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装饰中多元文化的融合
摘 要:社旗山陕会馆是由秦晋两省在赊店经商的商人建造的一座会馆,兼具商业会馆、同乡会馆和关帝庙的性质。由于民间建筑的灵活性和民间信仰的多样性,使该馆虽为道家的关帝庙建筑,却在道家的装饰题材之外,广泛应用佛教和民间吉祥装饰题材。同时,由于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的重要作用,该馆在建筑装饰中也突出了对儒家文化的推崇。所以该会馆在建筑装饰上,并含了释、道、儒三教以及民间的吉祥文化的题材,具有较强的兼容性。
关键词:社旗山陕会馆;建筑装饰;兼容性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8.13.197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根据其建筑的功能不同而选择不同的装饰题材。如道教常用反映神仙极乐世界的题材,如八仙、蟠桃会等等,佛教的建筑装饰则反映的是天国的缥缈,常以莲花、须弥座等做装饰。儒教的建筑装饰常体现出文人的风雅和品味,民居则以趋吉避凶的民俗文化为主题。而社旗山陕会馆因为的功能多样性,所以在建筑装饰上,并含了释、道、儒三教以及民间吉祥文化的题材,显示了较强的兼容性。
社旗山陕会馆是秦晋商人为了叙乡谊、通商情、敬关公、崇忠义、安旅故、商义举所建,又叫山陕同乡会馆。因该会馆祭祀山西和陕西两省共同的乡土神关羽,也叫做“关公祠”,民间称之为“山陕庙”。同时具有同乡会馆、商业会馆和关帝庙的性质。
关帝庙是山西村庙建筑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山西民间信仰的重要载体,由于民间信仰的多样性和功利性,村落里的关帝庙往往不是单纯的敬拜关公,凡是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神灵都是村庙的祭拜对象,在山西村落的关帝庙中,经常见到有观音等神灵的形象,佛道不分家是民间信仰的一大特色。社旗山陕会馆作为秦晋商人在客地的“关帝庙”,继承了山西村落关帝庙佛道不严格区分的特色,所以该馆虽为道家的关帝庙建筑,却在道家的装饰题材之外,应用了佛教的装饰题材。
社旗山陕会馆作为一个民间自发组成的商业同乡会馆,它的建筑装饰本身就具有民间建筑的随意性、灵活性、以及贴近百姓生活等特点,因此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吉祥文化在建筑装饰上的应用也比较多见。
此外,由于封建社会重儒轻商,晋商为提高其社会地位,提出了“儒贾相通”的观点,他们对儒家文化也非常推崇。
1 道家主题的表达
会馆内道教装饰的题材大多集中在大拜殿、大座殿等主体建筑的额枋、雀替的木雕上,以及石牌坊上。包括“八仙庆寿”、 “福、禄、寿”三星、“八仙过海” 、暗八仙、武八仙、明八仙等。
如大拜殿西次间额坊雕刻“八仙过海”的神话传说,画面中八仙各自施展宝物与虾兵蟹将大战。大座殿南檐明间额坊雕刻“群仙会”图案:图中间为一个殿宇,玉帝坐在其中,两侧有老寿星等神仙或骑兽或踩祥云而来。
体现道家仙境的装饰题材分布于会馆等级最高的建筑的中心部位,体现了道家装饰在会馆所有装饰题材的主体地位。
2 佛教题材的运用
在会馆中,佛教装饰题材在会馆建筑的屋顶脊饰上有着集中体现,几乎每座建筑的重要脊饰都采用了麒麟驮宝瓶、白象驮宝瓶、观音等佛教形象。此外,会馆中还有大量的须弥座、仰莲花座等,这都是对佛教内容的宣扬。
如琉璃照壁北面基座为双重须弥座,下座雕仰俯莲花,束腰雕宝相花,上座束腰为福寿图案。山门前的双石狮,其基座也是须弥座,上、下枭雕仰俯莲。照壁顶部正中及两侧设立狮子驮宝瓶与楼阁。悬鉴楼戏台屋顶正脊立紫红色宝瓶。悬鉴楼第三层屋顶正脊正中立三重檐琉璃阁楼,阁楼内置观音像,阁楼两侧为狮子驮宝瓶形象。东、西辕门正脊正中立狮驮宝瓶脊刹。钟、鼓楼屋顶正脊正中立白象驮宝瓶造型。东(西)廊房屋顶正脊正中设狮驮宝瓶脊刹。大座殿正脊正中的脊刹为一座琉璃楼阁,阁顶立麒麟驮宝瓶,阁的东西两侧,各设一组相向而立的象驮宝瓶形象。
3 尊儒崇文的表现
中国封建社会的观念中重儒轻商的思想特别严重,读书人地位最高,而经商却被视为一种卑贱的行业,人们认为只有渔、樵、耕、读才是正业。明朝以后,新兴的农商并重的思想使商人地位有所提高。但是,社会上仍普遍认为“无商不奸”, 觉得商人永远是以追求商业利润为唯一的目的,而读书人尊崇先贤,重视名誉,因而道德高尚。
但是,以晋商为代表的一批商人则提出“儒贾相通”的观点。他们以“儒可贾,贾可士,士不可失贾业”为理论依据,加强对后代的文化培养,使商人中有文化有见识的人越来越多。他们对儒学的推崇也表达在会馆的建筑装饰中。
社旗山陕会馆内有大量引自经典文学作品的匾额,反映了很高的文化底蕴。如“天五尺” 出于《三秦记》,“如是观”为传奇剧名, “月之恒”、 “日之升”、“既和且平”引自《诗经》等。
社旗山陕会馆的建筑装饰中,有大量表现“尊儒崇文”思想的题材,涉及到众多的文学典故,其中包含了《李白骑鲸》、《十八学士》等经典形象,还有反映文人雅士品味的《八爱图》,如陶渊明爱菊等。此外,还有很多文学名著中的耳熟能详的故事场景,包括《三国演义》、《西游记》、《白蛇传》、《封神演义》等。如石牌坊中坊东、西次间的平板枋上分别雕刻“李白骑鲸”和“杜甫夜读”。石牌坊东配坊南立面平板枋上中部雕《封神演义》故事之“赵公明下山”,与其对应的北立面平板枋中部雕“太极图收殷洪”。大座殿西山面北稍间额坊雕“八爱图”之“王羲之爱鹅”,坊下南侧雀替雕刻“八爱图”之“俞伯牙爱琴”, 坊下北侧雀替则雕刻“八爱图”之“米元章爱石”。大拜殿前的八字石墙,东侧石墙的图为“十八学士登瀛洲”, 西侧石墙图为“渔樵耕读”图。
社旗山陕会馆建筑装饰中不仅大量运用文学典故作为装饰题材,还把李白、杜甫等大文豪的形象与神化人物放置一起,更加突出了山陕商人“尊儒崇文”心理,这也是社旗山陕会馆建筑装饰的独到之处。在大拜殿前八字石墙上的 “渔樵耕读”图,把之“读” 放在整个构图的中部上部,深刻的反映了“萬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这种尊儒崇文的思想在山陕会馆装饰艺术中反复渲染,都反映了儒学在社旗山陕会馆装饰中的重要地位。
4 民间吉祥文化的采纳
民间吉祥文化是民俗艺术的一种重要形式,富贵吉祥,平安长寿、多子多福是民间吉祥文化中常见的主题,反映了普通百姓的生活追求、文化观念。
社旗山陕会馆虽然也叫关公祠,但是它的建造者和使用者都是普通百姓,更贴近百姓的生活,所以在会馆的建筑装饰中,反映民俗心态的吉祥文化占了很大比例。如龙、麒麟、牡丹、石榴、蝙蝠、鹿桃等寓意象征的形象,还有“万”字符、“壽”字图案、回文、如意等抽象性符号,都反映了普通百姓趋吉避凶的心态。
由于会馆祭祀的关公的武圣,所以会馆装饰中可以用“龙”的形象。龙象征着富贵、王权,同时龙又可以呼风唤雨,是“主水之神”,能降雨祁丰收。龙与凤组合又有龙凤呈祥的吉祥寓意。 所以,会馆中龙的形象非常多见。在会馆前院的铁旗杆上,就铸着两条飞腾的蟠龙。琉璃照壁上 “登龙门”的画面也非常引人注目,画面位于照壁的正中间,重点渲染的是鲤鱼变成龙之后的天高地阔,所以龙的形象所占画面比重很大。画面的上部是两条已经变身的巨龙,两条巨龙中间有一只蜘蛛,寓意“二龙戏珠”。画面的下部描绘了一只正在变身的龙:象征龙门的楼阁在画面的底部,所占画面比较小,在楼阁的左下方露出一条鱼尾巴,象征着龙变之前的鲤鱼,楼阁的右上方是昂首向上的龙头和龙身,展现了鲤鱼变为巨龙后的威武。“登龙门”的画面形象直观,深刻的反映了人们想飞黄腾达的愿望。
封建宗族观念在中国民间根深蒂固,子孙绵延不绝,香火不断在中国人看来是关于宗族兴旺的大事,所以多子多孙被认为是最有福气的事。会馆中又很多装饰图案表达了对儿孙兴旺的希冀,如“观音送子”、“天官赐子”、“早生贵子”、“麒麟送子”。还用雕刻荷花、男孩、女孩的形象象征 “和合二仙”,喻意夫妻和睦、百年好合。
“福寿双全”的意象在会馆中也多次出现,是人们非常喜爱的组合。照壁 “义冠古今”两旁分别横排六个“福”字,共计十二个福字,寓意一年十二个月,月月有福。照壁束腰处刻有“寿”字的变形浮雕以及各种蝙蝠的造型,喻意“福寿双全”;照壁上方神兽两侧分布镶嵌三块“福”字图,在“福”字两侧有团寿图案相夹,也是寓意“福寿双全”。
会馆中还有很多寓意象征的组合,如连生三级、四季平安、五幅捧寿、连年有余、万事如意等,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5 结语
由于社旗山陕会馆功能的多样性,造就了其多元建筑文化融合的建筑装饰特征。细赏它照壁上的吉祥纹样,你会以为它是一座贴近百姓生活的民间乐场;单看它的殿堂屋顶的“象驮宝瓶”,又似一座佛教寺院;品味它的匾额、楹联、崇文雕饰,会发觉它对儒学文化的推崇;再看它正殿及牌坊上大量的“八仙庆寿”等装饰,又俨然是道教仙境。它的建筑装饰满足了多层次的文化需求,显示多元文化兼容的特征。
参考文献:
[1]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社旗县文化局.社旗山陕会馆[M].北京:文物出版,1999.
[2]赊店历史文化研究会.赊店[M].郑州:大象出版中心,2005.
[3]王日根.中国会馆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
[4]王金平,徐强,韩卫成.山西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5]朱向东,王崇恩,王金平.晋商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李天窄(1984-),女,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民族建筑与人居环境。
推荐访问: 建筑装饰 融合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