匾额:偏门也能露锋芒

2022-05-14 15:05:03 | 浏览次数:

随着古玩收藏的升温,匾额渐受藏家青睐,尤其文人斋号题材牌匾更是脱颖而出,市场行情水涨船高。再加上2015年12月5日北京歌德顺势推出“匾额吉语”专场,以及此前弘一法师“放下”、伊秉绶“遂性草堂”等作品的高价成交,令它在市场锋芒初露,成为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或许,匾额走入市场仅是一个开端,未来它仍有无限的可能。

锋芒初露的“原始股”

几千年来,古人对匾额的情怀多为倡导或者推崇,通过渲染氛围来体现他们的价值观以及文化诉求,彰显身份、品位以及地位。而它兼具的雕刻、书法、泥金、堆塑等工艺无疑又令其熠熠生辉。

随着古玩收藏的升温,匾额渐受藏家青睐,尤其文人斋号题材牌匾更是脱颖而出,市场行情水涨船高。上海宝龙2015年就推出了一个文人斋号专题。而在此前的西泠2014年秋拍,弘一法师的“放下”二字以471.5万元成交,书意俱佳;北京保利2014年春拍,伊秉绶的“遂性草堂”四字也以2300万元成交。

“文物藏品一般都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而匾额所揭示的政治、思想、经济、文化、艺术、民俗等,通过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传播开来,给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以警醒功用。”安徽省源泉徽文化民俗博物馆馆长宣繁秋表示,匾额在拍场的高价成交多体现在其市场价值,主要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调节,适合有经济实力的名人收藏,既体现文化内涵,又迎合自身需求和社会现状。

“匾额和古代其他的艺术品不同,它是文学、书法、雕刻、装饰、建筑与历史结合而来,本身就是悬挂在厅堂让人驻足、欣赏、凝视、品评的产物。”上海翰林匾额博物馆馆长洪涛表示,弘一法师的“放下”等作品拍出高价属于正常现象,藏家既然关注了它,就说明它的艺术性、故事性延续到了更多人身上,引发了新的藏缘。

一块匾额,代表了一段故事。作为载体,它凝结了独特的历史信息,人们可以透过它了解康雍乾时期的社会概况、风俗民情。它被赋予了精神和灵魂,成为书家展示自身风采、挥毫泼墨的舞台。“它给人们带来了精神享受和探究的神秘感,这种文化快感值得藏家玩味。尤其工艺背后凸显的文化内涵和想要传达的寓意,激发了人们想象的欲望。”宣繁秋坦言。

实际上,从2011年肇始,抑或更早,匾额就零散出现于拍场。北京保利2011年秋季拍卖会,乾隆题写的一方“松竹为心”匾额以170万元拍出,自此,匾额在收藏市场锋芒初露;而康熙“清慎勤”匾额以850万元起拍,现场竞争激烈,经过几番出价之后,最终以1495万元成交。2015年12月5日,北京歌德亦顺势推出了“匾额吉语”专场。

“拍卖公司向来独具眼光、有远见,可见他们已经发现了这个隐藏的‘原始股’。其实从买家的角度来讲,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宣繁秋表示,一直以来,大家对匾额的认识都受限于门槛的高度,随着它的价值被挖掘出来,肯定会受到更多的关注。毕竟,中国人骨子里更希望回归传统文化,而且随着居住环境的改变,很多人对田园生活、诗情画意等愈加向往。匾额走入市场其实仅是一个开端,未来它仍有无限的可能。

偏冷的文化“广告牌”?

匾额在中国流传了几千年,成为很多人心目中的圣物,在洪涛眼中,它彰显着一个家族的社会地位,比如堂号就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象征。

正如中国的建筑格局存在诸多规矩,作为历史存留的象征,每块匾额的文字同样需要契合点睛之笔,将方方面面的名家名言精髓集结起来,完整、贴切地表达一种寓意,激发观者的共鸣。洪涛将其称为中国文化的“广告牌”。

然而,匾额收藏多年来均属冷门、偏门,在拍场更始终“悄无声息”。“文化的缺失、先天的认知匮乏以及兑现性差等因素造成了这种收藏现状。人们往往对传统理学、道德崇尚等文化缺少最基本的尊重,而且拍卖讲究的是市场价值,更关注转手后卖出的高价。此外,匾额体量大,不易携带和悬挂。”在宣繁秋看来,随着人们对匾额认知程度的加深,它的价值一定还有攀升的空间,或出现“一匾难求”的局面。

洪涛表示,收藏匾额的确算是冷门,尤其流散于民间的匾额,并不为当下市场所关注,即便进行拍卖,也基本是宫廷匾额或者名家匾额,民间匾额的行情尚未明确。他认为匾额为“三无产品”,即历史上没有系统文献记载,近现代没有机构研究,当代也没有任何部门监管。匾额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拍场上拍的数量也很少,人们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匾额的核心价值。

作为一种民俗文化,匾额基本上可以分为科举匾、堂匾、寿匾、贞洁匾、书房匾、表彰匾等,所有品类的取向、变现形式、题写字迹都具有唯一性。从总体趋势看,文化价值高、书法绘画上乘、雕工精湛,楠木、樟木等优良材质的匾额比较受藏家青睐。其中,文人匾和书房匾则普遍受到市场追捧。

“由于人们对匾额的认知、了解普遍不够,目前还主要是从艺术的角度去欣赏。”然而洪涛表示,“全聚德”、“同仁堂”等商业老字号匾额的价值亦应受到重视,它是民族维系的纽带,对承袭下来的家族成员来说,其价值无法用金钱来衡量。正如青铜器一样,作为一种艺术品,如果刻有铭文,记述了重大史实,又是礼器的话,那么,其价值就不是简单的叠加了。

警惕造假陷阱

随着匾额收藏市场的逐步升温,尤其名人名匾的稀缺,匾额造假也在一定程度上充斥并扰乱了市场,造成鱼目混珠之象。宣繁秋表示,市面上的匾额造假基本上从五年前就已经开始,他总结了如下特征:一是老匾改制、补款、填色,大字为原匾原字,起首落款为后补名人。书法和笔势风马牛不相及,乍看貌似,细品形异;二是以老门板加老匾框、旧铁件组合而成。新刻名人铭款做旧,冒充明清匾额等;三是断章取义、锯头留尾、脱胎换骨、东拼西凑。同类组合、牵强附会出一块匾,与时代气息不符;四是老底漆灰原件配以破旧匾框。阴刻名人铭款,油漆金粉浮在表面,如董其昌、李鸿章题匾等;五是将仿制匾放入烘箱经过300℃烘烤,油漆裂纹,有烤煳痕迹,酷似老匾;六是采用当代特种化工仿古油漆,仿旧工艺。新模仿的名匾楹联,做工粗糙,缺乏神韵;七是仿匾所用沥粉金漆金色泛白、轻浮不实,而老匾却深沉稳重、颜色厚重。

至于其真伪辨别,宣繁秋告诉《新领军者》:匾额的字体应运笔流畅,没有顿感,落款、题跋以及主题风格要一致。此外,底纹颜色暗沉,多为矿物质颜料,与现代化工颜料不同,有历史沧桑感。再者,匾额表面有皲裂的皮壳包浆,有明显的斑驳痕迹,落款时间人物也要一致。

“匾额造假,无非就是模仿,其实并不太容易。匾额一般都有出处,还有上款、下款以及文字说明等。再加上中国的书法大字无疑是最难写的,功力从其中便可窥见。”在洪涛看来,匾额的造假多经不起推敲,一般来说可从木质特性、做工、贴金、书法、落款等看出端倪,亦可通过当代的科技手段来鉴别。不过匾额价值较低,一些不良商家也开始打擦边球,将老的东西拼装,藏家若遇到这种情况,还需警惕。

“目前,匾额收藏界一直在讨论建立一个‘匾额楹联’学科,从其工艺、传承、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加强其专业性。”宣繁秋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收藏匾额,他认为,匾额最终会向学术机构、藏家以及专题性博物馆靠拢。“现在,匾额收藏基本都被垄断,未来零散的趋势会越来越少,因为它更注重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而不是市场价值。虽然匾额收藏仍很小众,但它的价值和价格完全背离,或许正是收藏的良好时机。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文化素养的提高、对精神需求的渴望、匾额学的创立以及相关书籍的出版等,它的前进速度或许会更加迅猛。”

推荐访问: 偏门 匾额 也能 锋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