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首都十大建筑
一、话题由来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笔者在北京电台“茶余饭后话北京”栏目,推出回眸首都十个五年计划的系列节目,分别讲述了上世纪50、80、90年代的首都十大建筑。但节目播出后,当即就有听众对50年代首都十大建筑(下称“十大建筑”)提出质疑。尽管我对根据北京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撰制的讲稿深信不疑,但听众的质疑仍然引发了我对这个问题溯本求源的兴趣。
二、众多版本
听众的质疑绝非空穴来风,这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介绍上世纪50年代首都十大建筑的图书甚多,而这些书却各执一说,致使人们莫衷一是。为此,笔者专门对各种版本做了一番考证:
版本一开列的十大建筑是:“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博物馆和历史博物馆、军事博物馆、农业展览馆、民族文化宫、北京工人体育场、北京火车站、民族饭店、华侨大厦、钓鱼台国宾馆”。执此说的书最多,有:
1.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编著的《社会主义时期中共北京党史纪事(4)》(下称《北京党史纪事》),该书在条目1959年“国庆十大工程项目的确定”一文中(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92页),开列的十大建筑是“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全国农业展览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民族文化宫、钓鱼台国宾馆、北京工人体育场、北京火车站、民族饭店和华侨大厦。”
2.北京建设史书编辑委员会编著的《建国以来的北京城市建设》(内部资料)(1986年4月第一版第47页)指出:“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和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民族文化宫、民族饭店、工人体育场、全国农业展览馆、北京站、华侨大厦、迎宾馆十大建筑于国庆十周年前夕如期建成。”此名单同上,但顺序不同,称谓略有差异。如钓鱼台国宾馆称迎宾馆,北京火车站称北京站,北京工人体育场称工人体育场。
3.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著的《北京志·建筑卷·建筑志》(北京出版社,2002年11月第一版第11页)写道:“北京建筑业为迎接国庆1O周年而兴建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博物馆与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全国农业展览馆、北京站、北京工人体育场、民族文化宫、民族饭店、钓鱼台国宾馆、华侨大厦‘十大建筑’……仅用了一年时间即全部建成。”
4.《当代中国的北京》(上)(《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编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1989年1月第一版130-131页)一书对此叙述的更为详尽:“在九月下旬陆续竣工的首都国庆工程,除这座由容纳10000人的大礼堂、5000人的宴会厅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楼三部分组成的人民大会堂外,还有:中国历史、中国革命博物馆,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长期固定展出中国历史与革命文物史迹。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建筑面积6万多平方米,展示中国有战争以来的全部中华民族的军事史、战争史,重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革命战争史。
民族文化宫,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中间塔楼13层,长期固定展出有关中国各民族的文化、风俗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民族饭店,建筑面积4.58万平方米,689间客房。
华侨大厦,地处市区中心,主要接待来京观光游览的海外华侨和中国血统的外籍人士。港、澳、台同胞也在此下榻。
钓鱼台国宾馆,建筑面积共4.8万平方米,具有浓厚的中国庭园风格,有多幢小型宾馆楼,可同时接待十几个国家元首来访居住。
全国农业展览馆,占地面积达50多公顷,采取分散布置形式,专为展出中国农业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交流农业方面的先进科学技术。
北京火车站,占地18公顷,全站总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是当时全国规模最大、技术复杂、设备完善、并具有民族特色的一座现代特大型车站。
北京工人体育场,建筑面积7万多平方米,看台可容8万观众,场地规划设计和构造设计均可满足国内外大型运动会的要求。
以上这十大建筑,在新中国建国十周年前竣工,前后不足一年,成为中外城市建设史上的一个奇迹。十年大庆,十大建筑,当时轰动了国内外。”
版本二开列的十大建筑是:北京站、人民大会堂、中国历史博物馆和革命博物馆、电报大楼、钓鱼台国宾馆、民族文化宫、民族饭店、华侨大厦、北京工人体育场和全国农业展览馆。该版本同版本一比较,增加了电报大楼,删除了军事博物馆。此说见于《北京百科全书》(奥林匹克出版社1991年6月第二版354页)的“十大建筑”条目。
版本三开列的十大建筑名单是:人民大会堂、民族文化宫、北京站、军事博物馆、电报大楼、工人体育场、全国农业展览馆、历史博物馆和革命博物馆、钓鱼台国宾馆、华侨大厦。版本三同版本二比较,增加了军事博物馆。删除了民族饭店。同版本一比较,有9个建筑相同,不同的是用电报大楼,取代了民族饭店。此说见于《北京百科全书。总卷》(奥林匹克出版社、北京出版社,2002年10月第一版368页)“十大建筑”条目。
版本四将中国美术馆列入“建国十周年十大建筑”之一。此说见于《北京百科全书·东城卷》(奥林匹克出版社、北京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388页)“中国美术馆”条目:“中国美术馆国家级美术博物馆……1958年动工兴建,1962年竣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十大建筑’之一,也是中国最大的美术馆。”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北京百科全书》、《北京百科全书·总卷》、《北京百科全书·东城卷》三书对十大建筑的认定,老版与新版不同,总卷又与分卷各执一词,相互矛盾,实在让人费解。且不论老版还是新版,《总卷》还是《分卷》,究竟哪个更有道理,都只能说明《北京百科全书》作为一部综合性的百科全书,其编写尚有不够严谨之处。
除上述4个版本外,还有一些版本分别将中国美术馆、北京工人体育馆,甚至把北京展览馆(即原来的苏联展览馆)列入十大建筑中。
三、原因探析
不同版本间,出现如此大的差异,笔者以为,主要是对上世纪50年代首都十大建筑的产生背景和确立标准,在理解上存在差异。
据《当代中国的北京》(上)(125-126页)记载,(1958年)“九月五日,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召开会议,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北京市副市长万里传达了中央关于筹备庆祝建国十周年的通知,要求在建国十周年到来之前,改建好天安门广场,建好大会堂、革命博物馆、历史博物馆、国家剧院、军事博物馆、科技馆、艺术展览馆、民族文化宫、农业展览馆,加上原有的工业展览馆(即当时的苏联展览馆)共十大公共建筑。另在玉渊潭附近建十几幢别墅式的宾馆。”这就是最初所提的国庆十大工程,或称“十大建筑”。
据《北京党史纪事(4)》(92页)记载:“随后,各方面即开始了紧张的设计、占地拆迁、工程准备等项工作。到了1959年2月28日,周恩来总理在国务院会议斤召集各位副总理及有关部、委的领导开会,商讨调整国庆工程问题,北京市有万里、吴晗、贾庭三、赵鹏飞、沈勃等参加
了会议。……会上讨论了国庆工程要压缩、有的工程要缓建,以便挤出材料能够多为人民盖一些住宅,解决人民群众住房困难问题。……会上讨论决定:科技馆、国家剧院、艺术展览馆等工程缓建。
以后,又经几度研究变更,将已经建成或正在兴建的工人体育场、华侨大厦等列入国庆工程,最后确定并完成的国庆十大工程(又称“十大建筑”)是: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全国农业展览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民族文化宫、钓鱼台国宾馆、北京工人体育场、北京火车站、民族饭店和华侨大厦。”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十大建筑最初是中央首先提出的,是为迎接共和国十年大庆,所要建设的国庆十大工程。其中除原有的苏联展览馆外,其他9项工程都应该是此后动工兴建的,并在建国十周年国庆前能够竣工的工程。其间几经调整,已不包括原有的苏联展览馆,也不包括缓建的“科技馆、国家剧院、艺术展览馆等工程”。
因此,十大建筑,即国庆十大工程,实际上是向建国十周年献礼的工程。其标准有二,一是应在1958年9月中央关于筹备庆祝建国十周年的通知下达前后,兴建的大型工程;二是能在国庆十周年前夕竣工的工程,否则就难以称为献礼工程。对这一标准《建国以来的北京城市建设》一书(81页)阐释得相当清楚:“1958年至1959年,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建设起来的国庆十大工程是史无前例的,是首都建筑史上里程碑。”这就告诉我们,五十年代十大建筑其工期均不超过一年,上限为1958年9月,下限为1959年9月。
而符合上述标准的国庆工程,便是版本一开列的十大建筑。至于其他建筑为何不能作为五十年代十大建筑,笔者将按此标准说明。
1.电报大楼。《北京百科全书·总卷》虽将其列入十大建筑,但在该书83页“电信业”辞条也记载:“1958年北京电报大楼建成”。《建国以来的北京城市建设》一书(320页)记载更详细:“由于原东长安街北京电报局面积狭小,……于1956年4月,开工兴建北京电报大楼。1958年9月竣工投产……”可见,电报大楼无缘入选十大建筑。
2.中国美术馆(即艺术馆)。在1958年动工兴建时,中央最初曾将其列入国庆十大工程,后因缓建于1962年建成,已不能作为献礼工程列入十大建筑。
3.北京工人体育馆。有的版本将北京工人体育场和北京工人体育馆作为一个建筑,列入十大建筑,这是不妥的。因北京工人体育馆作为一个独立建筑,迟至1961年建成,所以,既不应附在北京工人体育场之后,共同作为一个建筑,列入十大建筑;更没有资格独立作为一个单体建筑,列入十大建筑。《当代中国的北京》(上)(274页)写道“国庆十周年十大工程以及后来的中国美术馆、工人体育馆、京西宾馆、首都体育馆等一批建筑在‘古今中外,一切精华,皆为我用’的方针指导下,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所创新。”这里十分明确而又恰如其分地用一个名为“后来的”词汇,把中国美术馆、工人体育馆排除在十大建筑之外。
4.苏联展览馆。1954年建成,最初中央曾将其列入国庆十大工程,但很快即予否定。
需要说明的是,有些关于十大建筑的版本,虽然所列的是十大建筑,但实际上多于十大建筑。原因在于不适当地把一些单体建筑合二而一。一是如上所述,把北京工人体育场和北京工人体育馆合为一个建筑。二是把民族文化宫和民族饭店合为一个建筑,实际上这是两个用途不同,但又有一定联系的独立建筑,尽管它们位置邻近。据《北京党史纪事》(110页)记载:“民族饭店的地址是周总理选定的,总理说:这里靠近民族文化宫,少数民族活动方便,地点定在这里好。由于饭店是十大工程开工最晚的,周总理多次向有关领导询问,民族饭店能否在国庆节前完工,并指示一定要按期完工。就连饭店的名称总理也考虑到了。1959年初,总理在御河桥审查人民大会堂模型后,仔细看了挂在墙上的长安大饭店(原名称)图纸说,长安大饭店紧靠民族文化宫,又要接待全国的少数民族代表,还是叫民族饭店吧!”
可能是由于上述这些不太妥贴的二合一,使得中国美术馆、电报大楼、北京工人体育馆等,有可能挤入五十年代十大建筑。也可能是为了使中国美术馆、电报大楼、北京工人体育馆等建筑,也能列入十大建筑序列,才人为地把一些本来是独立的建筑合二为一。至于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本是一个建筑,当年只是人为地划分成两个博物馆,如今已经合成一个博物馆,即中国国家博物馆了。此外,一些版本把中国美术馆、电报大楼、北京工人体育馆等建筑,也列入十大建筑序列,除了不了解十大建筑产生的背景,更多的原因可能也是不愿忍痛割爱的一种求全心理的反映。《当代中国的北京》(上)131页的附注,对此作了比较圆满的解释:“原计划的十大建筑,因为有的已经建成(苏联展览馆),有的推迟缓建(科技馆、美术馆、国家剧院),有的原来算作两座(中国历史、中国革命博物馆),有的虽为国庆工程却未列入十大工程(钓鱼台国宾馆),有的当时正在兴建,后又列入国庆工程(北京火车站、华侨大厦、民族饭店、工人体育场)。所以,最后完成并确定为首都国庆十大工程的公共建筑,与原计划有所不同。”
四、档案考证
尽管笔者从多方面分析、推断,认为版本一开列的十大建筑,既比较科学、准确,又符合实际情况。但仍觉得采用上述版本的《北京党史纪事》等书均是后人编辑的史书,仍属一家之说,不是档案,因而有进一步考察其出处和依据的需要。为此笔者查阅了北京市档案馆编辑的《北京档案史料》(下称《史料》),最终考证了版本一的正确性:
1.《史料》1989年第4期第77页《1959年北京市大事记》中,有这样的记载:“10月8日中共北京市委、市人委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宴会,庆祝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博物馆和历史博物馆、军事博物馆、农业展览馆、民族文化宫、北京工人体育场、北京火车站、民族饭店、华侨大厦等十大建筑工程和密云水库拦洪工程的完成,周恩来出席宴会,彭真讲了话。”这一记载表明,五十年代十大建筑是1959年10月8日,中共北京市委、市人委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宴会上公之于众的。而且十大建筑的排列,哪个在前,哪个在后,其顺序也很考究,先人民大会堂,再博物馆、展览馆、文化宫、火车站,最后是两个饭店。但是这一记载也有一定的缺陷,即:虽说是十大建筑,实际上列名的只有九大建筑,少了钓鱼台国宾馆。怎样理解这一问题呢?一说是,当时把中国革命博物馆和历史博物馆视为两个建筑,但从名单的排列句式分析,各建筑名称均用顿号隔开,惟有中国革命博物馆和历史博物馆之间用了一个“和”字,说明当时就是把这两个博物馆看做一个建筑的。另一说是,华侨大厦后有个“等”字,这个等字即包括被省略掉的钓鱼台国宾馆。
2.《史料》1990年1期75页载《1960年北京市大事记》,记有:“1960年4月21日国务院批转万里《关于国庆工程决算的报告》。1959年国庆工程决算数字为四亿三干七百五十五万元。国庆工程包括天安门广场扩建,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革命军事博物馆、农业展览馆、民族文化宫、华侨大厦、北京工人体育场、新建北京火车站、迎宾馆等工程。”这段记载可以说明钓鱼台国宾馆在国庆工程之列,可惜的是,这段记载在写入钓鱼台国宾馆的同时,又漏掉了民族饭店。至于前者为什么要省略钓鱼台国宾馆,后者又漏掉了民族饭店,众说不一,这里不再赘述。
3.《史料》2003年第2期141页载有《北京市筹备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史料选编>,记述了当时对于各项国庆工程竣工期限的要求:“民族宫应在6月底基本竣工;革命、历史博物馆、解放军博物馆、迎宾馆和农展馆要在7月底基本竣工;人大会堂、长安饭店(即民族饭店)、东郊体育场(即北京工人体育场)(下转第60页)(上接第7页)和侨联大厦(华侨大厦)要在8月15日以前基本竣工,新建北京车站要在8月底基本竣工……”这里悉数列举了当时国庆工程的名称和竣工期限要求,数量正好是10个,且和版本一完全一致。
总之,上世纪50年代首都十大建筑从最初由中央动议,继之根据国情进行调整,有的缓建,有的新增,到最后竣工,成为国庆十周年十大献礼工程,其间虽仅为时一年,却经历了一个不断变动的复杂过程。由于对这一变动过程的始末缺乏了解,则是众多不同版本图书出现的主要原因。此后,在北京又评选了80年代和90年代十大建筑,这两次评选由于都是在建筑竣工后,有组织地进行了专家推荐候选名单,市民投票评选,新闻媒体公布,所以绝无异议。上世纪50年代首都十大建筑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由中央决策,以举国之力建设的,无论是工程质量,还是建筑艺术,都堪称一流。除华侨大厦已于1988年拆除重建,令人惋惜外,其他九大建筑已历经半个多世纪的考验,成为我国建筑史上的优秀物质文化遗产,而当年建造这十大建筑所体现的土洋结合、粗粮细做、革命加拼命的施工精神,则永远值得中华民族骄傲。
推荐访问: 十大 上世纪 首都 五十年代 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