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制瓷器的最后荣光慈禧与“大雅斋”
代表了那个时代的宫廷风尚,也展现了慈禧个人的审美追求和取向。
随着缪素筠完成了“大雅斋”瓷器小样的设计,紫禁城立即发出了粘着黄单的画稿以及烧造旨意。然而由于生产时令以及烧造条件等原因,九江关(机构名,清代户部税关之一)总监及所属景德镇御窑厂等一干大小官员们只能看着黄单干瞪眼:“水寒土冻不能制造胚胎,并不能加以彩画……又查景德镇厂署御窑,乾隆年间即已塌毁,数十年来,均系附于民窑搭烧,而民窑均不甚大……其二尺六寸鱼缸,口面较大,限于窑门窄小,当饬厂匠先照窑门大小试烧,不意连烧白坯数件,亦皆歪斜口裂。因兵燹之后,从前名匠类皆流亡,现在工匠俱后学新手,造作法度诸多失传,今令造此十余年未办之件,俱形束手……”。也正因此,“大雅斋”最终在光绪元年(1875年)、二年(1876年)才烧造成功送往北京,前后烧造上色瓷器一共4,922件,耗费白银58,829.37两。
在“大雅斋”瓷器烧造成功后,人们发现这些瓷器除色调浓艳外,还兼具细腻的绘画、考究的做工,颇有几分乾隆时期华丽典雅的韵味,在清代晚期瓷器的粗滥之风中鹤立鸡群。而瓷器上钤盖的“大雅斋”与“天地一家春”印章更是代表着慈禧在清宫中的权势地位。
寄情于瓷器的慈禧
之所以选用这两方印章,是因为“天地一家春”代表着慈禧太后的私密空间,而“大雅斋”则是她的书法画室,二者都是她最为喜爱和亲近的地方,为此慈禧太后专门命人篆刻“大雅斋”与“天地一家春”印章,一起使用和存放,而这其中还牵扯出慈禧的一段割舍不下的情感,正是这段情感催生了“大雅斋”瓷器的诞生。
首先说说慈禧太后的“伤心地”—“天地一家春”。作为圆明园四十景之一,慈禧太后进宫初期即居于此,因此这对她有着重要的人生意义。她在此处与咸丰皇帝邂逅,承欢侍宴,留下许多美好的人生回忆。但圆明园浩劫之后,昔日温情之地荡然无存,这一直是慈禧太后心中的伤痛。
直至10多年之后的同治十二年(1873年)八月,为庆祝慈禧太后40岁生日,同治皇帝决定斥资重修圆明园,头等大事便是在万春园内选址重修“天地一家春”。慈禧太后与同治皇帝为此多番商议甚至亲临现场,期待重现当年的景象,母子感情至此最为融洽。而为了配合此次重修室内陈设之需,“大雅斋”瓷器由此应运而生,至光绪元年第一批瓷器初成之时,重建圆明园因财力不济与大臣极力反对早已被迫停止,更因同治皇帝的离世而不可能再度继续,慈禧太后期望重温当年景象的愿望也成为了镜花水月。因此,“大雅斋”瓷器转而入紫禁城专供慈禧太后在宫里使用,并主要集中在长春宫内。
而用在慈禧书房的“大雅斋”匾额其实并不只有一块。根据史料记载,“大雅斋”匾额共两块,均为咸丰皇帝于咸丰五年御书赐给懿妃(即后来的慈禧太后)。“大雅”一词,专以称赞德高而有大才的人。《文选·班固<西都赋>》中有“大雅宏达,于兹为羣”的典故。李善注:“大雅,谓有大雅之才者。《诗》有《大雅》,故以立称焉。”咸丰皇帝择此为室名御书赐给当年的懿妃,可见对她的器重。匾额做成之后,其中一块挂于九州岛清晏的“天地一家春”内,被焚于1860年圆明园之劫。另一块最初悬挂于紫禁城西路养心殿平安室,即现在的养心殿后殿西耳房,后曾跟随慈禧太后个人地位的升迁几经迁移,同治皇帝大婚后,最终移至长春宫内,慈禧晚年在此写字作画,作为其画室书斋,至今尚存。
官窑复兴 光绪瓷器的逆袭
光绪时期的瓷器在整个晚清一代,不论是品种或数量,还是制作工艺均居首位。而由于慈禧生平酷爱花卉,所以光绪瓷器上也以花卉图案装饰为最,这在“大雅斋”瓷器上表现得最为明显。
首先,“大雅斋”瓷器的纹饰告别了传统官窑常见的龙凤、缠枝花卉题材,代之为各式灵禽花卉,气息隽雅,意境清新。故时人陈浏赞曰:“大雅斋者,清孝钦后所制品也。以豆青地黑线双钩花者为最多,五彩者亦有之,所绘多牡丹、 萱花、绣球之属,豆青地者,横题‘大雅斋’三字,旁有‘天地一家春’印,章底有‘永庆长春’四字,亦有‘大雅斋’字在底者,虽甚近代而值亦颇昂。”
光绪瓷器的价格为何居晚清瓷器之首?这与当时景德镇瓷器烧制的复兴有重要的关系。同治十年(1871年)出生的光绪皇帝,其母是慈禧之妹,1875年光绪即位,但慈禧仍然主导着朝政。1875-1908年,光绪帝在位34年,在清朝十帝中仅次于在位61年的康熙帝和在位60年的乾隆帝,历史学者将光绪朝称为晚清王朝的回光返照期。因太平军和捻军起义被平息,光绪时期社会秩序相对进入到了一个所谓“同光中兴”的平稳期。瓷器生产方面,在光绪大婚、慈禧60大寿、70大寿等重要喜事的推动下,上行下效,烧制数量之多,品种之全,达到了乾隆以后的盛期。如光绪二十年,为慈禧“万寿节”烧制瓷器花费白银就达129,963.435两。
从档案记载及传世器物来看,光绪瓷器基本上囊括了大部分的传统器型,既有仿古也有创新。清宫档案记载,自光绪元年至光绪三十四年,景德镇始终没有停止过大规模的瓷器烧制。瓷器研究专家认为,此时期烧制的慈禧御用“大雅斋”款官窑瓷器,是本朝比较少见的精品。常见器型有大缸、花盆、碗、盘、盒等等,“多是在蓝色、浅青色、藕荷色、浅紫色的地子上淡墨彩绘,画风细柔,图案精巧”。器物上有“大雅斋”3字款,以及“天地一家春”、“永庆升平”、“永庆长春”等闲章。装饰纹饰题材多样,以藤萝花鸟、鹭鸶莲花、葡萄花鸟等等最为常见。
“大雅斋”收藏易成系列
有资料称,慈禧分别于光绪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时,为庆50、60、70大寿,在景德镇御窑订烧了大量瓷器,仅“体和殿制”瓷器就达万件以上。除“大雅斋”瓷器之外,“储秀宫制”、“长春同庆”、“永庆长春”、“体和殿制”均为慈禧订烧瓷。这些订烧瓷耗资巨大,仅光绪一朝就达34万两白银。研究们认为,慈禧虽然穷奢极欲,但也用不了这么多的订烧官窑瓷器。作为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的实际掌权者,她为维护其统治,恩威并用是她的惯用伎俩,这些瓷器只有极少数为其欣赏、把玩、自用(就连慈禧墓中随葬的枕头都不是“大雅斋”瓷枕,而是一件翡翠枕),绝大部分却用作笼络人心、拉拢爪牙的赏赐品,因而在民间才有大量遗存。而“大雅斋”瓷器,因慈禧亲自订烧,更优于其他慈禧瓷。从资料中获知,“大雅斋”瓷器多见碗、盘、盖罐、花盆、鱼缸等等,瓷枕较为少见。从实物得知,凡署“大雅斋”款的瓷器,件件精美、珍稀,均为晚清瓷器中的精品。
T I P S
穷奢极欲的晚清庆典瓷
同治、光绪时期,清代制瓷业表现出了明显的复兴局势,官民窑出产都得到康复和开展,与这一时期举办的隆重庆典活动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些活动也为人们呈现出众多精彩纷呈的清宫庆典瓷。
同治、光绪大婚瓷
晚清时期,内忧外患,国力陵夷,但同治、光绪两位帝王大婚却马虎不得。作为晚晴宫廷规划最大的庆典活动之一,其规模甚至超越顺治、康熙大婚仪式。
同治大婚于同治十一年二月举办,共消耗1,100万两白银。为使同治大婚仪式顺畅举办,早在同治七年,御窑厂即开始策划,大婚瓷严格遵从宫殿礼仪准则制作。同治大婚瓷以日用器皿为主,釉色以粉彩为主,按统治者的喜爱和需求向景德镇御窑厂定制。根据《景德镇陶瓷史稿》记载,在同治五年共用13万两白银在景德镇复建御窑厂,由当时九江关监督这件事。
同治八年,大婚瓷烧造完结10,072件,可是却烧造粗糙,不胜使用,责令九江关监督景福照数赔补。在江西巡抚刘道一的倾力监督下,总算在同治九年赶制出大婚瓷,但是,因数量仍不敷,皇室还被逼从承德避暑山庄调拨了一批瓷器。同治十三年,清帝载淳病逝,光绪帝即位。光绪十五年正月二十七日,清宫为光绪帝举办隆重的婚庆活动。因清宫大婚瓷是严厉按典例制作的,光绪大婚用瓷与同治大婚瓷基本一致,器物的标准、数量大体相同。
根据记载,同治大婚用瓷主要以日用器为主,器类有碗、杯、盘、碟、渣斗、勺、盒、灯等物。这类瓷器的的釉色以红地、黄地为最多。其最重要特征之一是,无论釉色、器形如何,都以饰双“喜”字、署“燕喜同和”款为共同特点。
慈禧生日庆典瓷
清光绪时期内忧外患、生灵涂炭,先后发生了中法、中日及八国联军侵犯中国等三次战役,清廷为赔款而负债累累,但是正是在此情况下,慈禧皇太后却大办了50、60和70岁的三次隆重生日庆典。这三次生日活动花费远超越光绪大婚,仅庆典瓷规划就相当宏大。
光绪十年(1884 年)为慈禧50岁生日而烧制的庆典瓷用银达15,000两,而光绪二十年(1894 年)慈禧60岁生日大典时,用瓷量陡增,仅烧制头批瓷器就耗银89,900两,第二批又补入了31,200两,光是恩赐诸官吏和替换祭器而特制的瓷器,就用去白银39,400两,因此,慈禧60岁生日庆典瓷也是光绪时御窑厂最大规划的烧造活动。光绪三十年(1904 年)慈禧70岁万寿庆典时,又耗银38,500两,用于烧制成套的餐具和圆器类。三次庆典的用瓷量都非常大,仅以烧造上色圆琢器一项为例,慈禧50生日时为7,827 件,60生日时为42,757 件,70生日时为47,766 件,远远超越正常年份。
推荐访问: 大雅 瓷器 慈禧 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