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阿卡贝拉在普通高校合唱教学中的价值分析与实践探索

2022-05-15 12:20:02 | 浏览次数:

摘 要:当前我国普通高校合唱教学因学生基本素质、学习态度、师资力量等客观因素,教学效果仍存在较大的局限性。本文从价值分析的角度,阐述了将现代阿卡贝拉引入高校合唱教学的意义,并利用阿卡贝拉新颖的演唱形式、即兴的创作特点、Beat-Box以及非实义歌词的灵活性,在教学中进行实践探索,从而进一步指出现代阿卡贝拉融入合唱教育,会对我国高校合唱教学注入极大的活力。

关键词:现代阿卡贝拉;高校;合唱教学

阿卡贝拉(意大利语Acappella)的起源可追溯至中世纪的教会音乐。16世纪前的阿卡贝拉为传统无伴奏合唱,多以复调技术手段、诵唱经文的形式服务于宗教活动。随着音乐形式的发展,20世纪以后,阿卡贝拉逐渐演变成一种靠嗓音模仿乐器、具有特殊编奏法的歌曲演唱形式,而演唱阿卡贝拉的合唱团一般被称为“阿卡贝拉人声合唱团”。

1 现代阿卡贝拉的主要特征

1.1 声部组合

阿卡贝拉人声合唱团主要由高音主旋律声部、中音和声声部、低音伴奏声部和Beat-Box人声节奏声部组成。其中,高音声部是主导,一般处于主旋律的地位。中音和声声部通常比主旋律低三度、四度,对主旋律起到烘托的作用。低音伴奏声部是带有节奏性质的伴唱声部,既承担节奏的伴唱,又支撑和弦根音的稳重,同时负责与旋律之间的“对话”。在现代阿卡贝拉中,往往还有高难度的器乐化旋律声部,对演唱技巧和音准控制等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1.2 Beat-Box人声节奏声部

Beat-Box人声节奏声部是现代阿卡贝拉的重要组成部分。Beat-Box简称为“B-Box”,起源于是美国20世纪80年代的“Hip-Hop”,是一种通过麦克风电子设备传递的口技表演。Beat-Box通过模仿打击乐中的音色来衬托阿卡贝拉歌曲中的节奏,从而支撑整首作品的框架和结构。

1.3 “非实义歌词”

“非实义歌词”是指没有实际意义的音节,如“woo” “ba”“dum”“hum”等,这种形式在传统合唱中偶尔也会出现,但所占比重很小。作为现代阿卡贝拉的代名词,非实义音节一般出现在歌曲的前奏、间奏、尾声和伴奏部分,它将音乐中的音节组合在一起,虽然没有确切的含义,却能够让作品呈现出一种即兴、引人入胜的感觉。

2 现代阿卡贝拉在普通高校合唱教学中的价值

2.1 现代阿卡贝拉的演唱形式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众所周知,“合唱”是群众音乐文化的主流形式。对于高校而言,合唱教育具有极强的参与性、普及性、可操作性等特点,大力开展合唱教育活动能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操,提升审美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增强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而阿卡贝拉每个声部往往只有1~2人组成,其规模类似小合唱,即每个人都有相对独立的声部并以组和的形式演唱。由于每个人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它更加讲究相互间的默契配合。高校合唱教学,可以借鉴阿卡贝拉的形式,把合唱队每个声部分成2~3人的若干小组,相互组合训练,这样既可以加大学生训练的力度,也可以让学生养成积极配合、不敢懈怠的态度,从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2.2 现代阿卡贝拉的声部组合有利于提高学生视唱练耳的能力

普通高校合唱教学过程中,纪律懒散、情绪低迷、音准不好、节奏不准的学生大有人在,这些因素影响了合唱排练的效果和效率。阿卡贝拉这一艺术形式,从排练难度、演唱技巧、舞台表现等方面都有较大的难度,它对音准、节奏和注意力的要求极高,所以一旦有人唱高、唱低、唱快、唱慢,都会明显地影响整个队伍的声音效果。因此,借用阿卡贝拉演唱形式,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利用阿卡贝拉在节奏、音准训练方面的严苛,可以让学生养成时刻倾听、调整音准、跟上节奏的习惯和能力。而这种分成小组的教学与排练模式,也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3 现代阿卡贝拉的即兴创作成分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

现代阿卡贝拉以Beat-Box人声节奏声部和非实义歌词声部为显著特点,它们的存在使阿卡贝拉有了“即兴感”,这些没有实际含义的音节和Beat-Box节奏作为一种即兴表达,其实际感染力甚至比有实义的歌词来得更加实在和亲切。在高校合唱教学中,借鉴阿卡贝拉即兴创作的特点,可以把和声声部临时变成非实义音节,这样既可以刺激学生的兴趣,也可以用非实义音节训练学生声音的统一性。同时,可以让学生设计Beat-Box节奏,在音乐合适的地方加入,从而把传统的合唱教学模式变成具有现代气息的、更注重交流、合作与创作的演唱排练。

3 现代阿卡贝拉在普通高校合唱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3.1 大学生对现代阿卡贝拉的认知程度调查

针对“当代大学生对现代阿卡贝拉的认知程度如何”这一问题,笔者邀请了来自中国矿业大学和江苏师范大学的200名大学生,进行了关于合唱与阿卡贝拉的认知情况的调查。调查问卷包括有无参加过合唱、对阿卡贝拉演唱群体的了解以及是否愿意参与合唱与阿卡贝拉的排练等15个问题。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7.4%的同学认为阿卡贝拉歌手应该是学习音乐专业的人,有58.4%的同学认为只有合唱团的成员才能演唱阿卡貝拉。70%的同学很少观看过关于阿卡贝拉的节目或者歌曲,而对于阿卡贝拉有一定了解的只有6.8%。同时,11.6%的学生明确表明不愿意学习并演唱阿卡贝拉,但有63.4%的学生表示了对阿卡贝拉的好奇和参与的积极性。

根据以上调查数据,笔者认为,虽然年轻人是阿卡贝拉的参与或欣赏的主要群体,但是目前,中国大学生还并不十分了解阿卡贝拉。因此,把阿卡贝拉引入高校合唱教学,无论对合唱课程的改革还是对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都将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3.2 现代阿卡贝拉在普通高校合唱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我国高校传统的合唱教学多存在学生音乐素养参差不齐,声部不全,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形式化,创新意识差,且受费用、场地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教学与实践联系不紧密等现状。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阿卡贝拉的演唱形式,对合唱教学效果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1)在教学形式上,采用阿卡贝拉小组合唱的分组形式。现代阿卡贝拉一般是10人以下的人声乐团,每个声部由1~2人组成,这种编制,对每个声部的音高、节奏的准确性提出较高的要求。因此,在合唱教学中,为避免学生浑水摸鱼、懒散应付的状态,可以将各声部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组成若干个小团。每个小团拥有相对完整的声部组合,各声部1~2人组成。在合唱课上,不定时地划分出一部分时间,让小团单独排练,并大家相互观摩检查,这种形式给学生造成一定压力,使得他们必须认真在课下练习曲目,同时,必须在演唱时相互倾听、及时调整,以达到小团演唱的最佳水准。新颖的排练形式,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信任,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倾听与控制能力,由于每个人都可以准确表达自己的声部,大团合唱训练的效率将会有大幅度提高。

另外,传统合唱追求声音的统一与融合,只要是同一首作品,各合唱团所表达的意思都大致相似。而不同的阿卡贝拉团由于其各声部成员演唱风格和特点紧密结合,使同一首歌曲的演唱效果无法在不同团之间完全再现,而这一点也正是阿卡贝拉的独特性。所以,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小团之间互相交换队员,让学生享受交流与变化的乐趣。

(2)在教学模式上,引入阿卡贝拉即兴创作的内容和方法。与传统的合唱训练模式相比,阿卡贝拉的训练方法有其特殊性,它节奏律动性强,部分声部不过分讲究其旋律性,而讲究声部之间巧妙的配合衬托。同时,阿卡贝拉往往以唱写谱,有较多的即兴成分,讲究队员间的默契配合。另外,阿卡贝拉在训练内容上,讲究有明确的和声性,多变的节奏型,简单的复调织体,以及Beat-Box人声节奏声部和非实义歌词声部。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合唱教学与排练充满“未知”的期待,笔者利用阿卡贝拉的即兴特点,在作品教学中会临时省略某些声部,而让学生根据原来的和弦配置“woo”“ha”“la”“dum”等无实义音节感受和弦的效果,同时在音色上相互靠拢,并注重融合性、节奏性的配合,同时兼顾主旋律;又或者取消作品的和声性声部歌词,变成无实义音节,这样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注意力调整音高准确度和音色融合度,并感受无实义歌词声部对整个作品意境的烘托作用。

现代阿卡贝拉,善变且舞蹈化的队形是其特点之一。传统合唱,考虑到声乐作品、整体人数、声部音响、整体布局等效果,其队形不可能出现较大的变换,但是,我们在教学排练中,可以经常变化学生的位置,不以声部集中的方式,而以小团形式靠拢,一方面训练大家的音准节奏感,一方面增强大家的声音融合度,同时,也使得枯燥的教学和排练变得更加生动灵活。

(3)在曲目选择上,将阿卡贝拉与中国无伴奏合唱作品相结合。本文所指“阿卡贝拉”与“中国无伴奏合唱作品”相结合,是针对形式和内容的关系。阿卡贝拉是以人声演唱多声部的音乐形式,它在演唱上讲究各声部的明确分工与配合,在灵活多变的形式中表达音乐的内容和气氛。

因此,笔者在合唱教学曲目选择上,不仅适量引入经典的阿卡贝拉歌曲,而且还采用阿卡贝拉的演唱形式,演唱中国无伴奏合唱作品,并对作品进行简单的二度创作。

阿卡贝拉与中国无伴奏合唱最显著的共同点在于以人声作为音乐的唯一表现方式和途径。目前,很多改编和创作的中国无伴奏合唱作品均采用了以抽象的声音模仿来表达音乐的意境。比如陈怡作品《春雨》,利用无固定音高“so”“xi”的音节,并采用固定节奏型,模仿春雨淅淅索索的声音;又如色·恩和巴雅尔作曲的无伴奏合唱《八骏赞》,一开始以四声部的无实义歌词声部“叮、嘀、哩”等,衬托独唱,以营造万马奔腾的热闹场面;又如陈文金编曲的陕北民歌《赶牲灵》,用“咚、叮、当”的音节加固定节奏型,配合女高声部的演唱,营造出充满向往和期盼的情景交融的意境。

在合唱教学中,可以利用阿卡贝拉人生器乐化的表现手段,利用元音、辅音相结合的方法,為合唱营造出不同的意境。笔者把阿卡贝拉形式引入中国无伴奏合唱作品中,并不改变中国声乐作品固有的横向线状的旋律特点,以及节奏上动静呼应、繁简相衬的表达方式。所以,在合唱课教学中,引用带有阿卡贝拉性质的合唱作品,既可以丰富合唱教学的内容,也可以利用阿卡贝拉的演唱形式,在原来的歌曲旋律基础上加以多声部和声,进一步丰富纵向的音响效果,而且可以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在节奏、律动、均衡上的训练,同时强化学生在演唱中的纵向思维能力、相互倾听能力以及即兴表达能力。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合唱教育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明确合唱教育目标,改善合唱教学方法,丰富合唱教学内容,提高合唱教学效果,成为合唱教育的重大目标。现代阿克贝拉以富含当代音乐元素、兼容多种音乐风格、富有即兴创作的刺激感等因素,而受到年轻人的喜爱。因此,笔者认为,将现代阿卡贝拉音乐形式引入高校合唱教学内容,将为我国普通高校的合唱教育带来一定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朱文.高校合唱教育评价体系构建的理论研究[J].音乐创作,2011(6).

[2] 莫成练.运用“阿卡贝拉”形式演唱中国传统民歌的探索[J].大众文艺,2014(10).

[3] 任君.综合型人声乐团的组建、训练模式的实践与思考[D].天津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5.

[4] 倪洨.阿卡贝拉的演唱形式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应用[J].音乐创作,2015(10).

[5] 朱文.高师“合唱与指挥”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分析[J].艺术教育,2008(11).

作者简介:朱文(1974—),江苏徐州人,博士在读,副教授,音乐系书记,研究方向:合唱指挥。

推荐访问: 贝拉 普通高校 合唱 阿卡 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