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溪岸边寻昭君

2022-05-14 16:00:03 | 浏览次数:

zoޛ)j馟iiZ读书的地方。据考,小昭君喜读诗书,常上楼向父亲请教诗赋。一天,其父约来村中私塾里的王先生,共同吟诗作赋。昭君当时正在楼上作画,听见王先生在庭院中吟诗:“莺啼绿柳弄春晴,柳弄春晴晓月明。”父亲王穰却皱眉捻须,吟不下去。小昭君在楼上接着王先生的诗句,朗朗吟道:“明月晓晴春弄柳,晴春弄柳绿啼莺。”二位王先生在楼下听见,击掌叫绝。回文诗也由此而起。

这些终究是复建的,难以看到时间长河的点滴痕迹。倒是始终惦记着那寺庙样的建筑,于是原路返回。

到了,这是一座似庙非庙的建筑,三层角楼高耸,黄墙灰瓦,镶红门窗。院内,修竹丛生,已探出墙外。可惜的是,墙面斑驳,窗棂门框开裂扭曲。最为奇异的是面南的院墙,竟有一段是建筑在一座拱桥之上。只是,如今长拱之下已堆满柴草,两侧的双耳拱洞,也长满野草,有野花娇羞地开放。桥洞正上方的院墙上是个月亮门,走过去,仰头探望,里面小楼红门紧闭,上面的匾额斜斜地垂落,几个金色大字清晰如刻:昭君祭祀堂。这儿,才是纪念昭君的原址啊!

绕到冲北的侧门,斑驳了红漆的大门紧闭,门楣之上的匾额书有“楠木井”三个斗方大字。两侧的楹联却只残留一幅:掘井思源济众生。想来那口楠木井就锁在这深院里了。那这座祭祀堂,这一座小楼,该就是望月楼了?

传说昭君出生时恰逢皓月当空,出落的脸似银盘,肤似月光;而昭君也喜爱月亮,常登宅前一吊角楼,对月理妆,望月歌唱。故村人称此木楼为望月楼,将楼上一层称为昭君梳妆台。后来望月楼已不复存在。只是在楼前有一如菱花镜般的水井,是昭君小时与女伴担水洗濯之地,名楠木井。

正寻思着,听到有人招呼。是旁边民居门前的大娘,她比划着,说着。我略约懂得了她的意思:让我们转过去,可以看到井。谢过老人,带着惊喜绕到东面,后面果然有个小小的敞开院落,浅浅地嵌在缓坡里,院里西北角上一座红栏灰瓦的四角廊亭,四根立柱的红漆已剥蚀殆尽,迎面横栏上的匾额也不知踪影。亭中,两位年过半百的老人,围井而坐。一位,在浣衣;另一位,似乎打好了水,坐而闲聊。细看那口井,与青石地面相平,青石条的井台只有十来厘米高,围住了六角井的五边,条石大概有20厘米宽,上面是半圆的花纹,整齐地排列。许多取水的管子,从去掉条石的一边伸进井里。井后,一块石碑依墙而立,不大。碑座白底黑纹,长宽都在40厘米左右;碑身略窄些,高约一米上下,黑底白字,碑文为楠木井记,字迹圆转,略有古意。

此井和常见的大不一样,井深不过米余,清水满注。井底一根粗粗的横木,静静地横卧,两端被石锁紧紧扣住。这就是那根出自峨嵋,千年不朽的楠木了。相传此井为当年昭君汲水处。原先水量微少,稍旱即枯,昭君出世后,井水陡增,澄碧清亮,村人纷传是昭君出世惊动黄帝,令黄龙搬来龙水所致。后昭君之母忽梦黄龙欲逸,井水将涸,村人即从西蜀秀山采来楠木,嵌于井口,锁住了龙头,而使井水丰裕,长年不竭,楠木井也因此而扬名。

我借来水桶,俯身取水,探手掬捧敷面,凉意入骨,暑热顿消。二位老人,笑意满面地和我相谈,又得知这井水清甜可口,冬暖夏凉,且不枯竭。用楠木井水做饭烧汤,特别香鲜;酿酒泡茶,分外醇美。每遇雷鸣大雨,山洪暴发,井水出奇清洌;而每逢初秋时节,雨后初晴,夕阳斜照,井水面即现出一道美丽的光环,妙不可言。

(责编:刘建蕊)

推荐访问: 昭君 岸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