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建筑的审美属性分析
摘要:客家建筑是我国建筑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其设计方法和理论对于我国当代建筑的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和启发作用。为了更好地继承这些优良的文化精髓,我们需要更加深入透彻地了解客家建筑的审美特点以及审美属性。本文基于这个问题,详细深入地分析了客家建筑的审美属性,对于当前建筑审美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客家建筑 审美属性 特点
1引言
客家建筑是中国建筑体系中重要的一个分支。客家建筑以围龙屋,同心圆形、半圆形和方形等的形式呈现,具有十分鲜明的审美特色。在建筑美学中独树一帜,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同时,在建筑物呈现美观的外形与构造的同时,能够满足良好的功能实用性,呈现出个性的客家建筑特色。继承与发展传统客家建筑对于现代建筑的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在分析客家建筑审美表现的基础上,分析了客家建筑的审美属性,以期对于继承与发展优秀地客家建筑文化有所助益。
2客家建筑的审美表现
2.1形式美
土楼是客家建筑的代表。土楼的主要建筑材料是土和木材。外部使用土来构建建筑的外形,内部的结构支撑则大多使用木材作为建筑材料。土楼具有十分鲜明的外部结构,呈现出十分巧妙的形式美。建筑物采用特殊土坯结构: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作粘稠剂,以竹片,木条作筋骨,夯筑起墙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楼。或者采用花岗岩条石结构(如江西龙南龙光围)。外墙则与建筑的梁、柱等支撑结构形成一个整体的结构框架,这样的设计不仅有利于呈现建筑的美观,而且能够形成稳固的承重结构。土楼内部支撑系统中,大量的木材支撑结构,构成了土楼较为独立的结构空间,使得土楼浑然天成,不受外部影响。巨大的圆形空间使得建筑本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土楼整齐的柱廊和门窗,形成一股无形的向心力,是客家人群居生活的写照。表现了劳动人们一起劳动并分享劳动果实的喜悦。
2.2意蕴美
客家是汉族在世界上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在长远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其所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的特殊性,形成了其独特的客家文化。客家人喜欢用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动物与植物等图案来表达自己对于吉祥如意、岁岁平安的祈祷和祝福。这些文化也在客家建筑设计中进行了淋漓尽致地表达。如在土楼建筑的门饰中,采用凤凰、大象等表示吉祥如意。而以鱼来表示年年有余等对于富足生活的渴望。客家人对于凤凰具有十分特殊的感情,他们用凤凰表示幸福美满、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而且还有以凤取名的建筑物,如著名的五凤楼。另外,土楼还有用汉字来装饰,来表达美好的愿望。如用“寿”字变体形成的“寿字纹”来表示长寿的愿望,或者对于老人长寿的祝福。用“喜”变体的图案来表示吉祥如意的愿望。
2.3功能美
建筑的存在不仅要美观,更重要的是实现其实用价值。建筑物的实用价值与其当地的气候以及社会环境的特点具有十分重要的关系。客家人所居住的地区,属于山区,在历史上一直属于匪患比较严重的地区。因此客家建筑除了满足居住以外的功能,还需要具有一定的防御功能。而具有独特的设计的土楼也正好能满足这个功能实现。土楼具有一道外墙,大多数15米高以上,不仅能够防御由于自然因素而引起的雨水和风沙的侵蚀,而且能够抵御盗贼的进入和外地的入侵。在建造土楼的外墙时,用大块的鹅卵石作为建筑材料,使之达到平常洪水位以上,这样土的部分就不会因为雨水冲刷而出现瓦解,使得建筑不够坚固。土楼三层以下没有窗口,也是抵御外来入侵的一种表现。
2.4生态美
在我国悠久的建筑文化历史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一直贯穿始终。客家建筑的设计与建设也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即充分考虑了当地的生态环境的特点。土楼的建筑材料“土”、“木材”以及“夯土墙”等都是取之于自然。其建筑风格、设计样式、结构等融于自然,与当地的生态环境融于一体,交相呼应,与自然环境融于一体。一般而言,客家土楼都是在山区临山傍水而建。在建设过程中,客家人一般不会改造当地的自然环境,更不会去肆意的破坏自然环境。即使是简单的小路,也是按照山势,拾级而上。客家建筑的这种建设方式体现了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体现了保护生态环境,与生态环境共存的理念。
3客家建筑的人文适应性表现
3.1客家建筑的自然适应性
“适用、坚固、美观”是建筑设计的贯穿古今中外的建筑三要素。客家建筑更是深刻地体现了这是三个设计要素。建筑设计是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产物。然而为了确保建筑的长久性实用,建筑物需要满足一定的自然适应性。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与自然的融合。如客家建筑的外墙的设计即是满足当地自然环境多雨水的气候特点。客家建筑依山傍水,一旦有阴雨天气,建筑外墙容易受到雨水以及泥沙的冲击。客家建筑在外墙建筑时,采用了一定高度的鹅卵石,并采用小块的鹅卵石填补大鹅卵石的空隙,确保了墙体的坚固,实现了“适应、坚固”要求。山上的气温变化比较复杂,客家建筑的墙体比较厚,能够使得墙体外的温度变化不影响室内温度的变化,这样客家建筑就比较适应人的生活、起居,避免复杂的温度变化给人体带来的不适。土楼的整体形状呈圆形或者半圆形。这种形状解决建筑的日晒问题,使得室内的居住环境不至于过于潮湿。圆形的建筑设计增大的建筑结构的抗冲刷能力,有效地减少了雨水、山洪对建筑造成的冲刷和伤害。
3.2客家建筑的社会适应性
建筑物除了实现一定的自然适应性,还需要满足社会适应性,即建筑设计需要满足当地的社会环境,能够表达人们的社会情感的表达。如客家建筑采用一些动物和植物的图像来表自己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土楼一般是多家群居的形式,土楼的设计也满足了不同住户之间的交流,门廊等也能够呈现一种无形的向心力,表现了群居生活中,大家团结一致,共建美好生活的意愿。另外,针对当地匪患严重以及战争不断等社会环境特点,土楼还能实现一定的防御功能。墙体采用鹅卵石作为建筑材料,使得墙基十分坚固。土楼外墙十分高大、墙壁很厚,也能抵御盗贼与外敌的入侵。另外,客家楼一般在三层以上才会设有窗口,这本身就能防御盗贼进入。土楼内还有完善的生活供给系统,这也是为了防御外敌,而实现的独特设计。在战乱时期,在土楼内生活,能够满足水源和食物的供给。
3.3客家建筑的人文适应性
最后,客家建筑还要实现一定的人文适应性。即能够传递客家人独特的民土、民风,更好地传递和体现客家的传统文化。建筑的人文适应性是精神层面的建筑设计。客家人也存在很严重的官本位思想,认为“学而优则仕”。这样的价值观念在传统的客家建筑也得以淋漓尽致地表达。在客家建筑中,楹联即是表现了这一重要的传统价值观。此外,客家人也深受农耕文化的影响,认识到自然对于人的生活和生产具有一定的限制和制约。因此,在客家建筑中,对于风水这一文化得到一定的体现。因此,客家人在进行建筑选址时,会对于地质、水文、风向、气候等进行观测和选择,并以此为依据进行建筑物的方位、结构、布局等。
4结束语
继承和发展优秀地传统建筑文化不仅有利于保存我国历史悠久的建筑文化,而且对于当代建筑的设计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客家建筑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以及气候特点,再加上特殊的历史发展特点,客家建筑以经典的客家土楼呈现,是我国建筑历史上的一块瑰宝。作为当代建筑的设计师应该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将这一优秀文化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唐孝祥, 赖瑛,浅议客家建筑的审美属性[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 2012(02).
[2]潘安. 客家民系与客家聚居建筑[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推荐访问: 客家 审美 属性 建筑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