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运用及文化辐射
“风雅颂杭州民间艺术展示”(以下简称“风雅颂”)是杭州市集萃全市民族民间艺术的收集、整理、保护、开发的表现平台,也是展现我市广大群众文化工作者打造“历史文化名城”的新载体,该活动由杭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杭州文化馆承办,各县(市)、区文化主管部门承办,始于1999年到2013年,已历时14年共举办了7届,其成果斐然。 至今,“风雅颂”不仅仅是一项市民共同关心、共同参与的大型群众文化活动,而且是一个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我国优秀民族民间艺术的文化现象,为此,笔者认识有三:
一、群众文化活动突破“俗”的概念,同样能创造出“雅”的精品
从“风雅颂”活动的创意上分析,其命名取自我国古代诗歌总集--《诗经》。就“风雅颂”的本义而言,“风”为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泛指土风歌谣,大都流传于黄河流域,很有百姓之歌的意思;“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颂”即一种宗庙祭祀用的舞曲。很显然,创意者有意识和有目的地把这一活动的“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理念融会贯通,从深层次上对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作全方位的创新和把握。作为文化界的主流媒体《中国文化报》是这样肯定“风雅颂”的--“1999年,一台名为‘风雅颂99杭州民间艺术展示’的节目,在杭州城市中心的武林广场向世人亮相,《南宋街市》、《东吴水师》、《运河蚕娘》、《九姓渔民》……来自杭州各县(市)、区的13个广场民间艺术表演节目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规模与气势闪亮登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与文化内涵的题材和表现形式,以及那种自始至终散发出来的清新健康的民间气息,给看惯了都市言情剧的市民们一种全新的感受与冲击。”(见2003年10月8日《中国文化报》第六版,《2003年杭州有张名片,叫做“风雅颂”》)通过“风雅颂”的锻造,余杭的滚灯走向了天安门国庆50周年盛大庆典;在2000年的‘山花奖’全国大赛中,我市多个节目获得大奖;萧山区的“萧然灯鼓”、建德市的“严州斗虾”经常受邀到周边城市参加节庆活动;2003年年初,“临安水龙”作为杭州地域特色文化的代表,参加了法国尼斯的狂欢节,使民间艺术走出国门,杭州农民也走上了国际舞台。
二、历史性与时代性完美结合,为杭州民间艺术的传承提供了新的源泉和活力
通常,民间艺术从类型上划分,可分为表演艺术和造型艺术两大类;在表现形式上则分为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民间艺术既包括静态的、可见可感的艺术成果,又包括动态的过程性的艺术活动,还包括无形的、潜在的艺术精神,那就是民间的艺术哲学和民族精神;因此,要理性地认识传承民间艺术的重要性,即:一个民族有一种文化,一个地方有一种传承的、独特的带有乡土气息的文化,这是新时代构筑国家、民族现代先进文化的基因。然而,我们在拥有这个基因的同时,要融入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创新要素,保持民间艺术成果的持续发展。在此,以我市滨江区参加1999年“风雅颂”的节目《童子镇潮》为例:《童子镇潮》原为流传于滨江一带的民间传说,讲的是肆虐的潮水冲毁了童子的家园,吞噬了童子的母亲,童子奋勇与自然作誓死抗争的故事;该传说具有广泛的民间性,其主题积极健康,传说的内容富有形象性和造型感,因此,该区决定把民间中流行口头语言和相应的动作表达进行整理,以民间舞蹈的形式创作成肢体语言,在主题发掘上融入中华民族坚韧不拔、永往直前的精神,同时赋予新一代滨江人民万众一心建设美好家园的思想境界;此节目参加在首届“风雅颂”中,获得了优秀节目奖;在2000年浙江省首届广场文化艺术节中,获得了优秀表演奖、优秀辅导奖和五好团队奖,同年,获得了杭州市政府民间艺术最高奖—— “桂花”金奖;通过《童子镇潮》的收集、整理和创作的整体工作流程的操作,为该区进一步做好民间艺术的传承工作积累了经验。
三、原创性、象征性和群体性的有机结合,充分凸现了我国民间艺术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特质
杭州市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源远流长的良渚文化、吴越文化、运河文化、南宋文化孕育了杭州丰富的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在杭州的典籍史志、民风民俗、历史传说、民间故事以及流传于街巷里弄的民谣散曲中,民间艺术异彩纷呈。因此,“风雅颂”有着它与我国丰富的民间艺术瑰宝相容的基本特质。首先,它具有原创性,它的作者创作它是为了自己的使用,为了美化自己的生活,为了抒发自己的感受,所以它直抒胸臆,蕴涵着丰富的情感、真情和美好的愿望;其次,它具有象征性,它的音乐、动作、道具等表现着淳朴健康,具有淳厚美,朴素美,带有泥土芳香的魅力,并且还体现 “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劳动人民无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他们总是将生活中美好的一面或所向往的美好愿望乐观地表现在作品中,如连年有余,多子多孙,喜上眉梢等等,在物象和意象的表现中,增加人的第一印象,形成精神上的共鸣,以达到神似而传神;再则,它具有群体性,它的作者有许多人,经过代代相传,集中了无数劳动者的集体智慧,经过无数次增改和传承,形成了凝炼的民族艺术。1、以我市滨江区参加2003年“风雅颂”的节目《西兴灯笼》为例:西兴地处钱江南岸,古称固陵、西陵,至今有二千多年历史,该地多竹园,品种大多为杠竹,其特点为杆细、节长、质韧,是制作灯笼骨架的好材料;古时,当地人民就喜好制作灯笼为照明用具,且大都为夜行人或婚丧喜庆所用;据有关史料载,西兴竹灯笼之多,始于南宋,宫廷所用灯笼均出自西兴,并有专门作坊;至今,仍流传“每逢元宵人一灯”的习俗。在整理和创作《西兴灯笼》的过程中,在道具的材料上上采用了西兴的杠竹,并用传统手工艺制成灯笼,以保持民间舞蹈的原创性;在音乐设计上,采用柔美轻盈的江南小调,同时加入部分昆曲音乐元素,以体现象征性;在舞姿上,参演人数达40人,以摹拟制作灯笼的动作舞蹈为主体,以表现群体性。《西兴灯笼》演出后得到了杭州市民的好评,并获得了2003年“风雅颂”活动金奖。2、以杭州市滨江区《长河娃》2010年参加上海世博会杭州日开幕式文艺晚会演出为例:在长河古镇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积淀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浓郁的文化气息,同时也繁育了丰富多彩的长河古镇民间特色文化艺术,长河古镇的大头娃娃舞,历史悠久,内容丰富,长河的大头娃娃舞蹈流行于明清时期。在民间,大头娃娃已是喜庆吉祥的代表,百姓喜闻乐见。每逢丰年、喜庆,民间往往要“迎会”、“竖高灶”、“调龙灯”、“跳大头娃娃舞”,走村穿街,供人欣赏,观看队伍长达数里,十分壮观。我们在整理编导过程中,采取了舞台表演和广场踩街表演两种形式,在表演过程中,让表演者头戴大头娃娃头套、手持向日葵、花伞、扇子等道具,配合秧歌、小跳、平步等各种变化的手势和步伐,采用浙江莲花落和婺剧音乐元素进行表演。而大头娃娃中心人物“大头爷爷”、“大头奶奶”则手持金元宝和寿桃,脚踩平步,沉稳大方。而向日葵、金元宝、寿桃等道具,有祝愿大家吉祥如意、恭喜发财、健康长寿的寓意,老百姓中广受欢迎。《长河娃》相继获得浙江省第五届舞台舞蹈群星奖银奖、浙江省委宣传部“千镇万村种文化”优秀文艺展演金奖,杭州市第四届“风雅颂”民间艺术展示金奖。
党的十八大以来,自觉找寻、发现并表现中国精神的蕴含和生命力,成为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在山东考察时强调把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更好地用民族优秀文化滋养民族生命力、激发民族创造力、铸造民族凝聚力,建设好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因此,“风雅颂”文化现象其实是对我国历经几千年创造,饱含着中国人民的智慧与勤劳,积淀着丰富意味与文化多样性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的再生和鼎新,它的意义和贡献是深刻的、广泛的,而且是多层次的、可持续的。
推荐访问: 群众文化 民间艺术 辐射 活动中 文化