建筑类博物馆、纪念馆等形式。由于不同的性质,博物馆的发展就应该找准定位,突出地方文化的内涵,只有富有个性和与众不同的陈展特色,才会对博物馆的发展有科学定位。仅以“青海民俗博物馆”为例。青海民俗博物馆是在原青海地方军阀马步芳的官邸(馨庐)内成立的博物馆,如果准确给其一个定位,它更应该是遗址博物馆,所以对它的保护利用与展示更应该突出它的地域特色,所以,笔者认为它的陈展应该突出三大文化特色。

首先,应突出它的建筑特色。与综合类博物馆相比,建筑遗址类博物馆有它的特殊性,遗址类博物馆一般都是以古建筑群为基础的,保护古建筑群是遗址类博物馆的首要职责。古建筑本身就是具有丰富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科学艺术价值的文物,它保留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民族文化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马步芳公馆始建于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它位于西宁市为民巷13号。原公馆及花园占地1000多亩,建筑面积6180平方米,建筑形式分为前院、中院、西一号、二号、三号院,南楼小院及后花园七个部分,俯瞰整个建筑为“囍”字。马步芳公馆在建筑式样上不仅继承了青海民居的传统特点,还融合了汉、回、中西等多种建筑风格,在外形上,它借鉴青海传统民居方形土围墙,在公馆四周建筑了封闭式的砖包墙(民间俗称砖包城)。公馆内部布局,展现中国传统民居四合院形式。各院大多东与西,南与北相互对称,房屋采用汉民族通常用的歇山式大屋顶和廊、柱、木框架的建筑结构。公馆一方面沿袭了中国汉族传统民居建筑风格;另一方面又不按汉族坐北朝南方位而按照伊斯兰教中朝向圣地麦加方向的惯例,东西朝向。对房屋的外修饰也是按穆斯林的风俗,不是吻兽,而是在房屋檐头、檩榫、砖墙、门窗、廊前等处雕刻牡丹、葡萄、菊花等花卉、果实和抽象多变的几何图案。公馆在当时那个年代,还不同程度地注入了近代西方建筑设计理念,它用现代的材料玻璃装配门窗,采光、通风、保温条件好,特别是贵宾厅中的西式壁炉、仿俄式壁柜,用青海海西产的白玉和墨玉砌成,玉面上雕刻着鲜花、花瓶和镜面的浮雕式图案,色彩斑斓,是典型的中西和伊斯兰教文化建筑风格组合的结晶。公馆建设的另一大特点,就是用玉来建造房屋,这在整个中国建筑历史上堪称魁首。后唐最后一位皇帝李煜在其诗中写道“雕栏玉砌应犹在”,也只是诗歌中的一句夸张,因为在中国建筑史上还真没有记录哪位皇帝用纯玉砌一间屋。汉代汉武帝奇思妙想也只不过是想“金屋藏娇”,但在中国“黄金有价玉无价”的文化传统中,那也不足为奇,在汉代帝王丧葬历史上也只不过是在帝王死后,能做“金镂玉衣”,那在当时也是很奢侈了。但是马公馆内除了有接待贵宾的“玉石厅”外,在公馆大门、客厅、走廊、地面、主要房舍的内外墙壁、壁炉、护栏等都有大量铺砌、镶嵌玉石,面积达千余平方米,用了大小不等的玉石达八万块之多,就连大门门楣上时任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题写的“馨庐”二字,都是用玉石镶嵌。古老的中国人自古就对玉情有独钟,早在远古新石器时代,原始先民就开始把玉石运用到生产、生活之中,并对玉有了“图腾”崇拜,并把玉作为祭祀用的重要礼器,有“黄琮礼地”、“苍璧礼天”的风俗。之后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人们始终对玉情有独钟,在不同的朝代人类对生活、材料、器具运用有所不同,夏、商、周盛行青铜器,汉代流行青瓷,唐代金银器,宋、元、明、清的青花瓷,但无论在哪个时代流行什么材料的器物,有一点,中华民族对玉器的推崇是亘古不变的。特别是时值今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社会财富的积累,收藏热的兴起,玉器再次成为追捧的热点。这与马公馆建筑物用玉做材料,真是不谋而合。它开辟了用玉造房之先河,这是建筑史上一大奇观。所以,青海民俗博物馆宣传特色文化,首先就要打响玉文化牌,突出马公馆遗址建设中玉用文化内涵,并通过与我国玉传统文化的对接,把它作为青海民俗博物馆对外展示和特色文化宣传的一大亮点,广为宣传。另外,马公馆的建筑融合了中西、汉、回文化建筑的典型特点,这在上个世纪西北地区的建筑发展史上应该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建筑设计的匠心独具,为青海的建筑发展创造出了一个多种文化兼收并蓄,不同建筑风格融会贯通的典范,使马公馆的遗址博物馆地位由此大幅升级。所以,我们在对外展示和进行文化特色宣传时,应对其作为近代建筑史上的一座奇葩来认真加以研究考证,从而突出其建筑遗址博物馆的特性,彰显当年青海现代史上奇妙的建筑设计和精湛的建筑技巧,并进一步阐释它对现代建筑学的启示。

青海民俗博物馆现在还不是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也没有被各级政府列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这与马步芳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上所扮演的反动角色不无关系。其实,要是换位思考,把马步芳家族历史作为反面材料,或从建筑遗址的角度,马公馆都应该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的第二大特色陈展就应该是以新中国成立前马步芳家族统治青海兴衰历史为主要内容。展览应该通过对其家族历史从发迹到走向灭亡做一个系统展览,要通过大量的历史图片和一些近现代物证将历史做一个客观、真实、公正的还原,特别是对现代历史中马步芳家族对青海乃至西北历史的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要做重点展示。这样既把握住了博物馆作为历史文化载体,应重点突出地方文化特点,也能使观众亲身感受到青海在整个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发展史中所显示的特殊性,特别是对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青海的篇章应该给予浓墨重彩的渲染,讲述只有人民才是推动历史向前的动力,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从这个展览的设计到陈展应该有一个清晰的脉络,还应该设计一些声光影像资料,这样使得整个陈展能够鲜活、生动、有故事,也能深深吸引观众,使其成为观众了解青海现代革命史的一个窗口,彰显出博物馆特殊的社会教育功能。

马公馆现在对外称之为“青海民俗博物馆”,既然是民俗博物馆,那自然就少不了对青海各个民族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生活习俗等作为第三大文化特色陈展。青海是多民族长期友好共存的省份,世居民族有汉、藏、蒙、回、土、撒拉六个民族,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都创造出了属于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并形成了本民族独特的生活习俗,它们构成了青海特有的色彩斑斓的多元民族文化。作为民俗博物馆应该以各民族生活历程为线索,以它们的生产生活和婚丧嫁娶为主要内容,划分出不同版块,能全面、系统、完整地呈现各民族生产生活历程,让广大观众通过观看这一展览,就能一目了然地对青海各民族生活习俗有个清晰的了解。

目前,青海民俗博物馆所陈展的各民族民俗展室,陈展篇幅太短,内容太简单、陈旧,与一个省民俗博物馆应该展示出多民族风土人情、生活习俗还有很大差距。所以,现在相关部门就应该组织专家论证,切实拿出一套系统、生动、科学的民俗陈展方案。把它作为马公馆内青海民俗博物馆的第三大文化特色陈展。

陈展是为了使观众更好、更形象、更直观地理解主体陈展。如果实现三大文化特色的相互辅助,青海民俗博物馆地方文化特色展示才能得到全面提升。

推荐访问: 博物馆 特色 地方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